来源:军武速递官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伊万问答

昨天,我们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台湾地区军队实施“汉光37”实兵操演,参演部队演练“战力保存”和“滩岸歼敌”的相关情况,看来,大家对台湾地区军队诟病最多的,还是台军动辄将“坦克开上滩头对海里射击”的名场面,有一位读者就明确指出,“坦克的优势在于机动进攻”,台军将坦克搞成了“固定堡垒”,等于放弃了坦克部队的既有优势,简直是蠢不可及的找死行为。

那么,坦克部队的优势真的在于“机动进攻”,台军将坦克配置在滩头真的是找死吗?还真的未必,要大伊万来说,之所以咱们对以坦克为代表的重型机械化、摩托化部队的进攻方式与战术优势的印象停留在“机动进攻”上,很大程度上是要拜苏联所赐。毕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咱们印象比较深刻的东线战场,尽管苏军、德军的步兵部队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比机械化部队小,但由于观测选择效应,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两军的机械化、摩托化部队,聚焦到了苏德的坦克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冷战时期苏军在中欧的战略态势与战争计划中,对以坦克为代表的摩托化部队的机动进攻优势进一步发挥到了极致,毕竟在苏军的战争计划中,原本就是作为实施战略进攻的一方,打穿北约盟军北方集团军群防线、横扫低地国家到安特卫普吃晚饭的。为此,苏军明确规定,坦克集团军应当作为方面军编成内的第一梯队,担负起战略进攻的战役箭头,在作战要领上务必做到:一、大规模地运用于主要作战方向,担负起方面军突击箭头的作用;二、在远程、化学和核火力支援下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深远战役突击。为此,要求坦克集团军在得到核、化学兵集团支援的条件下,每昼夜突击纵深可达100千米以上,且能够连续实施三到四日的突击,楔入北约总体防御地带战役纵深,破坏北约军团将主力防御部队配置到主要防御地带上。

毫无疑问,苏军在二战、冷战时期对坦克集团军和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战役性使用,可谓是将坦克的“机动进攻”的优势发挥到了极限的表现。但是,对于北约集团而言,并不要求坦克实施“机动进攻”,毕竟第一,北约军团在中欧地带处于防御态势,并无“将战场摆到东德国土”上的需求,其战争指导基本上是基于静态防御体系的机动防御作战,对装甲部队实施大纵深攻击的要求不高;第二,北约军团在具体的战役原则上,只要求己方第一梯队在掩护部队占领掩护阵地的基础上,第一梯队师能够抢在苏军实施突破前,占据预先选定的、经过精心准备的主要防御地带,坦克的使用也是以阻止苏军坦克集团军的突破为第一要务。因此,相比苏军对坦克的使用是“机动进攻”,北约对坦克的使用实际上就是“蹲坑防守”,与我们常见的、对坦克的使用完全不同,但因为很多军迷对北约在冷战时期的战争指导不甚了解,故而造成了思维的“盲区”。

而从台湾地区军队在海岸防御作战上面临的基本态势与战争指导来看,台湾地区军队在海岸防御战斗上面临的劣势,可谓是比冷战时期的北约军团还要麻烦:第一是台军几乎不具备跨战区调动的能力,毕竟在战时沿西海岸行军的机械化行军队列太容易遭到火力打击,且遭到火力打击的手段简直数不胜数,这导致台军在战时几乎难以进行跨区域集结和战役级的机动防御;第二是台军也几乎不具备利用大纵深实施弹性防御的能力,毕竟按照台军预设的西海岸新竹到桃园上陆地段,其突破纵深仅有数十千米,后面就直接到达台北市区了,因此台军必须采取兵力前置、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密集防御的战役布势。而也是这两点,前者导致台军在战时几乎不可能跨区域调动坦克,后者则因战术纵深到战役纵深几乎重叠在一起,使得坦克部队的机动使用也失去了意义,故而台军的海岸防御作战想定非常简单:后备旅先扛住,尔后使用作为战役预备队的打击旅实施反击,坦克冲过短短的几十千米纵深、冲到海滩上就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坦克部队根本不需要发挥“机动进攻”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而言之,对于某一种战术兵器的使用方法,需要综合所在军队面临的主要作战任务和具体的作战态势,才能最后确定,认为坦克就该“机动进攻”,认为步兵就该“蹲坑防御”,其实都是静态的、形而上的战争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