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有不少人小时候听妈妈讲过:“多吃鱼啊,人会变得聪明嘎!”

俗话说“没有一只鸡能活着走出广东”。同理,广东人对于鱼的喜爱,那可是三餐外加宵夜都吃不过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地区的清蒸鱼,潮汕人的鱼饭,客家人的醋溜鱼……说完都忍不住流口水,都来说说你最爱的鱼美食!

不过作为一个爱吃鱼的年轻人,时常会有一些问题困惑:

吃鱼真的会变聪明?
部分鱼有剧毒,吃不得?
淡水鱼有寄生虫不能吃,要吃海鱼?
鱼头补脑?鱼眼睛明目?鱼鳔(也叫花胶)能美容?

今天就来给大家揭晓“吃鱼和变聪明”到底有没有关系?以及平常该怎么吃鱼?鱼的某些部位真有这么神奇的“功效”?

相信你也迫不及待想知道,那就一起来查看这份详细的吃鱼指南!

一、揭开“吃鱼会变聪明”的真相

"吃鱼变聪明"的说法从何而来?

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一个“鱼跃龙门”的说法。

据《辛氏三秦记》载:“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当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

说的就是相传夏禹治水,于龙门一处凿山通流。水势险,人和车不能通行,而黄河中的鲤鱼,在每年四五月时倾数逆流而上,如果能越过龙门,就能变成真正的龙。

这就是“鱼跃龙门”传说的渊源,因此鱼也成为了“机智聪明”的化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的《小鲤鱼历险记》回忆一波

但若只是听这个传说就言“吃鱼会变聪明”,恐怕很多人会不服。

而英国的《Nature》杂志告诉你:吃鱼会变聪明是真的!而且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中国的儿童!

一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权威调查研究,以中国541名9-11岁的儿童(54%男孩和46%女孩)为对象,统计了儿童们一个月里吃鱼的次数。

研究还采用了中国版的IQ测试,对儿童的智力进行了测试,儿童的父母则回答了有关睡眠质量的问题。

结果显示:每周至少吃鱼一次的儿童,比“很少”吃鱼或者“从不”吃鱼的儿童,睡眠更好,且智商分数高出四分之一

这个时候就可能有人问:吃鱼为什么会变聪明?

这主要还是源自鱼身上的优质营养:

● 远胜猪肉两倍的蛋白质

鱼的蛋白质含量为猪肉的两倍,且一般鱼类的蛋白质含量均可达15%-22%,又因为“人体吸收率高,约有87%-98%都会被人体吸收”的优势,被认为是优质蛋白

而蛋白质是脑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占脑干重量的30%—35%,是脑细胞产生兴奋和抑制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对于记忆、语言、思维、运动、神经传导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鱼还富含了钙、钾、硒等无机盐,维生素A、D、B族等营养物质,而这些物质都是人体必必需的营养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人体无法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鱼肉中脂肪含量较少,且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ω-3脂肪酸,主要是DHAEPA构成。

①“脑黄金”之称的DHA

鱼能从众多食物中脱颖而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含有丰富的DHA。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脑黄金”,它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人体大脑皮层中含量高达20%,在眼睛视网膜中约占50%比例。

因此,它对大人和小孩大脑的发育有重要改善作用,而且能促进视网膜光感细胞的成熟,保护视力!

动动脑筋,怎么从锅里出来

②护血管的EPA

EPA的作用是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起到疏通血液、软血管、减少血栓的功效,进而可以预防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

另外有大部分人认为深海鱼比淡水鱼的DHA和EPA含量更高,其实不然,关键是看鱼的种类。

比如,淡水鱼中的鲫鱼、鲢鱼DHA和EPA含量也很可观;海鱼中的黄花鱼、海鳗、鳕鱼、三文鱼也是不错的选择。

说得我想立刻去吃鱼!且慢!

二、鱼的这两种吃法,你可得慎重!

稍微按住大家吃鱼迫切的心!虽然吃鱼的好处多多,但下面的吃法不仅会把鱼本身的营养破坏掉,一不小心还会患病!

● 被毁掉营养的烤鱼

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喜欢烤鱼,但你知道吗?

烤鱼虽然美味,但经过“炸烤炖”的烹饪方式。鱼本身的营养会大量流失,鱼肉中最有价值的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等)和维生素都比较脆弱,容易氧化,更经不起高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已经是一条没有(灵魂)营养的鱼

再者烤鱼在制作时需要加入大量植物油,在高温及长时间烹调环境下会产生致癌物杂环胺,加上酱料中还含有大量盐、辣椒等。这样重口味的吃法不仅吃不到鱼的好处,还可能有害。

● 寄生虫的“仓库”——鱼生

说到“吃鱼生”,广东顺德人敢说排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鱼生”顾名思义就是“生鱼片”,与日料中生鱼片选用深海鱼不同,顺德鱼生多以淡水河塘鱼为主,然而这类淡水鱼大概率含有肝吸虫活囊蚴生吃很容易感染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初期只是引发疲乏、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等症状,一些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肝硬化、腹水,甚至引发肝癌或死亡。

美味背后的危险,就体现在广东省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患者案例里!

这时候可能有些热衷鱼生的朋友会说到“那我改吃深海鱼的生鱼片就没事了吧”!

达咩!海水鱼也有寄生虫风险,其中一种就是寄生在海水鱼并会对人体致病的异尖线虫!每年日本有超2万人感染此类寄生虫病。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冷冻执行标准可以确保生鱼片安全,但若你想要100%安全,那我还是劝你别吃鱼生!直接改用清蒸或炖煮,健康又安全!

三、吃鱼“以形补形”,是真的吗?

所谓“以形补形”还是出自于中医的食疗方法,但是否适用于鱼身上,我们接着往下看!

1吃鱼眼睛能护眼?

指望“吃鱼眼睛”改善视力的朋友,恐怕要失望了!因为多数的鱼都属于近视眼,若按“以形补形”的说法,我们的视力可能都要加深了!

虽说鱼眼中的确含有利于视网膜健康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但含量较低,对于身体产生的作用也“不值一提”!

总之,吃鱼眼没啥坏处,就看个人爱好!若是不爱吃,为了明目效果强忍着吃,其实大可不必!

2吃鱼头补脑?

鱼头里面起益智作用的关键成分就是称为“脑黄金”的 DHA !但这里必要说一句,这些成分鱼肉里面也都含有,且含量远胜于鱼头!吃鱼头不如多吃几口鱼肉来得实在。

所以说吃个鱼头就能补脑,也是无稽之谈。

3要想皮肤好要多吃鱼鳔?

在了解鱼鳔的功效之前,大家先了解下鱼鳔的底细!

鱼鳔别名也叫花胶、鱼胶。它是调节鱼上下浮动的器官之一,其80%左右的成分是蛋白质,但里面有大约60%是胶原蛋白(举例草鱼鱼鳔),因人体吸收利用率有限,不能算做优质蛋白,充其量只能算“口感好”的食品。

至于有些人说“吃鱼鳔能美容”,吃吃就好,别当真!

四、鱼到底该怎么吃?

综上来看,想要健康地吃个鱼,还要懂不少常识。那么,买鱼吃鱼时,到底该注意些什么?

1分部位吃

鱼的全身都是宝,但也不是每个部位都能食用!

①别吃鱼胆

原因非常简单,就是鱼胆里有剧毒!

鱼胆的毒多为胆酸、组胺、氢氰酸、鲤醇硫酸酯钠等有毒化合物!仅凭2.5克胆汁(含量相当于2斤重量的鱼的鱼胆),就能让一个成人中毒甚至死亡

国内因食用鱼胆而致病致命的案例数不胜数

更可怕的是鱼胆的毒不易被高温和乙醇破坏,不管是生吃还是熟食,都有可能中毒。初期中毒的症状就类似于吃坏肚子的情况!

所以在杀鱼时,一定要把鱼胆清理干净了!

处理过程中要小心不要被胆汁溅到眼睛,伤势严重可能有失明风险!另外若鱼肉被胆汁污染到,记得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胆汁再进行烹饪。

②有些鱼的鱼头不要吃

鱼类最大的污染物要算重金属——汞!

南京疾控中心曾做过一项实验,发现鱼身上的汞含量排名为:鱼头>鱼皮>鱼肉>鱼籽。

至于为什么是鱼头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是因为动物大脑和肝脏等组织和器官代谢慢,污染物不容易排出!

总体来说,只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鱼的汞含量都会在国家限量范围内。不过鉴于汞这类重金属会在体内累积,所以鱼头最好要少吃。

特别是大型食肉性鱼类,像鲨鱼、旗鱼、金枪鱼以及剑鱼等的头部重金属汞含量比较高,最好别吃。

2要会挑鱼吃

①挑鱼鳞完整、鱼眼无损伤的活鱼

选鱼要选新鲜的!新鲜的鱼通常是鱼眼黑白分明,眼球饱满清亮,另外鱼表体是平滑带有透明黏液,鳞片完整与鱼体结合紧密、鱼味腥但不臭!

而不新鲜的鱼,鱼眼翻白或凹陷、鱼体黏液变浑变多、鱼鳞暗淡无光且脱落,腥臭味重。

要想做出美味佳肴,你先得确保食材新鲜!

②最好挑中等个头的鱼

从食物链角度来看,通常是大鱼吃小鱼。鱼如果个头太大,生长期就越长,体内可能累积了更多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加上肉质会偏柴,口感和营养都不加分!

至于个头太小的鱼,本身发育不完整(营养不足),肉质不够鲜嫩,有些幼年期的鱼刺还多,营养和口感都还没达到最佳食用期。

所以挑鱼选中等个头的相对合适!

像这种就太大了

③尽量去正规场所选购

不建议大家去小摊贩处购买的原因,大多是担心货源卫生问题

若小摊贩售卖的是野生鱼,其生长环境是否为污染水体,鱼本身是否重金属超标,我们无从得知。

若是正规超市或政府监管的农贸市集,会有相应监督机制和检测设备筛除劣质产品,卫生更有保证!

3如何健康安全吃鱼

①一周2至3次,简单好控制

鱼类食品中富含优质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推荐,成年人每周吃鱼280~525克,也就是半斤到1斤左右。

简单来说,一周吃2至3次鱼就刚刚好。另外老人、孕妇和哺乳期妈妈可以适当多吃。

②清淡吃法,营养更高

推荐清蒸、水煮、做肉馅等做法,不建议煎、烤、炸、腌。一来可以品尝到鱼肉本身的风味;二来鱼的营养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三来是助消化,更适合大多数人食用!

③特殊人群要少吃或不吃

如果有痛风、肝肾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过敏性体质等特殊人群,要留意鱼类食物摄入量,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去调整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