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9月23日,周四,秋分。

这一天,昼夜平分。之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秋分也有“平分秋色”之意,因为这一天正好处在秋季的中间。

秋分时节,也是丰收时节。葡萄、梨、枣、柿子、柚子、苹果、石榴、板栗……太多水果在“召唤”吃货们。

除了水果,螃蟹也肥美滋补,让吃货们按捺不住。今天小编就和你聊聊关于螃蟹的那点事儿。

“嗜蟹如命”之人

在古代,就有“嗜蟹如命”之人,比如晋代名士毕卓,放荡不羁,嗜蟹如命,自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可了一生哉!”后世称之为“蟹神”。

还有一位更甚者,清代李渔。他在《闲情偶寄·饮馔部》里坦白:“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意思是,螃蟹还没上市,他就开始存钱以备买蟹。

不过,螃蟹的命运也并不是只有被吃掉。据说,北宋时,关中人不识螃蟹,看到它怪模怪样,把它挂在门上来驱除病邪。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写道:“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千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用病疟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第一个吃螃蟹之人

螃蟹怪模怪样,看了令人生畏。那么,问题来了: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钱仓水先生所著《中华蟹史》里说,从上古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开始食蟹。在今上海闵行区新石器时期的马桥文化遗址,就出土了大量蟹的残骸,证明了先民至少从新石器时期起,就曾以蟹果腹。可见,上海人食蟹的文化还真是源远流长啊。

不过呢,宋代之前,古人食蟹主要是吃螯,其余部分都扔掉。宋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蟹黄蟹膏是无上美味,此后日渐成为主流。

食蟹文化的发展,也催生了文人墨客的灵感,大量关于蟹的绘画、文学作品涌现。比如,李白曾说“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螃蟹就酒,越喝越有”。苏轼也曾写道“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自嘲自己馋得用诗换来螃蟹品尝。

在绘画方面,蟹也是很多人笔下的主角。比如,我们知道齐白石画虾是一绝,其实他也画了很多蟹呢。

你看,小小一只蟹,竟然别有风采,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插画:严丽萍

创意/文案: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