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城市,北京和上海包容开阔可房价贵到要死,杭州变得宜居但明显机会没那么多,都说成都很不错,去过倒也没觉得有那么夸张的幸福感。

我们对这里不太满意,对那里也有几分犹豫,从一个城市离开,再到下一个城市,用城市来治愈城市,逃离挫折,焦虑和固执。

结果总是一样,我们不是在寻找适合的城市,而是在逼自己适应另一个没那么糟的地方。

老实说,城市迁徙没意思,再慢的节奏,也有自己的鼓点儿,一定是大的幸福难求,才会频频对小的确幸感到欣喜。

在城市生活久了,幸福俩字变得跟真爱一样虚无缥缈,城市生活究竟有什么后遗症,又是什么导致现代人对幸福感失语?《林中小屋》这部韩综,就实验了这样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豆瓣9.0分,由《花样》系列和《尹餐厅》的导演罗?锡执导,以自发性与世隔绝纪实片的名义被推出。

苏志燮朴信惠作为节目实验对象,分别入住森林中两间独栋木屋,大量镜头由演员手持摄像完成,整个过程没有工作人员出入,意味着,离开城市,断绝信息,乐趣自理,科技返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部综艺实验感很强,嘉宾入住后,画外音以对象A和B来称呼,没有嘉宾互动,没有剧情撕逼,没有故意戳人的泪点和笑点,伪纪录片看起来也真的是平淡且舒服。

不得不说,这部慢综艺也真是慢到极致,进而对观众层次也会有要求,静不下心的看不了,整晚想蹦迪的也看不了。

无法满足的物质需求

是在给自己制造重要的东西

嘉宾入住小屋后,要先检查下居住环境,两间木屋硬件基本相同,断电断水断气。

少量电供应靠的是屋顶太阳能,供水量有限,排水系统全靠自己往外拎,取暖要劈柴烧暖炉,简陋到没悬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宾心里是早有准备,不然朴信惠不会带三大箱行李,其中一整个行李箱塞着的食物都写满了与世隔绝没什么底气。

结果节目组第一个实验任务就是:扔东西。

“除了必须要用到的物品,请把多余东西放到门外的回收箱子里”。

韩网流传过一个极简游戏,每天扔一样东西,然后把照片上传到网络,差不多就要每天打卡,到实现最后简化生活的目的。

节目选取一男一女,导致在很多问题都有了比对,苏志燮只带了一个背包,接到任务后几乎没怎么犹豫,留下正好的食材,掏出牙刷和手机,就把整个包扔了出去。

到朴信惠这儿就犯难了,薄厚衣服不舍得扔,化妆护肤品也都得用,纠结老半天,到最后香蕉酸奶都按个数放弃,扔完也还剩下不少行李。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用不完的化妆品,没翻过几页的书和杂志,能穿却不再喜欢的衣服,我们真的用得到那么多东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屋和城市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强调不多不少和用量适度,没必要的东西,没必要的浪费,没必要的声音和味道,统统不属于这里。

在单独采访的环节里,苏志燮说放弃东西本就对他没有难度,日常中常常是一个背包一套户外衣服就可以出门的人,并且时常刻意不去制造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东西。

少吃顿水果没关系,不用洁面乳也可以,不会因忘带什么出门而坐立不安。多数时候,现代人的安全感,都寄托在物品上。

工作日出门忘带耳机,这天的效率都会很低,整天喊着没音乐活不下去,没沙拉活不下去,没咖啡活不下去,长此以往,刻意制造仪式感,只会沦为物品的物品

人类不该是多线程处理器

专注也许比高效更重要

说实话看林中小屋之前,我挺纳闷,把最具话题性的嘉宾分开自己玩自己的,这到底能拍出什么,不会无聊吗,为了慢而慢的设定会不会也太投机取巧了。

可是看完一集后完全消除了这种顾虑,林中小屋的实验性很高级,它高级在于就是要给你看无聊和无趣。

我们的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主打有趣了,要认识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儿,听有趣的歌,吃有趣的饭,说有趣的话。

贴上有趣标签儿,成为社交时代分享者,有趣的人还想更有趣,无趣的人卯着劲变身,没完没了。

变成多彩多样的人,意味要分散注意力到更多地方。

那么小屋的实验问题来了,你多久没只听一种声音了?多久没只做一件事儿了?又有多久吃饭只配一份菜了?

先说声音,节目没有公布取景地,整个看下来,最厉害的地方,除了难能一见的风景,和按部就班的森林时间,就是大自然的声音,收音效果堪比看吃播(网上专门咀嚼食物放送声音以达到给观众收听解压目的)。

雨水打在地上的声音,泉水流淌而过的声音,暖炉里柴火烧裂的声音,更别说鸟叫蝉鸣和咯吱咯吱的各种虫声。

声音算得上是节目的第三个出场嘉宾,加起来的放送时间差点赶超嘉宾。

苏志燮盯着噼啪响的柴火足足几分钟,朴信惠在屋里用手抵头看窗外的雨看到发呆,镜头时间都非常之长。

有的地方干脆直播下雨和刮风,基本国内剧也好综艺也好,都没看到敢这么拍的。

城市的声音是集合,声流人声还有器械声,我们在这里生活,耳朵随时接收各种信号,或者说是在接收指令,活在声音的世界,可除了耳机里之外,我们屏蔽掉了太多美好的东西。

执迷于下一座城市的叫卖声,向往所谓人间烟火街头感觉,不过也别忘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才更高一筹。

除了声音之外,还有动作,小屋给实验者出了不小的难题,去掉所谓的效率,专注的只做一件事儿吧。

做饭就做饭,别再忙活着打扫,看书就看书,别开着音乐扭来扭去。城市的人拉屎都要看手机,不够投入简直是现代人的弊病。

日本有职人精神,找到热爱的事情,可以做一辈子,到我们这儿就是匠人精神。

人越没什么越追求什么,大人常对小孩说别马虎要认真,可到自己身上倒成了仪式感作祟。

专注实验的下一项,就是吃,认真的吃。

现实中的我们,是不是吃太多了,食物的选择多,想吃的餐馆多,吃饭的朋友也多,外卖换着花样点,就这样还早都吃腻了。是味觉变得挑剔,还是我们一直在敷衍自己?

吃的多不代表吃到了正确的味道。小屋实验提出“不再为填肚子而吃饭,用一道菜配米饭,试着做出心中最佳选择的那道菜吧。”

于是我们能看到这个节目里最无法移开眼睛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一个人做饭吃饭,出门消食走走停停。

小屋料理也十分丰富,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餐桌,一个人做饭怎么也这么香?萝卜牛肉汤,青笋煎牛排,青菜边角料煮方便面,土豆酱汤,简单且丰富。

没那么多值得关注的

偶尔能发个呆就挺好

苏志燮说常常跟朋友聚餐,偶尔也想一个人吃吃喝喝,朴信惠就着夕阳喝酒,坦白抛开实验不谈,希望对面能有个人,跟重要的人吃饭心情会更好。

实验对象投入的同时,也保持自我的判断,并没有完全被设定牵着鼻子走,平心而论适应或不适应,对观众来说可参考的情绪也非常多。

只投入在一件事上,肯定会无聊到断片,一天二十四小时,能给自己留多少发呆的时间,我想连一分钟都没有。

城市生活分白与黑,夜生活不断的人们,心脏早都要爆炸了,你不敢停下来的。

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看嘉宾看书犯困睡着,早起出门伸懒腰,吃晚饭发呆无聊,都会涌出奇怪的感觉。

好像很久没像这样,顺着时间让身体有自然反应,躺在暖和的地方,趴地板上睡觉,无事可做的感觉真好,隔着屏幕看解压效果更加倍。

有人说《林中小屋》无非集合了城市所缺乏的仪式感,也有人说看这种综艺哪怕是看到睡着都会觉得舒坦。

我倒认为,《林中小屋》未必适合所有人,伪纪录片的形式削减掉大众意义上的综艺感,不能让人持续兴奋。

但实践性的内容和观众带入感真的很强,嘉宾面临的困境和思考的问题,仿佛就是我们的现状。

节目所谓的与世隔绝,是有着明确的时间限制,三天两夜或者两天一夜,毕竟人和人不能彻底隔绝往来。

《林中小屋》的暂时性封闭,在视觉上是“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手机信号只有一格”和“生存空间自给自足”。

换到我们的生活,是热搜八卦与你无关,有闲操心刷手机的功夫,发会呆都是个不错的选择。

无论是城市,还是森林,都各自有转速。下一个地方会不会好,下一种生活合不合适,还是取决于我们放过了自己多少。

图 / 网络

文 / 奇妙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我:

微博:@胡辛束

合作请联系邮箱:money@xinliyo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