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关注点放在手工艺在传承过程中如何把设计变年轻、变时髦上,但是很少触及如何成为品牌的问题。老一辈手艺人的思维逻辑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环境,那些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对手工艺本身的运营模式也并不熟悉。那么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除了传承手工艺本身外,如何解决“活下去了之后”的问题呢?

一家藏族老牌地毯厂——“喀瓦坚”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喀瓦坚最先吸引我们的是民族气息浓郁而时髦的“虎毯”系列。随着对它的深入了解,我们才知道这是个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又因为许多不可抗因素濒临破产,近几年异军突起重新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的高端手工藏毯品牌。

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影响下,喀瓦坚国内国外销售总额甚至逆势上扬40%。这一切都源于它新的总经理——一位90后的山东小伙。在他接手后,喀瓦坚已经从那个几近破产的厂子转为带有文化属性的“年轻”地毯品牌。在与他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越听越感叹,“这也太厉害了吧。”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9月19日,喀瓦坚和永乐文化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幻艺术中心推出了一个名为《成为巴尔蒂斯的女孩——向巴尔蒂斯致敬》的合作展,在策展的间隙,我们听这个在拉萨的山东大汉讲述了他和喀瓦坚的故事。

喀瓦坚

1994年于西藏拉萨创立,创始人为格桑扎西。自创立以来,培训过数百名藏毯匠人。作为手工藏毯品质的标杆,喀瓦坚长期畅销于国际高端地毯市场。

王泽强

网名王员外,出生于1990年。拉萨喀瓦坚手工藏毯公司现任总经理,旅行摄影爱好者,摄影作品曾多次入选《美国国家地理》《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等,2017年视觉中国&500PX年度十佳摄影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饼都没法画的

喀瓦坚

王泽强摄影作品

说起西藏,我们可能想到的基本都是瓦蓝的天空、辉煌的寺庙和虔诚的藏传佛教文化,但是藏毯也是藏区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象征。藏毯作为世界三大名毯之一,受到了包括游牧文化、苯教文化、佛教文化等的影响,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工艺水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部族人群经历着高海拔恶劣气候的侵袭,他们天生就会使用动物毛纤维作为织物素材,这就是地毯工艺发源于青藏高原的物质基础。早在新石器时代,藏族人民很早就掌握了非常成熟的地毯织造技术,他们在地毯上出生、生活、婚配、祈祷,然后往生,可以说藏毯与西藏地区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当王泽强听说有一个机会能在西藏运营一个相当成功的藏毯厂的时候,他是充满期待的。他对未来的规划是,在热情友好的员工们的簇拥下,热火朝天地运营这个名为“喀瓦坚”的藏毯厂,在完成漫天雪片一样飞来的订单之余,还能时不时去喜爱的西藏地区拍照采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泽强摄影作品,游牧生活

谁曾想到,鼎盛时期一度将店面开到了第五大道世贸大楼的喀瓦坚,在25岁的新任总经理王泽强刚接手时,厂里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发工资了。曾经拥有270位员工的工厂仅剩下30多名工人,负债累累,濒临破产。“没有人管理、没有订单,很多技术也都没了,很多东西都得我自己一个人学。厂里都是藏族人,就我一个汉族,大家在这边待了将近30年了,在这儿待的时间都比我的年龄大,所以沟通起来很困难。刚到这儿的第一个星期法院的人就来了,他们说终于来负责人了,必须带走。然后我就经历了第一次坐警车、第一次去法院、第一次开庭旁听。”

我还怎么给员工画饼呢?你跟人家说以后我们要达到怎样的辉煌,人家说我们以前的辉煌在这儿摆着呢。这里的员工见过的状况比我能想象到的还好。

鼎盛时期的喀瓦坚藏毯厂

格桑扎西

格桑扎西

喀瓦坚曾经是手工藏毯品质的标杆,它的名字在藏语中是“雪域”的意思。它由美籍华人格桑扎西创立,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创始人出生在云南高塘,自小就看惯了家中各种色彩艳丽的手工藏毯。在美国学习生活的几十年里,他意识到藏毯这一民族编织工艺的弥足珍贵,以及它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所面临的危机,于是产生了将藏毯带去国际的想法。

于是,1986年格桑扎西回到拉萨,开始寻找失散于民间擅长编织、染色的手工艺人。1994年正式成立了高端手工藏毯品牌——喀瓦坚,迄今已经有27年的历史了,由于它精湛的技术和充满民族特色的设计常年畅销于国际高端地毯市场,连西藏地毯厂都是喀瓦坚的代工厂,这是第一家真正把中国藏毯做到国外去的品牌。

喀瓦坚老照片

“9·11事件”是喀瓦坚开始没落的起点,开在世贸大厦的店毁于一旦,很多海外订单被迫终止,资金链断裂。再加上当时厂子的负责人语言不通,不懂海外市场,又没有跨界、跨文化的意识,海外市场戛然而止,只能靠着国内的旅游市场存活。但是网络时代,酒好也怕巷子深,不会吆喝也不懂发展日新月异的国内市场,喀瓦坚的销售情况江河日下,没有订单,厂子里有能力的人也都在这之后纷纷离开了,加剧了喀瓦坚的没落。

这怎么办呢?聊到这里,即使隔着电话,我们还是不由得感叹王泽强当时处境的艰难。“我跟员工连饼都没法画,因为喀瓦坚20世纪90年代初最辉煌的时候,销售遍布全世界,光德国的单月销售量就能达到七八十万美元。作为西藏第一大企业,全区就有30多家地毯厂是我们的代工厂,有一千多个人是给我们做代工生产的。9·11之后,喀瓦坚不行了,其他的地毯厂也都倒闭了。”

现在的喀瓦坚

“你是被骗了吧?”采访进行到这里,我们跟这位讲到什么都很开心的年轻企业家开了个玩笑。

说被“骗”也不完全是,大学学电影导演专业的王泽强,离开学校后从来没有干过自己本专业的事儿。“我喜欢到处跑、到处拍。”毕业后,王泽强去到中东卡塔尔航空工作。“我们负责所有卡航的外交事务。”在卡塔尔的四年里,王泽强的经历无比丰富,他经历了索马里女士怀孕偷渡、伊拉克小孩死亡、非洲原始部落的人乘机、伊拉克战争等突发事件,这些历练也塑造了他后来处变不惊的处世态度。

在卡塔尔工作的第三年,王泽强的朋友、三江源设计师联盟的王五之跟他说有个机会你要不要来试试,“格桑扎西想找一个年轻人接手喀瓦坚,需要懂英文、有海外工作经历,喜欢西藏,有点艺术感觉,能够跟他交流。同时还要喜欢传统手工艺,最好是个山东人。”

王泽强摄影作品

这简直是为王泽强量身定制的职位要求,“我就去了美国面试,所谓的面试就是我们两个人一起散步、遛狗、包饺子做饭。当时我25岁,他72岁,我说我把年龄倒过来都没有你大。”格桑扎西对王泽强来说,就像父亲一样。“后来我们两个开玩笑,我跟老爷子说我就是被你骗了,他说那我很成功地骗了你,你也很成功地被我骗了。”

王泽强就这样被老爷子“骗”回来,接下了这个“烂摊子”。“刚开始很难,因为没有办法、没有钱。我就向家里借钱,导致我爸问我是不是进了传销组织。”

赶鸭子上架的总经理

编织

虽然很难,但是不服输的王员外认真地分析了一下他面临的现状,喀瓦坚急需解决的首先是技术难题、人员调整以及后续的布局难题。然而从亏损到盈利,王泽强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首先要去熟悉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因为年龄的差距,又有语言障碍,与当地人之间建立信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在这一点上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我们厂里的人离婚都要我来写材料,要我去谈判。出现纠纷,丈夫拿着砖头过来的时候,我要挡在母女前面。”

王泽强还发现,原本的喀瓦坚并没有采用正规公司的运作模式。所以他接手后,希望能够参照卡航这种现代化公司的管理模式,但后来却发现根本行不通。“这个事情还是需要因地制宜,所以就得做一些调整,让大家看到希望。这种希望不是光‘画饼’就画得出来的,何况‘画饼’在这个公司根本没有用。”

手工绕线

以前喀瓦坚的员工因为多年没有经过系统化的管理,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这种状态很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原来的负责人可能天天都去厂子里看,大家看到他来了,本来没事也要装作做一些事情。所以我后来就开会明确,如果你们没有工作做,这是我的责任,你们只要安安稳稳地休息就可以。”王泽强一下就抓到了事物的本质,将绩效与收益挂钩,灵活机动地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当然,他也为员工们调整了工资。他的这一举措赢得了大家的好感,让员工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大大节约了他的管理成本。

《藏毯上的一生如 梦》, 摄影:王五之,王泽强

很多藏族人会在毯子上出生、死去,藏毯仿佛承载了藏族人的一生……

公司内部的运转调整好了之后,王泽强开始提高产品的品质。真正传统手工藏毯的品质是从梳理羊毛开始的,纺线、手工染色、编织、清洗到后期的平剪,每一步都高质量地完成。喀瓦坚之前在国际市场上的热销,跟格桑扎西老爷子从创业之初就钻研技术的理念密不可分。建立初期到现在,喀瓦坚就一直使用来自瑞士的克莱恩环保染色剂,这种理念在今天看来都是很领先的。他们还有一种以古法手工在铜锅中染制纱线,创造出独有的“包芯纱”效果的技术,这也是喀瓦坚的一项核心技术。

除了染色外,编织是手工藏毯制作中最复杂的步骤。喀瓦坚手工藏毯所使用的是最古老的穿杆打结八字扣的编织方法,更加牢固、耐用,经过这样处理的扣法保证了藏毯密实、厚重与耐用的特点。

编织

其次,喀瓦坚还需要提升对羊毛质量的把控能力。最好的制毯原材料是藏北高原的羊毛。这种羊毛与新西兰和澳洲混种羊的机械加工羊毛相比,羊毛纤维更洁白、粗长,弹性大,柔韧且带丝光。另外,角质膜厚、毛鳞片大的特性使它的着色能力也优于普通羊毛。

最后就是设计,喀瓦坚虽然暂时没落了,但是之前的积累就像一个宝藏,只是需要重新梳理和开发。“喀瓦坚一共有170多个独有颜色,这是当年跟世界上最好的染料公司一起开发的。但是我接手的时候,因为这些年的荒废,大家都已经忘记怎么去染色了,甚至连羊毛的质量也把控不了。所以这些东西就只能我去重新学,拿到这套色的配方。由于好多年都没有再进过染料了,人家已经遗忘喀瓦坚了。所以我还得证明我是谁,跟公司是什么关系。”

染色

而喀瓦坚最为大家称道的是纹样设计,王泽强坦言,虽然目前喀瓦坚还没有自己的设计团队,但是在当年喀瓦坚最辉煌的时候,很多喜爱传统手工艺的志愿者留下了大量的设计稿。“我们现在就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挖掘,再做一些微调。我现在也会做一些设计工作,其实也不算是设计,我看到一些比较好的适合地毯的理念时,就会想办法把它通过技术转变为地毯。”

产品设计的核心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使用,藏毯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还能融入现代家居的氛围,这是个普遍的难题。“比如虎毯其实是一个最传统的设计图案,我在这几年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归纳,研究了虎的整体形态等,再把它在设计上做出一些小调整,使它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毕竟说白了,我们还需要它来支持整个公司的运转,支持这么多人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在‘玩票’。”

虎毯

学习做品牌

《请保持社交距离》展览现场

跟王泽强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像手工藏毯厂这样的以手工为特色的小型企业来说,核心人物本身的视野、资源和能力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王泽强意识到,对于喀瓦坚来说,“做品牌”同样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曾经那么辉煌的喀瓦坚现在不应该只是单纯地埋头卖产品了,如何提炼并强化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属性更加重要。“对于位于拉萨的喀瓦坚来说,推广很困难,因为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我们能够接触的渠道太少了。所以就想通过拍摄照片推送到自有的摄影圈子里。在关注产品本身的同时,后续也需要进一步挖掘喀瓦坚的品牌故事。”

重新振作的喀瓦坚在媒体推广方面几乎是没什么选择权的,可供王泽强挑选的渠道少之又少,相对较小的圈子大多靠着自有的关系网络进行发散。

《藏毯上的一生如梦》,摄影:王五之、王泽强

作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摄影爱好者,王泽强在媒体和摄影方面的能力和人脉帮了大忙。“刚来就要想办法做销售,但是什么东西都没有,连个照片也没有。这个厂子所有的照片都是老照片,需要扫描出来的那种。于是,五之提出了拍摄《藏毯上的一生如梦》的创意与理念,我与她一起掌镜拍摄了一组照片,从那个时候开始重新做国内的推广。拍完了之后这套片子陆续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西藏旅游》《西藏人文地理》《21世纪经济报》……后来又开始筹划微信平台、各种展览,看到的好多人都说:‘以为你们倒闭了好多年了,没想到还在。”

杭州 壹向好生活展览现场

喀瓦坚的藏毯一下就打动了很多人,他们陆续在北京那曲·水月空间、杭州壹向好生活、北京四季酒店、深圳万一空间,以及英国伦敦MO家居展上举办了展览,且深受好评。2021年9月19日,喀瓦坚和永乐文化联合呈现的全新展览《成为巴尔蒂斯的女孩——向巴尔蒂斯致敬》正式开幕,希望通过这些展览让更多的人看到藏毯,同时让更多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感受藏毯之美和西藏地区的文化。

然而所有的一切,最后还是要回归到销售,在开发国内市场的时候,喀瓦坚与藏毯共同面临着不被人熟知的难题,这也是王泽强想要努力去改变的。王泽强说:“在德国,人均地毯保有量是3.33平方米,但是到了现代中国,其实很多的普通民众是没有这个习惯的。而且后来我们被酒店地毯影响,觉得地毯都是不好的。但其实手工的羊毛地毯并不是这样的,其对空气的吸附力和调节力是非常强的,不会发生二次扬尘,人们只需要一周做一次基础的吸尘就可以了。日本人还做过很细微的化验和检测,数据表明地毯上的螨虫数量其实比我们床铺上的要少很多。”

说到这儿,他也提到了很多人对于手工地毯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南方这么潮湿,怎么使用地毯?其实地毯只要在使用中是不会出任何问题的,最怕的其实是把它卷起来放到暗无天日的仓库里,才会有问题。”

日本订单曾经是喀瓦坚的一大客源,在后期也停止了合作,原因就是喀瓦坚藏毯的质量已经不再能达到他们的标准了。“所以我要再去把信任重新建立起来,让人家相信我们的高质量能够一以贯之,建立信任就很难。”一直合作的日本公司的下一代人与王泽强差不多大,他们在后来重新开始了合作,日本人严格的标准也在帮喀瓦坚提升和保持藏毯的品质。

从喀瓦坚2020年和2019年的销售数据来看,2021年喀瓦坚在国内和国外销售总额增长率达到了40%多,而且增长最快的是国内市场。足以可见,提升产能是他们下一步的关键。“欧洲其他国家的布局是下一步要做的,因为与西藏的气候相似,再加上对地毯的使用习惯,我们的产品只要去到那儿就肯定特别受欢迎,但是问题是提升产能很困难。”

我们看过太多老牌企业的没落。喀瓦坚的“重生”虽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但王泽强的年轻意识与运营模式功不可没。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手工艺“门外汉”的优势,看到了热爱与专业的完美结合。不得不说,喀瓦坚的成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图片由喀瓦坚官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