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时代,能和袁世凯这个全才以死相拼,扳扳手腕的人,几乎没有,慈禧在的时候,还是这个老妖婆最猛,能诈唬得袁世凯一愣一愣的,不敢乱放屁,连李鸿章这样的擎天大佬,慈禧都能谈笑风生,更何况你这个袁大头?袁世凯也算是非常识相的人了,纵观天下,唯一能让自己不敢乱动的,只有慈禧一人了,但自己还年轻啊,慈禧60多岁了,还能活几年,只要静静的等待她去死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禧也知道这一点,她虽然骄奢淫逸,吃的喝的玩的都是要消耗大半的国力,但她是明白人,自己也活不了多少年了,只要培植一些能制衡袁世凯的人出来,那么死后肯定有几十年无忧。

慈禧看来看去,好像满清贵族的人才不多,不是不多,是根本没有,算是比较出色的也只有溥伟载沣善耆等人了,他们都是皇亲国戚,血脉非常接近的,但他们共同的一点是在小打小闹上非常出色,办事麻利,而在大局观上,就不敢恭维了,和袁世凯比起来,差远了!

那么只好到远亲,血脉关系比较疏远的宗族去找找,被埋没的人才很多,但寻来觅去,也大失所望,满清八旗子弟,全都是废物,抽大烟逛窖子逗鸟打麻将个个精通,国家大事屁都不懂。真的没人了吗?不,还有一个,此人是敢于和袁世凯斗,却大部分时间不落下风的,此人为谁,穆尔察铁良。

自古以来,不管是谁,要想登上权力顶峰,他就得面临对手的阻挠,比如项羽之于刘邦,陈友谅、张士诚之于朱元璋等等。他们登上权力的顶峰,跨过了重重阻碍,打败了各路对手,一路走来不容易。不过纵观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从一个早期的普通将领到掌控军政大权,最后还过了一把短暂皇帝瘾的大人物,那他的权力之路就走得很顺畅么?

总的来说是比较顺畅,一路走来,好像没有什么重量级的对手,都是菜鸡小虾米,都被袁世凯一个个放倒,就算有最厉害的人物,对袁大头是有点小小的威胁,但碰到猪队友,还是帮袁世凯福星高照的一枪终结了整个大清。

铁良出生于1863年,满洲镶白旗人。

本来可以靠着族荫可以逍遥的度过余生,但是自己的老爹身体不争气,嗝屁了,本来就家道中落,现在过得更加艰难了。没钱靠科举,而且,满文酸臭的四书五经,八股文,已经让铁良反胃了,那时候的时代,汹涌澎湃,还是多学点有用的东西,换别的门路说不定可以混出来。改而研究财经、军事。学成后,铁良入荣禄幕府,协助处理各种军务,深得荣禄信任。荣禄将其举荐入兵部,为兵部侍郎,会办京旗练兵。荣禄是谁啊,是慈禧当年绯闻对象,为人精明阴鸷,富有才干,连袁大头都看到他战战栗栗,一男一女慈禧荣禄都是不好惹的狠角色,大清就靠他两坐镇的。铁良能入荣禄的法眼,他一直潜心学习的一身本事终于派上用场了。

铁袁之争,缓缓拉开序幕。

朝廷准备给铁良压压担子,从什么地方入手?就是军事方面入手,军权是朝廷的命根,如果军权给汉人把持了的话,朝廷说的话一般都是放屁,无用了,所以铁良必须要狠狠紧抓兵权。

不久,朝廷设立总理练兵处,统一对新军的领导,庆亲王奕劻为总理,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为襄办,三驾马车并行,两满一汉,但奕劻早被袁大头喂饱了,早已不管事了,真正要相争的就是袁铁两人了。

一开始袁大头是不想和铁良做冤家,以袁世凯一贯还没接触就想做及时雨的作风,铁良怎么可以轻易得罪?他想极力拉拢铁良为己所用。铁良也因屡受袁世凯的提携,被时人称为“袁之爪牙”,与徐世昌、荣庆并称袁氏麾下三君。

铁良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里非常的厌恶和反感,老子什么时候成你麾下之卒了,我就是来扳倒你的,你的所有,将来都是我的!汉人什么时候做满人的上司,还需要对你摇尾乞怜?铁良和一般的满族贵族不同,尽管他颇具才干,但内心一直深于种族之见,对汉人掌权尤其警惕,认为汉人久握兵权,甚非慎固根本之计。

如果袁大头真心实意的给铁良实权,说不定铁良就此罢休,好好与袁世凯合作,但袁世凯不愿意给啊,表面上称兄道弟如此热乎,一直推荐推荐,但铁良要办事的时候,多方掣肘,办事极为不舒畅,都是你袁大头害的,我一定要搞一搞你。

怎么搞?铁良有这个资本吗?

袁大头内有奕劻罩着,外有北洋保着,他的实力并不足以抗衡袁世凯,难道袁大头就是无懈可击的吗?

非也!铁良就算一脚踢不翻袁世凯,但可以恶心一下袁世凯,怎么恶心法,那就是从粮饷收放权的争夺入手。

清廷成立练兵处,目的是为朝廷编练一支近代化的陆军,其军饷皆由庆亲王奕劻全权负责。不过奕劻和袁世凯关系深厚,向来是言听计从。这样一来,原本各省解送给朝廷的军饷,大头都被袁世凯占有。

想要把财政断了的铁良,终于如愿以偿执掌户部,立即从粮饷入手限制袁世凯的扩张。他先是拒绝袁世凯的印花税之请,不准他借端科敛、巧立名目,同时又处处设卡,致使北洋财政枯竭,袁世凯对此大为不满。

军事方面,铁良为了与袁世凯抗衡,决心从培养自己的势力。此时亲贵子弟良弼正好从日本学习军事回国,铁良极力拉拢,并从练兵处广招士官学生安插在北洋集团内部,企图打破袁世凯一手遮天的局面。

袁世凯对此心知肚明,为了挫败铁良的计划,他立即运用权力将良弼调出练兵处,让他出任第三镇标统。良弼刚学成回国,能够担任此职,足以让外人羡慕。不过,第三镇是袁世凯心腹段祺瑞所带,将良弼调到第三镇,实际上将他监视起来。因此,良弼坚辞不往,在铁良的运作下,良弼最终仍调京任用,双方在第一个回合上打成平手。

光绪三十二年,清廷实行预备立宪,首先就从改革官制入手。这年九月,朝廷谕令将兵部改为陆军部,并将练兵处、太仆寺并入兵部,任命铁良为陆军部尚书,此外左右侍郎均为满人。这样一来,朝廷兵权尽落入满族亲贵之手,这次调整,袁世凯明显处于下风。

执掌陆军部以后,铁良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他立即着手削夺袁世凯手中的兵权。

借着慈禧的嘴巴说,现在专门设立陆军部,所有的军队,都归陆军部管,铁良是陆军部话事人,那么袁世凯的军队要被铁良收回来了,严加控制,袁世凯胳膊拧不过大腿,铁良的背后有慈禧做后盾,情况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后果将对他十分不利。但明着对抗,显然袁世凯又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他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蓄势待发,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

不久,袁世凯便主动上奏,将北洋六镇中第一、三、五六四镇兵权上交,归陆军部直接统辖。留下的第二、第四两镇,袁世凯请求朝廷仍让他统辖。这是在试探,看看慈禧是不是对自己太过分了。

很快,慈禧便下了批示“现在各军,均应归陆军部统辖。所有第二、四两镇,著暂由该督调遣训练”。

此举很高明,既给了袁世凯一个体面的台阶,同时又留了一手,特意强调是暂时由袁世凯统辖,这说明了朝廷早晚会将兵权全部收回。北洋四镇收归陆军部后,铁良立即任命满人凤山为练兵大臣,从而控制了兵权。

但是树大根深,北洋六镇本来就是袁世凯的私人武装,所有的军官都是他的心腹。

为了打破这样的局面,摧毁袁世凯的根基,铁良决定先从高级军官入手,规定欲收集天下兵权,凡天下各镇统制,皆由部奏请简派,督队官始由督抚委用。如此一来,既可以排挤袁世凯的私人党羽,又可将军官任免权收归朝廷,可谓是一石二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北洋有这么好瓦解的么?虽然铁良煞费苦心的到处安插,但效果不明显,但没办法,只好从经济上入手,经济战正是铁良之所长。

之前,各省的军饷名义上是解送朝廷,其实大多为袁世凯所占。铁良规定,此后各省军饷统一由度支部(户部)转陆军部收放。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还上奏希望自己兼任度支部尚书,以统一事权。尽管未能如愿,但度支部尚书仍为满人,因而军饷也就牢牢地控制在铁良之手。

铁良开始重用满族将领凤山,没想到凤山居然就是一个吃里扒外的主,对他不忠心,对满族所有的亲贵们也尿不到一块去,反而对袁世凯马头是瞻,眉开眼笑。朝廷收归的北洋四镇,是在凤山手里,但有毛用?还不是等于被袁世凯暗中控制?凤山在人事任用等方面多遵循袁世凯的意见。

更有甚者,凤山也积极投入到奕劻的门下,以此来对抗他的顶头上司铁良。为了重新控制凤山,铁良拒绝保举凤山为陆军部侍郎相威胁,这就导致了两人的矛盾冲突激化,从而也影响了对北洋旧部的人事整顿和改造工作。

北洋四镇除了第一镇外,其余三镇皆为袁世凯一手编练而成。收回了军权并不代表着朝廷就能指挥,陆军部的命令乃至朝廷的命令,在北洋三镇中基本无法通行,阳奉阴违之事时有发生。这也是铁良最为头疼的事。

铁良想改革却无法措手,想排挤袁世凯却无法得逞,屋漏偏逢连夜雨,陆军部的老大位置很快就易主了,奕劻来了,陆军部给他做主了,铁良被惊呆了,但又怎么样呢?铁良素知奕劻爱钱,想要用钱来贿赂奕劻,但奕劻是什么人啊,早被撑大了胃口,就算铁良倾尽所有,也满足不了奕劻,可让人意外的是,奕劻谁的钱都收,唯独不收铁良的,而且致使铁良陷入困境。

对于这种结果,大部分满洲亲贵是不甘心的,为了彻底削夺袁世凯的兵权,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袁世凯被调任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离开直督一职,表面上是提升他,其实是让他失去对军队的直接指挥权。不过继任直督的杨士骧仍然是袁的亲信,直隶军政仍为袁所把持。

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并非是袁世凯所要的,到了京城以后,他仍在寻找机会夺取陆军部,袁、铁之争依然暗潮汹涌。不久,斗争升级,袁上奏参劾铁良任用私人,将北洋数镇搞得前功尽弃。这一边,奕劻也在发力,极力诋毁铁良,在各种势力的打压排挤下,铁良最终落败,兵权之争以袁世凯取胜落下帷幕。

慈禧死后,载沣当了摄政王。两人一致反对袁世凯,本来可以作为同盟,但是铁良认为载沣太无能,摄政王的位置应该由他来做,于是两人产生了矛盾。

1908年,摄政王载沣免去铁良陆军部尚书之职,将兵权收归皇室。1909年(宣统元年),铁良被排挤出京,1910年调任江宁将军。

从此以后,他就闲置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袁世凯卷土重来,大展神威,狂笑着终结了大清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