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射箭,这两种运动刻画在小小的酒杯上是什么样子的?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有一件刻狩猎纹于酒杯的狩猎纹高足银杯。狩猎纹高足银杯,西安何家村出土,通高7.3CM,杯高4.9CM,杯口径6CM,足高2.4CM,底径3.4CM,壁厚0.9CM,重100.8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杯由杯体、托盘、高足三部分组成。杯体为敞口、圆唇、筒形腹,腹下为一托盘托住杯体。高足上部较细,中间有算盘珠式的节,下部为喇叭形底座。托盘立面为一周二方连续的缠枝纹,底部为一八瓣莲花。高足中部算盘珠式节上錾刻一周联珠纹,下部的喇叭形底座表面饰四朵桃形花结,器底刻有“马舍”二字。

杯身通体为鱼子纹为地,上部一周突棱及下部一周条带将其纹饰分为三组:上部及下部均为波浪形缠枝纹,中部是器物的主体纹样狩猎图,描绘了两个狩猎场面:第一幅为两名武士骑着马前后夹击奋力奔逃的野猪;第二幅是一位武士左手持弓策马追赶一只惊恐的小鹿,离弦的那支箭已经射穿了小鹿的背部,此鹿上方还有一头惊恐万状的鹿,前方则为两只正在逃跑的狐狸。

中国古代狩猎历来被看成重大事件,古人在每年固定的时间举行的大规模狩猎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猎获动物和成全祖传礼制,更在于狩猎有练兵习武、军事检阅和展现军事实力威慑四方的重要意义。有史可考的狩猎活动最早记载是在战汉时期。战国青铜器、汉代壁画和画像石、魏晋砖画中常有出现狩猎纹饰。但战汉狩猎纹往往构图简单,图案比较符号化,如同剪影,并没有过多地进行个性、细节的表达。

尽管唐代以前也出现过狩猎图像,但场面小、内容简单,构图和人物形象处理也不同。唐代银器上狩猎纹的出现是个突然现象,与前代狩猎图像区别甚大,其渊源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的狩猎题材。唐代狩猎纹饰不仅运用广泛而且刻画最为精美。唐代的丝绢、壁画、陶瓷、铜镜、金银器等物件上随处可见狩猎纹。

唐代,狩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火攻、围猎、网捕、索套、骑马箭射等,有时是几种结合在一起。从出土的唐代器物上的狩猎纹可以看出,当时的狩猎方式多为骑马射猎,弓箭是常用的狩猎工具。猎者跃马,驰骋于草木林间,或挽弓欲射,或箭已离弦。场上的动物惊慌失措,四下逃窜。狩猎的情景非常紧张,扣人心弦。

高足杯不是中国传统器物,大约是渊源于地中海地区的罗马,然后通过西亚、中亚对中国产生影响。这件银杯造型属西方式样,而猎手所着之幞头、窄袖袍却为唐服,装饰风格也具中国特色,或许把唐代银器上的狩猎图像看作是中国传统题材的延续和外来风格的影响相结合更为恰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