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吹口哨的人类语言大多在崎岖不平的地方里使用,如在山区或茂密的森林中,因为这种声音比普通的语言甚至喊叫声传得更远。虽然这些口哨语言因地区和文化而异,但基本原则是相同的:人们将单词逐个音节简化为口哨的旋律。

经过训练的吹口哨者可以理解大量的信息。以吹口哨的土耳其语为例,普通吹口哨的句子,在90%的情况下都能被解读。这种从口哨声中提取意思的能力吸引了语言学家和其他研究人员,研究人类大脑如何处理甚至创造错综复杂的语言。

目前有超过80种文化采用其母语的口哨形式来进行远距离交流。虽然人类和海豚发出的声音和传达的信息不同,但在人类口哨语言中发现的结构和属性,可能可以为瓶鼻海豚如何编码复杂信息提供启示。

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NRS)Gipsa实验室的语言学家Julien Meyer博士举了一个例子。听者解码人类语言或口哨声的能力依赖于自身的语言能力,例如理解音素,这是一个可以区分一个单词的声音单位。然而,在人类的口哨声声波图中,并不总是以这些单位之间的沉默所分割。因此,研究人员可能需要根据声波图所揭示的人类口哨声信息结构的传达方式,重新思考如何对动物交流口哨声进行分类。

研究人员计划利用汇编的海豚口哨数据以及口哨语音数据库。在这些数据上,开发新的算法,并测试一些关于组合结构的假设。科学家已经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来帮助追踪视频中的海豚,甚至识别海豚的叫声。然而,要想让人工智能算法能够“破译”海豚的口哨交流,需要知道有意义声音的最小单位是什么,是如何组织的,以及如何发挥作用。

题为“The Relevance of Human Whistled Languages for the Analysis and Decoding of Dolphin Communication”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心理学前沿》上。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论文原文: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21.689501/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