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落梅曾经说:“倘若这世间的相逢和别离,都可以洁净如一,那么我们应该感恩这尘缘赐予的温暖。”

人生在世,没有人是独立的个体,一个人的旅程太过辛苦,患难之中的扶持却足够让人铭记在心。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如若世间已经无法寻到踪迹,依旧有人爱着你,成为你……

毛主席说:“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无数的知识青年因为这句话离开大城市,开启了在农村的知青岁月。

农村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般容易,知识青年金训华为了抢救国家物资跳进洪水中,壮烈牺牲,他的好友陈健守护着他的陵墓整整37年的时间,有的人,从未离开。

知青岁月

1968年5月,金训华与伙伴们踏上了黑龙江的土地,来到了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插队。

那年的他一腔热血,带着在这片黑土地之上大展宏图的希望,开启了自己全新的知青下乡旅程。

知青的岁月是极其辛苦的,每天做着繁重的工作,却生活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之中。

知青的岁月也是幸福的,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金训华真正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以及通过劳动获得的自豪感。

那时候的金训华或许没有想到,他在知青下乡过程中有了全新的尝试,却也将自己的生命交付于最高的信仰。进入雨季之后,逊克县因为连续降雨发生了特大洪水。

与此同时,堆放在河边的国防物资电线杆被洪水冲入河中。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两根电线杆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千钧一发之际,金训华和陈健等三名知青相继跳入水中,分秒必争。水势太过迅猛,三位知青跳入洪水之后已经自顾不暇。

不久之后,民兵驾驶着冲锋舟前来相救,然而却为时已晚。那一年,金训华20岁,却被无情的洪水吞噬了年轻的生命,而19岁的陈健侥幸逃过一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公殉职,金训华为了拯救国家的财产而做出的努力应该被人永远铭记,中国共产党给了金训华党员的身份,一时之间,他成为方圆几里人尽皆知的英雄知青。

金训华的事迹感染了太多人,众多高中生纷纷自愿请求插队。197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金训华之歌》,英雄永垂不朽。

人们常说:逝者已逝,真正痛苦的是活着的人。事实的确如此,金训华离开了,陈健却忍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

19岁的陈健之所以能够在凶猛的洪水之中存活下来,是因为在危急的时刻,金训华奋力将其托举起来,将生的希望留给了他。

英雄,从未离开

金训华逝世之后,陈健在东北的这片黑土地之上守护着他的陵墓,而这一守,就是整整37年的时间。

2005,陈健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自此,这段属于金训华和陈健的前尘往事也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

在陈健看来,他的生命是金训华给的,因此如今他背负着两个人的责任与希望活着,他的人生从来都不是只有自己。

金训华离开之后,陈健经常会来到他的墓前,和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谈论着最近发生的事情,诉说思念与遗憾。

知青运动结束之后,当初一起下乡的伙伴们都离开了,尽管陈健十分思念家乡,却选择永远留在黑龙江的土地之上。金训华还在这里,他一步都不能离开。

37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他曾经做过农民、成为建筑工人和林业检察员。

陈健成立了家庭,有了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这样的日子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却让陈健感到十分心安。

陈健的生活算不上一帆风顺,2005年的时候,他的妻子患上了尿毒症,需要支付巨额的医药费。然而陈健家庭清贫,实在无法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

一筹莫展之际,北京的一家企业联系到他,帮助他缴纳妻子的治疗费用。

人们始终相信,好人终将得到最好的回报。正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

得与失的衡量

金训华与陈健的故事感动了众人,与此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为了两根电线杆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样的做法真的值得吗?

显而易见,当年的那场洪水不仅对于黑龙江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对于正在加速建设的中国来说也是一场浩劫。

电线杆只是一个建筑材料,然而却是国家公共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它的价值甚至不仅仅只停留在金钱的层面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时代发生了改变,那些适用于从前的政策和盛行的思想也逐渐被取代。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太多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也出现了太多因为抢救他人而牺牲了自己生命的痛心疾首。

如今的社会依旧倡导着见义勇为,却不再建议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见义勇为。

国家财产安全与人民生命安全同样重要,二者没有孰是孰非,更不存在着谁为谁牺牲的关系。

我们并不提倡那些为了财产和别人的生命而将自己置于险境之中的行为,然而如今的国家建设依旧需要从前的那种凝聚力与义无反顾的精神。

显而易见,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他们为农村赋予了新的活力,也需要用自己的热情和能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当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那种全国上下勠力同心的精神依旧是我们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推手,在这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民建设之中,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参与者。

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国家利益永远应该排在个人的小家之前。几十年之前便是如此,几十年之后依旧未曾改变。

人生在世,总有人牵挂着些什么。正如金训华,年少的他有着对国家的牵挂;正如陈健,如今的他依旧有着对自己救命恩人、战友、朋友的牵挂。

然而37年的坚持守灵,众人提出了质疑,这样的行为,真的值得吗?

在人们看来,陈健的生命是金训华牺牲换来的,他感恩原本无可厚非,然而过度的感恩却超出了合理的范畴。

陈健怀念金训华,原本可以采取更有意义的方式,而不应该固执地守在一片完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过着一辈子庸庸碌碌,没有未来的人生。

显而易见,在这场持续了37年的报恩中,陈健感动了众多人,也遭到了众多人的质疑。

或许真正的感情从来都只应该留在心中,不应该大肆渲染,也不应该抱着感动自己和他人的目的做着面子工程。

尽管外界充满质疑,那都是从局外人的角度评价着这件事情,这种观点不仅缺少客观性,也缺少身临其境的感受。

亲身经历过特大洪水,亲眼看到战友为了拯救自己而牺牲生命,陈健当时的震撼与伤痛没有人能感同身受。

既然如此,他人又有着怎样的理由去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37年的坚守,只是良心的约束,从无其他。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知青金训华与陈健今生的恩怨纠葛永远不会画上句点,在深受感动的同时,人们应该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每个人都应该用全新的姿态迎接明天,不念过往,不负当下,未来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