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世界上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不单单是因为其国土面积的庞大而让人无法忽视,更重要的还是中国延绵发展的独特的华夏文明。

具有极大生命力的中华文明不仅使中国获得了长久且较快的发展,而且还使中国成为了古代东亚文明舞台的中心。那么中国为什么可以长久地站在古代东亚文明的中心?

一、中国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结构,拿到了良好的文化发展资源

1、中国率先拿到进入农业文明的“门票”,文化的发展提前上一个台阶

马克思曾认为,一个国家怎么发展,以及该国家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条件而言的,这就是著名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当然,中国的发展也是这样,从地球的气候带来看,中国处于北温带,是科学家们认为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其实如果仔细发现,名扬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也在这个区域。

不过,由于赤道附近天气太过炎热,极圈附近太过于严寒,不符合大多数植物的生长规律,也不利于开发人类足够使用的资源,故这两个区域并无显著的文明出现。总体上来说,中国的气候还是较符合多样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人类居住的。

从中国区域气候来看,南方多属于夏天高温炎热且多雨,冬天温和少雨,北方多属于夏天高温,雨量较多,雨量虽然没有南方的大,但是足够植物等生物的需要,冬天寒冷少雨(除了新疆,西藏的沙漠气候和高原气候)。

一般植物满足正常发展的条件,一个是阳光,一个是水分,并且最好可以同时吸收,刚好中国高温多雨的气候正好适应大多数植物的发展。后

魏时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 ·种谷 》中说 :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可以看出有个占优势的地理气候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这个条件下,中国可以率先发展农业文明,也可以率先获得优良的农作物。

在生产方式更进一步的同时,人们会逐步思考新的生产方式的生活模式,从而会产生许多新的文化因子,新的文化因子与旧有的传统文化之间碰撞,势必会诞生一个更为先进的,符合农业高级文明的发展要求的文化,故在农业文明的前提下,中国就已经具有了文化实力上的优越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中国的地理结构具有封闭性,使其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独特性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容的就是中华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跨时代的连续性。我国的地理条件特殊,地理结构呈现阶梯状分布,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和草原地带,加上寒冷的气候,自古以来只有部分游牧民族居住(东北部有少数的以畜牧业和游牧业为主的民族,比如鲜卑,金)。

南部有众多的丘陵分布,并且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地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我国和中南半岛的联系,同时也避免了南部地区的入侵(这里的地图是拿现阶段的标准地图来说的);

西北部有众多狭长又高的山脉分布,比如祁连山,天山,另外广大的沙漠,沙漠的延边是众多山脉和高原,比如帕米尔高原;西南部有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所以西部地区外族侵犯的几率不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与西部的联系。

加上南部,东部都是隔海,隔绝又再加一层。斯塔夫里 阿诺斯也认为 :“中国为什么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 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 ———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地理结构较为封闭,文化之间的发展与外界沟通较少,外族侵略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并不是很频繁,古文化的发展的本土性较强,很难受到外族文明的同化。

往往都是我们去同化别人(地域广,包容性较强),所以中国古代的文化可以流传下来,因为不受外族文化的太大干扰,文化由此具有了连续性。

连续下来的文化多是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厚的发展,而其他国家因为战争,疾病等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原来文化存积的深厚土壤被破坏殆尽,在之后新的时期,恢复了社会秩序后,原来的文化积淀早就已经不存在了。

文化的发展就要重新开始,重新开始后的文化相比于一直以来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来说,实力的悬殊显而易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埃及在公元2000年之后就开始频繁的王朝更迭,外族入侵的次数越来越多,随着建筑等象征着文明的标志被毁以后,文明开始走向衰微。

到公元5世纪时,埃及文明彻底无人继承,逐步被阿拉伯文明取代,古巴比伦也是因为频繁的外族入侵,最后古巴比伦文明退出历史舞台。

从地理条件上分析,古埃及西部,南部都是沙漠,北部与欧洲隔海相望,东部仅靠西奈半岛和苏伊士运河与外部联系。

地理条件上说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可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西奈半岛的连接,北部的欧洲人逐渐来到埃及,直到埃及这个地方,故外族的侵略越来越频繁,加上这个地区的农业文明并不算发达(处在北回归线的沙漠地带,在气候上具有少雨,炎热的特点)。

物质上的供给并不充足,最后文明的覆灭是历史必然。而古巴比伦的地理位置处于亚洲,欧洲,非洲的交汇点上,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想不爆发战争都难,所以古巴比伦文明的覆灭也是历史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中国的地理形态分布具有完整性,资源等方面比较多样,易提升文化水平

1、中国地理面貌有多种,在不同领域都可获得多样的认识

中国的地理形态相对其他国家来讲,是比较完整的,多样的,世界上主要的五大地理形态——丘陵,草原,山地,盆地,高原都在中国有着广泛而均匀的分布。因不同地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受地理条件的局限),故不同地理形态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比如西南地区就是典型的山地地貌,相对应的有背篓文化,窄小服饰文化等。不同文化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不断地交流,加上中国的整体地理环境为封闭的,使得这些不同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华文化不断地被注入生机与活力,为文化的连续性和博大精深奠定基础条件。

但大多数国家并没有中国这样好的地理条件,比如欧洲各国,尤其是法国,德国和英国,欧洲的地理单元本来就比较单一,关键各国疆域领土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单元的影响,某国的90%的国土都是平原,某国80%的国土都是冰川地貌,就是这种形式。

这样的地理条件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适合单一文化的专业性发展,但若不提高整体的文化发展,由于文化的整体性和联系过于紧密,文化的整体性会制约单一文化的发展,总的来说还是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但意大利的情况要比大多数的欧洲国家要好得多,意大利的地理形态较为多样,故意大利的古典文化发展韵味较为浓厚,在近代得以重新焕发。

当然,由于东亚的其他国家的国土面积小,想要有多样的地理形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地理单元单一,故产生出来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较大的重叠性,文化之间的矛盾和碰撞点都没有,所以文化的碰撞次数少,需要与中国多样的文化进行交流碰撞,以此来发展自己的文化。

由于中国文化较为先进,故发展出来的文化带有很大的“中国味”,加上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处于主动方,东亚其余各国由此产生文化依附也就可以说通了。

2、中国国土面积大,在文化传播上占优势

中国自古以来国土面积就一直位列世界前茅,这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地区生活的人可以游览中国的每个角落,从而得到一些经验性的,现实性的认识,每个朝代,总会有这么一批人。

前半生庸庸碌碌地度过或者平凡的生活(这个条件可能没有,有些人一来就是游览大好河山),后半生通过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逐渐明白了人生,国家,甚至生命的真谛。

那是因为他(她)在游览的过程中,见到了很多,受感触很多,然后这样的一批人在晚年著书,阐述世间万物与人的关系,或者人与人的关系。

代表性人物:孔子及其孔子的部分弟子,司马迁,在这些人物的帮助下,中华文化的发展又更上了一层楼。当然,对于国土面积没有这么大的国家来说,相对应得到的认识要少得多。另外由于国土面积的庞大,人口众多,在文化传播力上就已经领先其他国家一步了。

总结

文明的发展本来就是和地理条件相关,地理环境好比是一个装水的容器,文化就像是容器里的水,容器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取决于容器是什么形状。其实也证明了马克思的地理条件决定论,文化怎样发展,以什么形式发展,终究是被地理环境定型了。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2、《中国古代史》

3、《历史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