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丰收。

韶山银河渡槽风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希台 通讯员 刘芳

日前,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十四五”重大农业节水供水工程实施方案》,韶山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获批规划改造灌溉面积96.3万亩,项目规划总投资8.42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占70%,为我省获批的8个灌区中投资最多的灌区。亩均投资875元,高出全国平均数的46%,在全国获批规划改造的124个大型灌区中名列前茅,在10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中名列第一,是湘潭历史上获得投资额最大的单个水利项目。韶山灌区成功进入全国 “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范围,标志着灌区将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灌区工程和管理等各方面在新形势下将不断迈上新台阶、创造新特色、呈现新风貌,并有效促进湘潭“三高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为何要搞灌区现代化改造——

韶山灌区是湘中农业命脉

农谚说:“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型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商品粮、棉、油基地,是粮食和优质农产品的核心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灌区,也是农业的命脉。

大型灌区不仅在农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基础作用,而且在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减轻风沙威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

截至2019年底,我国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共459处,设计灌溉面积3.2亿亩,有效灌溉面积2.8亿亩,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27%,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共有大型灌区307处,有效灌溉面积1.8亿亩。灌区内生产的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均超过全国总量的1/4,粮食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

1966年6月建成通水的韶山灌区,以水府庙水库发电尾水、涟水支流侧水等为水源,经洋潭水坝引水进总干渠,在湘乡境内的蒿子坪分成南北干渠,再接支渠和“毛细血管”渠道,串连众多水库和塘坝,共同构成“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

近万公里渠道、26处渡槽、10座隧洞、4000多处建筑物,奠定了韶山灌区在世界水利史上精品工程的地位。

韶山灌区建成55年来,持续灌溉双峰、湘潭、湘乡、雨湖、韶山、宁乡、岳麓等7个县(市)区100万亩农田,让湘中贫瘠地变成“湘中粮仓”。55年来,韶山灌区保100万亩良田水旱无忧,从吃饱肚子,到夺高产,湘中百姓一直都在吃“灌区饭”。

韶山灌区工程除了农业灌溉外,还具备防洪排涝、发电、工矿及城镇供水、养殖、旅游、生态补水等作用,各项功能比较齐全。灌区保障了沿渠150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和400多万牲畜饮水,保障了湘潭电化、江南集团、五矿铁合金等十多家大中型工矿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和韶山市、湘乡市的城市用水及湘潭市区的生态补水。今年,灌区水又被确定为湘潭市的应急水源。

碧水长流润湘中。韶山灌区就是湘中农业的命脉,55年来,一直为湘中及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大型灌区早期建设标准低、运行时间久、历史欠账多,工程设施老化严重,存在许多短板,导致灌溉效益发挥不充分,难以适应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近20年来,国家持续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新建大型灌区,解决灌溉骨干工程病险和渠道严重渗漏等突出问题,推动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改善了灌区工程设施和运行管理状况,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为实现粮食增产稳产,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1998年,韶山灌区开始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截至2018年,完成投资3.4159亿元。项目实施完成后,骨干渠道引输水能力明显提高,改造渠段的过流能力均达到设计能力,渠系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43提高到现在的0.92,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39提高到0.5395,年节水量14215万立方米。灌区恢复灌溉面积18.1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8.3万亩,水稻单产由改造前的435公斤/亩提高到现在的520公斤/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67元提高至19408元。灌区农业总产值由64.48亿元提高至137.60亿元。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灌区,作为粮食生产的中流砥柱,一头连着国家粮仓,一头连着百姓生计。每一幅金色丰收画面背后,都离不开水利的重要支撑,离不开灌区的默默付出。灌区,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现代化灌区改造蓝图是什么——

把韶山灌区建成“四型灌区”

近年来,韶山灌区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灌区”“水利部一级管理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系列品牌荣誉。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韶山灌区坚持“补短板、强监管、提质量、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强化行业管理、加大项目投入、夯实工程基础,积极探索一条具有韶山灌区特色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现代化灌区发展新路子。

发展理念上,始终突出现代化发展理念。韶山灌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规划编制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用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指导灌区建设,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施打造灌区工程基础,用现代科技引领灌区发展,用现代管理制度、良性管理机制完善灌区管理,建立公开、可靠、灵活的供水服务和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

发展思路上,紧密结合灌区自身实际。韶山灌区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规划与改造灌区系统,使之转型升级为以渠道体系为纽带、核心工程为节点、沿线城镇为依托,红色文化为灵魂,集现代水利工程、生态农业、特色产业、文化教育、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功能区。

发展目标上,打造“四型”现代化灌区。充分利用灌区良好的基础条件和丰富的自然、人文、科普资源,通过固基础、强保障、拓功能、促统筹、增活力,加快提升灌区现代化发展水平,力求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灌区设施完备、工程安全、灌溉高效、管理先进、防灾有力、生态健康,把韶山灌区打造成为“高效节水型、智慧管理型、特色文化型、绿色生态型”的四型灌区,使灌区水更清、渠更畅、景更美、业更旺、效更好、民更富,成为南方地区灌区现代化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

什么是“四型”灌区?

高效节水型:灌区形成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普遍确立全民资源价值观念,“工程水利”成功转向“资源水利”,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满足灌区生产、生活、生态的用水需求,从而能够实现灌区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成为全国节水型灌区、全国水效领跑者。

智慧管理型:灌区从现有信息化逐步转向数字化、智能化,实现灌区从业务流程手动转向管理流程自动化再转向运营自动化、智能化,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灌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灌区业务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

特色文化型:对接韶山红色旅游,充分利用灌区现有经典的工程景观、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将水利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使其成为集科普、教育、观光、休闲、度假、扶贫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文化旅游区。

绿色生态型:以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为重点,严守水资源三条红线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推动湘潭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灌区改造怎么干——

发扬韶灌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

韶山灌区是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旧灌区,在运营半个多世纪后,老旧灌区如何立足新时代、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展现新风采、书写新篇章?

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在现代化灌区建设的道路上,灌区人一定要继续保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韶灌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把韶山灌区打造成为“四型灌区”。

早在2017年,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研讨会上,韶山灌区、都江堰灌区等5个灌区代表大陆456处大型灌区就建设现代化灌区的发展理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策与措施等内容与台湾同胞进行了交流讨论。会上,《韶山灌区关于建设现代化灌区的对策与措施》得到与会领导、专家及台湾同胞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韶山灌区建设现代化灌区定位准确,以服务现代化农业为第一要务;紧扣时代主题,保障清洁水源,建设生态灌区;同时打破行业限界,跳出水利看水利,走出灌区看灌区,结合自身特色,建设红色旅游,拓展灌区文化功能,可以探索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现代化灌区发展新路子。

2018年8月,由中国灌区协会在安徽六安举办的现代化灌区建设与管理战略研讨会上,韶山灌区、赣抚平原灌区、漳河灌区等5个灌区就建设现代化灌区进行了交流发言。

至此,韶山灌区建设全国现代化灌区已具备初步思路。

接下来就是立足实际、立足长远,定好目标、完善思路,高标准高要求做好顶层设计,争取将灌区现代化改造纳入“十四五”国省重点水利投资计划。

灌区现代化改造规划编制是争取“十四五”期间国省水利投资的前提和基础。从2019年开始,在两年多时间里,韶灌局精心组织编制《湖南省韶山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方案报告》和《湖南省韶山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反复现场踏勘、组织专题论证和分析,不断优化完善实施内容,以翔实的资料、精准的分析,充分展示韶山灌区的现状和开展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目标任务、改造路径和具体措施等。

同时,狠抓工作汇报协调。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市领导及韶灌局多次到国、省两级水利和发改部门进行专题汇报、沟通对接,全力争取上级重点支持,给予政策倾斜。与规划设计单位和国、省、市相关专家反复对接,阐明韶山灌区的实际情况和有关项目改造的现实需要,争取理解支持。

为及时解决具体问题,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关于可研报告送审有关工作的专题会议,协调湘潭市财政局、长沙市财政局出具了配套资金筹措报告,协调市发改委与上级发改部门进行了联络衔接,请求省水利厅出具了同意韶山灌区新建灌溉试验站的意见,协调市大数据中心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办理了新建灌溉试验站的用地手续,完成了可研报告审批的众多前置工作。

历经多年精心谋划和统筹协调,韶山灌区成功进入国家“十四五”期间全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灌区范围,为灌区工程强基础、补短板、提功能、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灌区粮食安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要素支撑,为全面开启韶山灌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迈好了关键第一步。

2021年8月5日,省发改委下发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这标志着韶山灌区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韶山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涉及湘潭、长沙、娄底三市七县(市)区39个乡镇,涉及水利、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面广线长点多,建设任务艰巨,时间长达5年,必须建立“统一领导、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各尽其责”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相关工作,为项目施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下一步,韶灌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四型灌区”建设目标,紧盯重点,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与市直各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协调,扎实做好落实配套资金、优化建设环境、积极自备水源、确保工程安全等各项工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