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建设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在保护基础上加强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本报选取广西北海、湖北武汉、河南郑州、四川阆中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享其依托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方式,促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与经验。

广西北海:擦亮老街的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海老街(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原是来看海的,没想到北海老街也这么棒,建筑风格独特、岭南风情与历史文化氛围浓厚。”9月9日,来自湖北省十堰市的游客曾子彤在广西北海老街逛了大半天,流连忘返。

北海老街位于珠海路、中山路一带。老街形成于1927年前后,但它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纪初。

“北海骑楼老街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美丽结晶。”北海市旅游文体局四级调研员、市海丝申遗办副主任梁彦敏介绍,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先后有英、德、奥匈、法、意、葡、美、比八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教堂、医院、洋行、女修道院、学校等一系列机构,修建了一批西洋风格建筑。这些建筑是见证中国近代开埠文化的重要遗址,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瑰宝和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誉为“近代建筑年鉴”,具有较高的历史及文化艺术价值。

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复,北海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区包括北海历史城区和合浦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共有5处,分别是北海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北海高德三街、涠洲南湾、合浦廉州镇阜民路、合浦廉州镇中山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具有中西合璧风貌特色的北海历史城区是我国滨海地区近现代商埠格局范例之一,是近代通商口岸城市的珍贵实例。

近年来,北海市在保护管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颁布实施了《北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规定》《北海市老街保护条例》;编制完成了《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市政改造规划》《高德三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高德三街历史文化街区市政改造规划》和《南康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4项规划。

“按照规划,北海历史城区范围内控制为高层禁建区。”梁彦敏说,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允许新建、扩建,现代建筑的改建不得超过周边历史建筑的高度,对不同地段提出相应的高度控制要求,且在建设时,须保持北海老街建筑的历史风貌和特色,使用传统材料,立面的外墙抹白色纸筋灰,大门为传统木门,窗为传统百叶窗,整体色调与北海老城相协调。

2015年12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了《北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明确了历史城区的范围,北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近年来,北海市持续加强街区改造工程的实施,加大对保护性建筑的保护力度,开展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违法建设的整治。

为充分挖掘北海近代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北海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博物馆城市建设,2020年,北海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将近代中西文化系列陈列馆与中山路等文化(文物)资源整合起来,推出“印象·1876”北海历史文化景区。

“印象·1876”北海历史文化景区涵盖了中山路、珠海路等多条老街,囊括了英国领事馆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国森宝洋行旧址、法国领事馆旧址、大清邮局旧址、北海海关大楼旧址等文物古迹。这些建筑成了北海发展历史上一个记号,也彰显北海地域文化与国际交流的特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体验。

2020年9月,“印象·1876”历史文化景区获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北海新晋地标。北海市旅游文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划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在充分保护文物建筑、保持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美化空间环境,更好地发挥近代文物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价值。

今年上半年,北海市自然资源局就《北海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进行公示,未来将升级相关措施,更好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寄托着人们记忆的老街区,是当地文化的根,也是游客最有兴趣体验的所在。”曾子彤表示,北海老街是历史文化当代表达的一个样本,老街与新城辉映、人文与自然和谐、文化与旅游融合,是一个值得再来的地方。

武汉市江汉路:新业态为历史建筑赋能

江汉路步行街夜景(江汉路步行街区综合服务中心供图)

江汉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中心地带,南起沿江大道,贯通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北至解放大道,全长1600米,是武汉百年商脉起点。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之初即形成银行街,到20世纪初期,江汉路成为集聚民族资本的繁华商街。改革开放后,江汉路曾经数次改造提升。2000年,江汉路步行街开街,一度享有“天下第一步行街”的美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江汉路步行街完成改造提升,重点凸显江汉路历史文化特征和武汉地域文化特色。江汉路步行街区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期间,对建筑风貌、街道景观、夜景照明、广告店招等分别制定方案,针对文保优保建筑,采取“一楼一方案”。

在这条百年老街上,最耐看的是一字排开的各种建筑样式: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现代派……江汉路被誉为“武汉20世纪建筑博物馆”。在本轮改造提升过程中,江汉路步行街在历史建筑的改造上“以旧复旧”,并注入新业态为其赋能。

从武汉沿江大道步入江汉路步行街,就可见江汉路一号文化中心,它作为武汉文化艺术的新名片,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风景,以艺术传递时代价值。其原为湖北盐业公司大楼,新型文创业态的引入,让这栋老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江汉路20号是原永利银行旧址。1946年在江汉路始建永利银行大厦,并于1949年建成,为汉口民国时期最后一座大型建筑。现在,在原永利银行旧址上,引进了国际高端艺术酒店。

江汉路21号是原台湾银行旧址,建成于1915年,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属古典主义风格。在其附楼营业的是于2020年国庆期间开业的武汉世界馆。该馆负责人介绍,这是全国首家“一带一路”主题世界馆,除汇集了10余个国家200多种全球商品外,还有文化展示厅,举办过俄罗斯皇家瓷器展等各类展览活动。

此外,通过招商引资,江汉路步行街的业态结构进一步优化。江汉路步行街区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商业、餐饮等商家外,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各种新型文旅沉浸式体验消费类业态商家数量也大幅度提升。

传统与现代交汇,历史建筑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新业态相融共生。

江汉路步行街还通过在永康里打造“汉口里分历史传承”、在怡廉里打造“步行街百年商业史时光”、在联保里打造汉口历史街区“红色记忆”街头博物馆,呈现江汉路历史文化脉络、红色基因,使文化内涵和文化产业更加丰富多彩。

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也是江汉路步行街的一张亮丽“名片”。去年国庆前夕,江汉路步行街历经改造后重新开街,举办了非遗市集、小剧场舞台演出等16项文化活动。此后,各种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轮番上演。今年上半年,江汉路步行街共举办10余场大型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多场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促进了街区消费,实现“文商旅”融合发展。

如今,江汉路步行街这条百年老街已焕发出全新活力,街区空间得到拓展、环境风貌持续优化、商业品质显著提升、文化特色愈加彰显、人气商气明显提升。今年1月至6月,江汉路步行街共接待游客逾3600万人次,街区销售额58.83亿元,比2019年增长30.52%。未来,江汉路步行街将着力提升街区管理、促进消费升级、弘扬历史文化、拓展国际交往,建设成为促进消费升级的新平台、扩大国际交往的新窗口。

郑州国棉三厂:“苏式小楼”里的纺织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效果图 (博物馆工程筹建办供图)

始建于1954年的河南郑州国棉三厂,曾见证了郑州纺织工业的高光时刻,也反映着中国国有纺织工业的一段重要历史。近70年匆匆而过,它经历辉煌、繁荣和衰落、搬迁。“一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郑州纺织基地代表性工业建筑——国棉三厂大门和办公楼幸存下来,诉说着当年纺织工业的辉煌历史。

一代纺织工人的激情岁月

2020年下半年,郑州市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获批,三厂留存的办公楼和家属楼将升级为特色街区。站在破旧的老办公楼前,老工人们百感交集,昔日厂区车间里那机声隆隆、工人在纺织机前日夜忙碌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

1954年,26岁的朱康林从上海国棉八厂来到郑州国棉三厂,那时他怀着憧憬,成了郑州国棉三厂的总会计师。从上海来到郑州,朱康林并不失落,那时棉纺职工待遇好,三厂是纺织工业部命名的“红旗工厂”。

85岁的该厂原副总工程师石金玉于1953年从郑州纺校毕业后,就分配到正在筹建的郑州国棉三厂当技术员。他的儿女从小在三厂的职工宿舍里长大,加上老母亲,一家7口当年都挤住在一间1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棉纺厂住房最紧张,能分到房子就算不错了,尽管小,但很温暖。”石金玉说。

“上世纪50年代,每到周末,就会有单位和三厂搞联谊、办舞会,想通过这些活动‘牵红线、搭鹊桥’,跟我们厂的纺织女工结缘。”有工人回忆说,那个年代,棉纺厂效益好,三厂女工多,能娶一个纺织女工,是一种时尚。

1980年前后,国棉三厂扩招工人加大生产。在厂工人最多时达到了1万多人。三厂建厂50年大庆时,统计数据显示50年来该厂累计上缴利税16.6亿元。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三厂逐渐没落,经营滑坡,后来国棉一厂到六厂整合重组新的集团公司,国棉三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苏式小洋楼”曾经无比辉煌

“一五”时,郑州和咸阳、石家庄、北京被国家确定为“四大新兴纺织基地”,而郑州市从国棉一厂建设到了六厂,成为中国棉纺织工业的一面旗帜。

国棉三厂原副厂长孙广义介绍,三厂跟北京二棉、石家庄二棉和西北四棉用的是同一张设计图纸,其生活区是苏式小洋楼,每个楼顶都有烟囱,成了特色,所以三厂被称为当时中国纺织行业的“四朵花”之一。

国棉三厂家属区目前留存着30余栋苏式居民楼。这些居民楼采用苏式风格建成,楼体方正,斗篷式大屋顶,华美中又不失庄严肃穆。房子冬暖夏凉,木质屋顶,不用水泥,只用硼灰、黄沙、白石灰加青砖砌墙。地板一打蜡又滑又亮,红漆水杉木窗几十年不变形。

几十年岁月沧桑,三厂办公楼与其身后的现代化商住楼相比,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办公楼为中间高两边低的结构,中间为3层,两边为2层,原本典型的苏式大斜顶房檐也入乡随俗,加了中式风格,成了平顶。办公楼一楼走廊没有窗子,北侧大门通往生产车间,南侧则是卫生间、澡堂和附属房。两端是两个大食堂,以前可供一两千名职工吃饭。

“过去,厂里的食堂设有蒸汽炉,许多职工会带饭上班,有专门照看饭盒的人。上班时,你把饭盒往蒸汽炉里一放,到吃饭的时间再来取就行。办公室的二层北侧墙壁靠上是一排玻璃窗,窗子不大。北方冷,窗户大了能源消耗大。计划科、劳资科、干部科都在东面,吊扇用了半个多世纪现在还能用。”孙广义自豪地说。

纺织遗址将变身“国潮”

2011年,郑州市规划局编写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中,郑州国棉三厂大门和办公楼位列其中。之后,又被评为第二批河南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据河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消息,郑州市中原区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已获审批,项目预估总投资137万元,建筑改造总面积为59850.13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旧建筑改造工程、临时违章建筑拆除工程、改建商业工程、建设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工程、室外景观改造工程5个部分。

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规划建设一座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实际展陈面积9000多平方米。”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工程筹建办人员介绍:“将通过场景复原和情景再现的方式,重现已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纺织工业时代,使游客在体验工业时代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时,体会郑州产业工人尤其是纺织工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感悟他们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据了解,该区域拟借助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工程项目的辐射效应,以电子商务、高端广告、电影出版、建筑设计、服装设计、文化创意、都市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导向,依托现有苏式老建筑,引入酒吧、艺术、特色餐饮等特色商业;依托纺织工业元素,发展民俗纺织艺术、服装面料研发设计、潮流服装设计、高档服装定制等创意设计产业,培育一批服装设计工作室,打造以纺织元素为特色、以文创博览为基础、以体验旅游为支撑的都市旅游历史文化街区。

据了解,目前项目概念设计基本完成,正在编制施工图和部分建筑的拆除方案,现场测量和房屋结构检测已全部完成。未来,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场景,将重现纺织工业城“三厂”融合历史风貌,不断彰显郑州的文化自信、激发更多内生动力。

四川阆中:阆苑不夜天 人语市如潮

阆中古城里的民俗活动——新娘上花轿 任小伟 摄

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四川阆中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四大古城”。漫步第一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阆中古城华光楼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摩肩接踵,人民安居乐业,随处可见保留完整的唐宋格局、明清城市风貌。

在四川阆中有句俗语“不到华光楼,枉到阆中游”。华光楼街区的存在见证了阆中因江成街、因江成市的历史。华光楼始建于唐朝,屡次旧址重建,当地人格外珍惜,是其精心保护的重点文物。华光楼历史街区是最能体现阆中古城典型风貌、城市特色、地方文化的地段,也是川东北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阆中千年历史文化。

俗语云:“阆中有个华光楼,半截矗到天里头。”由于古城资源的稀缺性,阆中人民十分重视古城保护。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旅游保护科副科长牛文君介绍,早在2004年7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四川首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9年5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再次对《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进行修订,明确了将每年7月30日定为古城保护日,并设立了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编制了古城保护名录,对古城的建设和修缮活动、经营业态进行了规范统筹,实现了“一部法律保护一座古城”。

近年来,阆中对华光楼等重点文物进行了灾后全面修缮,实施了维修加固,完好保存了建筑原有形态和风貌。同时,大力实施古城民居风貌整治,拆除了古城内不协调的现代建筑30余万平方米,建成风味小吃、古玩字画等特色街区10余个。

在川北皮影各流派之中,阆中王氏皮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支。华光楼街区内的阆中王皮影传承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内的王皮影博物馆既是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也是川北皮影创作、传承、发展的中心,兼具展览、演绎、销售等多方面功能,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为街区赋予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华光楼历史文化街区以华光楼为中心,由44条街巷组成。金玉麟《夜登华光楼》诗云:“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原来的华光楼下设码头,为昔日南来北往的主要交通要道,是唐代以来商业最为繁盛之地,也是古城居住最为集中的地方。如今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再现了昔日繁荣景象。

牛文君介绍说,华光楼历史街区中各类旅游产业、旅游形态快速集聚。以花间堂为代表的高品质民宿客栈星罗棋布,这些民宿客栈多数是在古城区内破旧老屋的基础上改造升级而成的。改造成功后,不仅为游客提供了高品质住宿环境,其自身也成为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比如四合院风格的杜家客栈,如今已被列为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当夜幕降临,华光楼历史街区灯火通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积极响应国家“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倡导,阆中在古城的主要街道悬挂红灯笼引路,配合更夫打更、古城灯光秀等活动,再现古城人文传统,补齐古城夜间活动短板,精心打造“阆苑不夜天”。在历史街区外围,则配套发展“旅游+工业”,依托阆中绸厂、阆中丝厂旧址打造“西城1966”文化创意产业园,点燃工业文化情怀,形成了“艺术创意街区+美食娱乐街区+文创商业+工业博物馆”的文化共享复合体验中心。

秋风送爽的夜晚,游客信步阆中古城,在南津关观看“阆苑仙境”实景演出,夜游嘉陵江,城内城外活力十足,山上江面灯火相映,古城魅力正在一点一点地释放开来。

采写:宾阳 陈关超 瞿祥涛 何勇 王雪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