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的反复,大片的撤档,本该热热闹闹的暑期档,今年算是失陪了。

这两个月来,你去电影院的次数是不是也少了很多。

大片太少。

尤其国产大片。

印象里,国产电影上次票房破亿,还是7月末的《盛夏未来》和《怒火·重案》。

什么时候电影院才能再火一把?

Sir看,最快就在这个中秋

《峰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一龙首次在大银幕上担纲领衔主演。

黄志忠、陈数、焦俊艳领衔主演。

张国立、张译、李光洁、乔振宇等特别出演。

导演李骏。

他导的剧你应该有印象,《落地,请开手机》《和平饭店》。

灾难片。

中国式灾难大片。

《峰爆》这次挑战的不仅是一个高难度的领域,也是要对准一群从没被搬上过银幕的人。

01

生命铺成的路

电影一开头。

黑洞洞的隧道内,一队铁路工人正在作业。

中国铁建的爆破研究室主任洪翼舟(朱一龙 饰)准备测量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灾难突然发生,地质变动引发塌方。

起先是透水,发生地陷,接着岩体爆炸、山体滑坡……

2小时内抵达县城。

而仅仅2小时,不足以救援伤者,帮助民众撤出县城。

当务之急是如何遏制更大规模的山崩地裂。

否则,16万民众命悬一线。

一个方案:

炸掉即将竣工隧道所在的山,形成一道保护县城的屏障,挡住灾难。

铁路工人们站出来,第一个不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啥?

因为这条隧道,他们整整挖了10年,即将贯通。

想要理解他们的不甘,就先得走近这群人。

几十年前,铁路工人们有个更响亮的名字:

铁道兵。

干什么的?修路的吗?

铁道兵,之所以被称为“兵”。

因为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任务之艰巨,处境之危险,不比其他兵种少。

抗美援朝战役中,铁道兵团第一师肩负修路重任。

确保几十万志愿军的后勤物资能运到。

△ 图源:纪录片《难忘铁道兵》,下同

美军平均每天出动两批32架至46架轰炸机编队,轰炸铁路桥梁和我方抢修部队,铁道线被炸断459次。

他们炸得快,铁道兵们就要修得更快。

冬季,天气严寒。

深夜气温低至零下40℃,铁道兵吃的是“一把雪,一把炒面”。

夜间赶工,不少战士会连人带车滑下山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诚如周总理所说,这是一条“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就连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都不得不承认:

尽管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努力,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了前线。

战争年代,他们为胜利铸就运输线。

到了和平年代,他们是牺牲最大的部队之一。

Sir没夸张,来看一组数据

全长近1100公里的成昆铁路。

其复杂的地质环境,致使平均一公里倒下一位战士

成昆线烈士陵园里,留有一千多位牺牲战士的坟茔。

但实际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不少战士的遗体因条件有限,甚至无法掩埋……

这还只是一条成昆线。

青藏、包兰、襄渝……

每一条铁路干线上都有他们作业的身影。

有的战士牺牲时,还不满十

一条条钢铁动脉上,凝聚着一代铁道兵的青春与热血。

了解完背景,再看电影。

《峰爆》讲的正是,“铁道兵精神”的传承

灾难从来不是灾难片的核心。

而是在灾难面前,人被召唤出来意想不到的一面。

(前方带有轻微剧透,还没买票的毒饭请酌情阅读)

02

被山川阻隔的父亲

这场灾难中,表面上的矛盾,是即将竣工的隧道和一旁的县城,应该救哪个。

但暗中,是两代人,两种思维模式的较量。

地质变动,县城地陷,父子二人外加几位乘客,被困溶洞。

小洪洪翼舟,身为爆破研究室主任。

一张嘴就是科学,相信知识、数据。

父亲老洪(黄志忠 饰),昔日的老铁道兵。

三句话不离当年,凭自己的经验、直觉。

而对于现在的新事物,他显得顽固而脱节。

山崩之下,找不到出口,老洪想着,这一题我会。

在役期间,他曾有过被困地下的类似遭遇。

迎着风向走总没错。

小洪坚持:山不是同样的山,季节是不同的季节,风的走向自然也不同。

隔着年代的父子,在同一场灾难面前有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听谁的?

冒险下河探路,还是保存力量等待救援队?

往深了挖,这自救的一路,也是对父子冲突的打捞和回溯。

早年没退伍时,老洪常年在外工作,无暇照顾家人。

在儿子的成长中,长期处于父位缺失的状态。

小洪母亲发高烧,十来岁的小洪骑自行车带母亲,从乡下到镇里治病,不幸遭遇车祸,双双跌入河中,母亲去世。

老洪却身在抢险队。

从此小洪对父亲有了心结。

用他的话讲:

“抢险队上少你一个人吗?”

“可是家里需要你,可是我需要爸。”

哪怕他成为了一个业务精湛的工程师,也投身了铁道建设事业,但他不能与“舍小家为大家”的父亲和解。

甚至,他成为一个工程师,就是对父亲的较量和“报复”

用科学、用机器就能做到的事。

根本就不该让人承担风险。

别说洪翼舟,今天年轻一点的观众看到电影,都已经不理解里面的一些做法了。

但历史的更替,不是抛弃过往。

《峰爆》用一对父子的故事,唤起已被淡忘的“老铁道兵”时代记忆,也赋予新时代“铁道兵精神”新的生命力。

03

停不下脚步的“基建狂魔”

丁雅珺(陈数 饰),铁路工程的负责人。

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来现场,做事雷厉风行。

全县大撤退,手下想送她离开,她急了:

我必须和我的兵在一起

决定炸隧道的那一刻,上上下下所有人都沉默了。

丁雅珺忍了又忍,却到底红了眼眶。

可你要说它“煽情”,Sir不同意。

身为观众的我们,不懂铁路人对铁路的感情。

何工的扮演者成泰燊举了个例子:

炸掉修了十年的隧道,像“亲手掐死自己养育十年的一个孩子”。

关于基建人修路的真实事迹。

随便一搜,就能找出一大堆。

因处于抢工期错过儿子出生的陈元生。

曾连续三年,三个春节没回家。

“新时代的愚公”夏荔,跟随父亲脚步成为基建人。

兰渝铁路从提出构想,到全线通车,历时百年。

最难攻关的胡麻岭隧道,挖了整整8年。

因为地质特殊,涌出大量泥沙,挖隧道就像“在豆腐脑里打洞”,稍有不慎就塌方,造成人员伤亡。

最后的173米,就用了足足6年。

修铁路之艰,挖隧道之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可当天平右侧是十几万民众的生命时,电影里,丁雅珺没有丝毫犹豫。

当即拍板:

炸!炸药量上一倍!

因为,隧道可以重挖,铁路可以重修,家可以重建。

人必须活着。

丁雅珺身上,代表的是

不再是过去的不惜一切代价,硬着头皮也要上。

而是已经有了更多的底气,既能向最艰巨的地方钻攻,也能在需要的时候退让。

因为做基建不是为了成为“狂魔”。

归根结底,还是人。

在父辈眼中,支撑着他们赶工的,是他们的后代。

心里想的是:

把路修好了,儿子这一辈回家就能更快了。

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之后,兰州到重庆,从原来的22个小时缩短到只需要6个小时。

当代铁路,车速不断加快。

城与城之间的距离被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加深。

一条条天路构成中国血脉,让“山不再高,水不再漫长”,“愚公移山”也不再只是传说。

埋头修路的前人。

后人终究会在路上,读懂他们,继承他们。

对于一部灾难片来说,所有的牺牲、壮举、奇迹,都不能只是起起高调。

它必须以逼真而震撼的灾难现场,作为人物精神的背景板。

观众是否能被打动,还是要看,电影能否呈现出现实中,种种惊心动魄的时刻。

而借着一部电影。

也是要重新挖掘出一段历史。

它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又布满了我们每一处生活。

没有多少人会留意到1983年12月31号。

那是铁道兵们脱掉军装的日子。

那天,每个人都穿上自己最新的军装,戴上舍不得戴的领章帽徽,一起向军旗告别。

这是一条分界线。

却不是故事的终点。

如今,老铁道兵不再是“兵”。

但同样的雄心壮志,还在伴随着他们,翻山越岭,改造山河。

记住每一寸铁路,都凝聚了他们的血汗和青春,铁路因此有了灵魂。

记住一组数字:

记住他们的名字:

永远的铁道兵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李寻欢不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