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鄞州,从王安石治鄞、王应麟和《三字经》到两宋名相、海丝文化,丰厚的宋韵文化资源,已经让这里在宋韵文化的打造过程中取得了独特的先发优势。

放眼鄞州,在姜山走马塘千年古村留下了宋代文物古迹和名人故事。

让千年宋韵流动起来,走进村落,不仅要看看它们在悠悠岁月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要从中看到新时代的鄞州人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景展示,让千年古韵有表述、可传承,打造具有鄞州特色的标志性南宋文化品牌和文旅融合品牌,持续扩大宋韵文化的影响力和穿透力,进一步焕发时代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天气转凉,姜山镇走马塘村村口池塘的荷花已过了最盛时期,但一眼望去,荷叶依然碧绿,在马头墙的映衬下,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宋代理学家、著名诗人周敦颐评价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荷花这种品质,极其符合千余年来走马塘村陈氏家族的发展与变迁。

据记载,从北宋到明代,走马塘共出过76名进士,其中南宋时期的占到54名。所有的进士都有榜可查,曾经还出过一位状元,即十二世陈祖仁,当年放的皇榜即为“陈祖仁”榜。由此可见,走马塘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进士第一村”。

走马塘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千年前。北宋初年即公元988年,陈矜奉命到明州(今宁波)任知府,在举家从长州(今江苏苏州)迁往明州后,陈矜在当地兴修水利,各项工作任劳任怨,深受百姓们的爱戴。然而到任后第三年,积劳成疾的他死于任上,死后葬于茅山。当地百姓特地建了“忠惠庙”纪念他,就是现在位于鄞城大道南面、奉化江大桥东面的“常浦庙”前身。其子陈轩为父守墓,举家迁至距茅山以南5公里的走马塘,从此扎根这里繁衍生息,一直传至如今的38代。

千余年来,走马塘的陈氏子弟以耕读起家,兴学重教。陈氏家训中有云:“读书为重,次即农桑。”江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普通人家为了生计,多以农耕为重,但陈氏家训则是把读书放在了首位,可见这也是走马塘村历代能出那么多进士的关键因素。陈氏家训又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古时候的社会地位排名分别为士农工商,商人被认为是最下等的行业,但是走马塘陈氏先人却认为,只要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即使是从事手工业或者从商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行行出状元。从中,又可见陈氏祖先的开放与包容。

说起走马塘名称的由来,这里还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陈氏后代一直遵从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祖训。据传,走马塘最初名为“庆丰里”,因村西的庆丰桥而得名。到了北宋徽宗时期,四世祖陈禾身为右正言,作为言官,他不畏强权,直言进谏,上奏宋徽宗宠信童贯,罪行罄竹难书。宋徽宗闻言大怒,欲拂袖而去,陈禾却上前一把拉住了宋徽宗衣袖,不料用力过猛,把龙袍的衣袖给扯破了。陈禾当即说“陛下不惜碎衣,臣不惜碎首”。虽然当时宋徽宗被陈禾的言行所感动,但由于奸佞当道,得罪了权贵的陈禾还是被贬了官。宋徽宗晚年时,想起了陈禾这位敢于劝谏的忠臣,特赐“庆丰里”为“忠孝里”。自此,凡经过此地的地方官员,皆需“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牵马而过河塘”。久而久之,走马塘的名称便流传了下来,并沿用至今。

陈氏家族守诗书礼乐,忠孝节义的气节代代相传。史料记载,八世祖陈大寅在守卫西河州(今四川与甘肃的交界口)时,蒙古兵突然袭城,陈大寅在援兵未到的情况下,带领士兵坚守城池,最后城陷而不降,与家人一同在西河州殉难。

走马塘不仅历史上有过76位进士,近代也出了不少专家和教授。中国核农学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元曾多次来走马塘寻根。陈子元的父亲陈贤本13岁就离开宁波到上海打工,后来创业成功,被后人称为“中国呢绒第一人”。陈贤本遵从祖训,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因此陈子元兄弟姐妹9人,全部接受过高等教育,这样的家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属罕见。

走马塘家风传承人陈言行,其曾祖父是走马塘百年诊所的当家人,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他说,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一定要多读书,学习就像吃饭睡觉那般自然,现如今,陈言行也非常重视儿孙们的教育。

好的精神文化和家训家风的持续发扬,转化成了现实的物质力量,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现在的走马塘村,依然保持着宁静低调的建筑氛围,村民们互帮互助,以争当志愿者为乐趣。显然,走马塘的家风家训现象,值得深探。(记者 张益波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