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四种精神境界,如何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生动形象又很有启发,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列子·黄帝篇》,今天我们介绍,一个人精神境界的四个层次,或者说四个阶段。这里是列子和尹生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一开始讲的是,列子以老商氏为老师,跟伯高子做朋友,列子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本领,于是就回来。不久尹生听说列子很有本事,就搬过来和列子住,想从列子这里学本事,然后尹生和列子请教了十几次,列子都没有理他,尹生觉得很郁闷,于是就搬走了。离开列子之后,尹生回家还是不甘心,过了几个月,又跑来请教列子。列子就问他,你怎么总是跑来跑去呢,尹生说,之前我想向您请教,但是您不愿意赐教,我觉得很生气就回去了,现在几个月过去了,我气也消了,于是又回来向您请教。

列子说,原来你是这浅薄的人,你坐下来,我来告诉你,我是怎么从老师那里学本事的。列子说,一开始我以老商氏为师,以伯高子为友的时候,我一开始我心里面一直不敢计较是非得失,嘴上也不敢乱说,对任何事情妄加评论,就这样过了三年,老师才才斜着眼睛看我一眼。这是一个阶段,列子称之为:“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

列子接着说,五年后,我心里面开始有了是非观念,开始计较是非,嘴上也会开始谈论利害关系,这个时候老师才开始对我展露笑容。这是第二个阶段,列子称之为:“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

列子接着说,七年之后,我的心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了,却发现没什么是非值得计较,我也可以放开口舌说话了,但反而发现没什么利害值得讨论,这个时候,老师才让我和他在一起并排席地而坐。这是第三个阶段:列子称之为:“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

然后九年之后,列子说,我终于放纵自己的心灵去思考,去计较,放纵自己的口舌去谈论,这个时候,我已经不清楚什么是非得失,利害关系了。我甚至不知道老商氏是我的老师,也不清楚伯高子是我的好友,这个时候,我的内心与外界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了。这是第四个阶段,列子称之为:“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列子说,从此以后,我的眼睛如同耳朵一样,耳朵如同鼻子一样,鼻子如同嘴巴一样,五官变得完全没有区别。精神集中,形体消散,身体与自然相融,成为一体。于是,身体所倚靠的对象,我无法感知,双脚所踏之处,我也无法感知。我随风四处飘荡,犹如一片树叶或是干燥的皮壳子。这样一来,也不知道究竟是谁驾驭着我呢?还是我乘着风?现在你在我的门下只待了这么短的时间,就再三地心生不满,这哪是求学的心态。尹生听完列子的一席话之后,非常羞愧,大气都不敢出,更加不敢再开口说话了。

列子这里讲了我们求知的四个阶段,也讲了一个人精神境界的四种状态,我们来总结一下。

第一阶段是:“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这个阶段,是一种完全无知的状态,就好像一个新人到公司一样,觉得自己什么不懂,于是不开随便开口说话,心态也非常谦卑,处处小心谨慎,对什么事情不敢妄作评论。

第二阶段是:“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这个阶段,已经开始有一定认知了,能对事物进行是非厉害的评判,这个阶段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心里面有是非观念,嘴上能论证厉害得失,这个时候,老师才对列子露出了笑容。

第三阶段:“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这个阶段,列子已经自己觉得自己对是非曲直,利害得失很了解了。庚无是非,庚无利害,也就是说,能够对事情的是非曲直,利害关系分析得很透彻了,换句话说,在理性思辨能力上,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的。这个时候,列子的老师才跟他席地而坐,坐而论道。

第四阶段,也就是最高的境界,列子称之为:“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心里面已经没有是非曲直的观念,也没有厉害得失之心,甚至也打破了师生和朋友的关系,而这个时候,才是一个人境界最高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来自于感知。列子说,这个时候,甚至已经忘记了自我,把自我融入到自然之中,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反而能更深刻地体会事情的变化。在之前的三个阶段,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而最后一个阶段,又从有知回到了无知。

为什么这种境界才是最高级的境界呢?我举一个例子,你把自己想象成为一条鱼,如果这条鱼很聪明的话,它对水可能有很多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水的研究,可以获得对水的构成,水的作用和水的价值等很多的知识,但真正让鱼懂得水的本质的瞬间,是把鱼放入水的那一刻,唯有把自身融入其中,忘记自己和水的这种对立关系,全然地去感知水的存在,这个时候,鱼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水,而慢慢地鱼会忘记水的存在,就像庄子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把真正融入其中,忘记是非,厉害的对立关系,你才能真正领悟水的意义,然后忘记水的存在。

列子说:“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就是这种境界,列子说,9年之后,他已经忘记是非得失,忘记了利害关系,甚至忘记了老师和朋友的的关系,忘记自身的存在,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列子说:“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这个时候我的精神集中,形体消散,身体与自然相融,成为一体。这个时候我在风中,我不知道究竟是风驾驭着我,还是我乘着风,列子描述得非常有诗意,就像庄子说:不知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一样。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自己融入自然,去感知世界的本质,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在著名的《菜根谭》里面说:“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庄子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都体现了类似的境界。把自己融入自然,就可以体会天道,这个思想,其实和儒家思想家孟子的“心性论”也是类似的。

孟子在著名的《尽心篇》中提出了著名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

孟子认识论的三个阶段:尽心,知性,知天。孟子说,充分展开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觉知人的本性,觉知了人的本性,其实就领悟了天道。为什么“知其性,则知天”呢?因为知性就是知天,你的本心已经融入了天性,是天性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时候,知性和知天是一回事,就像鱼儿在大海,就是大海的一部分一样。

孟子说,从心开始,可以通过尽心,知性,就可以到达领悟天道的境界。换句话说,孟子认为,要人生天道,并不需要什么借助于外在的东西,通过人的本心就可以,通过尽心,知性,就可以另外天道,这是不是有点“陆王心学”的味道。其实后来的陆王心学,就是在孟子这个思路上具体展开的。之前我们介绍孟子思想的时候具体讲过。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其实和道家思想领悟天道的思路是一样的。这种状态,就像一个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然后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觉不到时间流逝一样。我们常常说“躬身入局”,“知行合一”,只有身处其中,你才能有更深刻的感悟,才能领悟事物的本质。胡塞尔现象学提倡“回到事情本身”,胡塞尔通过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让我们回到纯粹意识的领域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和列子说的“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庄子说的“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其实有类似的意境。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