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与抗日相关的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苏制冲锋枪和苏联顾问的身影,这几乎成了以东北为故事发生地的抗战作品标配。这种现象与抗战前期苏联给予了中国包括贷款、军用物资和技术指导在内的大量援助密切相关。来自苏联的援助对中国意义重大,有力支持了中国抗战,这背后也留下很多故事。

苏制冲锋枪

一、苏联人为什么要帮中国?

抗战爆发前的中苏关系并不美妙。1927年12月,蒋介石为脱掉红色,更好地投入列强怀抱,以苏联干涉广州起义为由,单方面宣布与苏联断交。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决心解决苏联北满地区的特殊权益问题,与苏和平交涉无果后,又于1929年7月采取军事行动,武力接管了中东铁路,并与苏军发生战争。

但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敌人。1929年下半年,经济危机开始席卷各大资本主义强国,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失业者高达3000万。为驱散经济低迷带来的阴影,德、意、日隐隐将矛头对准正在进行五年计划的苏联。苏联经济虽然增长明显,但国家并未从贫困中走出。在这种形势下,倘若大战爆发,苏联将很难东西两线作战,同时迎接来自东西日德两国发起的挑战。因此资助中国使其成为自身在东方的屏障便成为苏联至关重要的选择。

苏联开始与中国重新修好。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六天后,1931年9月24日,苏联政府向国际社会发表声明:“苏联在道义上、精神上、感情上完全同情中国,并愿作一切必要的帮助。”1932年12月12日,中苏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要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在西安事变中,苏联积极参与调解,其反对对蒋介石审判的行为让国民党政府和苏联关系有了明显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装待发的苏军

为了帮助中国更好地应对日本的军事威胁,驻华代表鲍格莫洛夫提出了让中国与苏联修订互不侵犯条约以换取军用物资支援的外交建议,但对苏联一直怀有戒心的蒋介石迟迟不敢答应。直到七七事变后,随着战事升级,中国政府陷入财政危机。在寻求英美援助受挫后,中国只能把希望放在苏联身上,并最终于1937年的8月21日双方正式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二、苏联都援助了什么?

苏联对中援助并不是无偿的。从1938年到1942年,中国前后三次向苏联共计借了2.5亿美元,用来购买苏联的工业设备以及军事物资。考虑到中国政府的经济能力,这些贷款的年息只有3%且可分五年归还。同时允许中国用皮革、茶叶、锌、钨等资源抵扣贷款。在物资方面,苏联还是很利索的,对于中方所需物资,价格给的很低,且尽量一次性给全。

在中方对苏军事物资采购清单中,小到机关枪子弹、马克西姆机枪,大到T-26坦克,一应俱全。从1937年到1939年,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82辆坦克、1300多门大炮、14000多挺机枪,以及不计其数的步枪和弹药。在这些军火中对中国帮助最大的是飞机。

抗战爆发后的四个月里,无数中国空军为守住蓝天而血洒长空。到了1937年11月,中国空军飞机数量从原有的600多架减少到有作战能力的仅30多架。 此时苏联运来的飞机帮了大忙,900多架战机陆续抵达中国,大大缓解了中国空军的压力。

为了补充中国空军在战争中牺牲的飞行员队伍,苏联除了接收了9000多中国人前往苏联本土接受航空训练外,还派遣了大批苏联飞行员以志愿者的名义奔赴中国直接参战。1937年12月1日,苏联飞行员首战告捷,多贝什、科兹洛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人驾驶战机打掉日军飞机3架。到1940年,苏联飞行员配合中国军队多次在武汉、南昌、广州等地作战,炸毁日军飞机约200架。

苏联飞行员

随着军事物资到来的还有苏联的军事专家。1938年5月,第一批由27人组成的苏联军事顾问团来到中国,其中包括未来的名帅朱可夫将军。而后共计有300余人先后在中国担任军事顾问,他们一方面帮助国民党军队培训防空、军医、后勤、坦克等方面的兵种,另一方面也参与到具体战役的筹划中来。

苏联飞行员和他们的飞机

三、如何看待苏联援助?

从客观角度来看,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对中国的援助还是值得肯定的。从1937年到1941年,在中国使用的3.5亿美元外汇中,苏联援助的贷款就占了2.5亿。此外,共计派遣5000多名包含军事顾问和志愿飞行员在内的军事人员,其中有200多人在牺牲在中国土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的援助不只体现在物资方面。在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就开始大幅削减对日贸易额。1938年,进口额从1937年的6196.8万卢布降至1759.7万卢布,出口额也从2767.9万卢布降至608.6万卢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本的经济实力。

七七事变后,在国际社会中,苏联最早谴责日本侵略,并积极声援中国抗战。从1937年7月13日开始,苏联《真理报》上就陆续发出《华北军事行动》、《日本对外政策的侵略方针》、《中国人民将斗争到底》等文章,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并向苏联人民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地的抗战形势。

与此同时,苏联还在国际会议上为中国仗义执言。1937年9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的国联第18次大会上,苏联发言人李维诺夫称日本不宣战就无缘无故地对中国发动进攻是赤裸裸的战争行为。此后在国联各个会议中,苏联都对援助中国、制裁日本的申诉投出了赞成票。

苏军在哈尔滨

可是,随着德军在欧洲的肆虐给苏联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避免日军北上以全力应对来自西线的攻势,苏联毫不犹豫地卖掉了中国。1941年4月13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和日本外相正式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除了重申苏日双方和平共处外,还无耻地表明苏联会对伪满洲国予以承认,日本也会相应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另外,条约强调了缔约者应对对方进行的战事持中立态度。此后苏联逐渐停掉了对中国的战争援助。

文史君说:

外交家顾维钧曾在1941年与法国领导人赖伐尔会见时说:“苏联帮助中国的物资数量比其他国家援华物资的总和还要多。”这些物资不仅加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能力,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但国家间的交往,利益是永远的主题。苏联支援中国是从自身安危出发的,目的并不纯粹。尤其到抗战后期,苏联罔顾自己身处共产主义阵营,以中国承认蒙古国和恢复从前俄国在东北权益为条件,帮助国民党政府接管东北,这种大国沙文主义行为严重破坏了中苏抗战时两国结成的深厚友谊。

参考文献

1. 金娇杨:《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军事援助(1937—1941年)》,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2. 孟德智:《抗日时期苏联对华援助研究》,黑龙江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天上白玉京)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