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在普陀的东北端,

三面环山,北面临海。

它被群山环抱,村岙交错;

它有灿烂花海,古楼石屋;

它有“五匠之乡”之美称;

它有一处苍华古朴的石砌龙;

它有一座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大宅;

它就是展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都知道展茅有五匠

木匠、石匠、泥水匠、船匠、蔑匠

什么是真正的匠?

您且往下看!

展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一个人多田少的地区。旧社会土地大多集中在少数地主、富农手里,绝大部分农民无田可耕种。为了养家糊口谋生计,唯一的出路就是学手艺。

这里是展茅

展茅手工业历史悠久,工匠繁多,泥水、木匠、篾匠、石匠、船匠为百作手艺之首,其次有雕刻匠、铁匠、铜匠、油漆匠、锯匠、砖瓦匠、箍桶匠、鞋匠、袋匠、弹花匠、剃头、裁缝,包括新生代的水电工、油漆工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年展茅街道五匠文化节)

五匠皆以鲁班门徒自居,五匠所用的锯、角尺、墨斗、线、锤等工具,相传为鲁班所传。但习俗以石(匠)为大,次则泥、木、瓦,铁匠排在末位。五匠聚会,石匠居首位,工程开始,须石匠先动工。

此俗沿习至今,便成为工程奠基礼。埋下基石之后,工程才可以动工。行内人认为,尊石匠为五匠之首,一是石匠的资格最老;二是“辟邪”道行最高,石匠打造出来的石敢当、石狮子等,其镇邪辟邪能力,远在其它工匠打造出来的器物之上,有时,别的工匠遇到不能辟除之煞,就要请石匠出面禳解。同时,五匠如因工程问题发生纠纷无法解决,也要“石老大”出面仲裁。

以石匠为诸匠之首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人类最先使作的工具是石器,最后才懂得冶炼术,铁(包括锡、铜)匠排在末位理所当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时人有了钱主要是买田造屋,而房屋大多是木结构,泥水匠活很少,主要是木匠活。造屋要造得考究牢固,屋造好后要用几百年,住几代人,因而房主人很器重木匠,竖栋梁办酒席,木匠坐上方头。

民间的木匠一般被认为最聪明的工匠,俗话有“鲁班师傅造凉亭,小讨饭来批评”,显示出木匠的高贵与尊严。 木匠又分为分大木匠、中木匠和细木匠,所谓大木,即起屋上梁的大生活,小木即雕花细刻的精致作业,旧时有“大木高脚舍,小木耢田耙”一说,两者工酬是不一样的。

旧时无机械工具,全部用人力制作。单是将圆木剖成板材,就得将巨木竖起来,以桩柱固定,两个人一上一下,用一种“串锯”一片片地纵向锯下来,劳动强度大而效率又低。做小木得更细致,箱、橱的直角连接,全得锯出“马牙榫”咬合,不得使用一枚钉子。

三弯凉床、七弯凉床前的一些细细花草藤蔓、盘曲万字,都得用无数小小的榫头镶接起来,老话就有“千工床”之说。

篾匠的工具很简单,只要腰里挂一把篾刀就可出门干活,不是像木匠要挑一副木匠担,赶到主人家,已累得气喘吁吁。篾匠的材料也很简单,只要有毛竹就行了,很少再用到其他材料。

篾匠干的活主要是新做和修理,篾匠活难在劈篾,按篾匠自己话说,“只要会劈篾,就会做篾匠,其他活都是眼法生活。”意思是看看就会学会。

做篾匠有两个苦处,一是腰痛,二是手痛。篾匠是蹲在地上干活,一蹲大半天,常弄得腰酸背痛,所以做篾匠必须从小孩学起,大人学不得,忍不了腰痛。

篾匠用手指干活,竹刺常刺进手指痛的不得了。特别是老年篾匠眼睛花了,手指痛煞找不到竹刺拔不掉真吃苦头。

展茅的螺门在解放初期,船匠占工匠总数的53%,这里是普陀主要渔区,生产规模大,船匠需求量高。船匠厅里的造船现场场景和“各种船模”,记载了普陀的船匠文化。

船匠文化

l

展茅的泥匠用手里的砖和泥搭建了一座座安定之所,一砖一瓦以赤子之心传承千年匠艺。

从80年代开始,泥匠队伍逐渐壮大,为后来创建展茅建筑社、建筑公司、舟山第三建筑集团公司,直至浙江省恒大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代代静守岁月的匠人,

在这里代代相传,心口相授。

活/动/预/告

中国舟山(普陀)

第四届农民丰收节

展茅街道第七届五匠文化节

【活动时间】9月23日

舟山普陀第四届农民丰收节将围绕民俗表演、五匠技能现场展示、农副集市展销、美食厨艺比拼等形式多样的内容组织开展。

活动更多精彩,请关注

“掌上普陀APP

来源:展茅街道、“舟山普陀文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