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中秋特辑】哪个元素最能代表“中秋”?在中山小榄也许是它
" poster="https://pic.nfapp.southcn.com/nfplus/ossfs/pic/xy/202109/21/88cfd118-f875-46ad-94e9-f4c2374462cc.jpg">

【中秋特辑】哪个元素最能代表“中秋”?在中山小榄也许是它

夜幕刚刚降临,中山小榄镇云路上的花灯便“争先恐后”地亮起来了,仿佛迟一刻就错过了几分热闹。

每年中秋节前约一个月时间,这条路和相连的康公路上总是出奇的热闹,形态各异的花灯分挂两旁,卖花灯的、买花灯的、赏花灯的,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在中秋团圆佳节到来之际,人们的愿望都变得一致起来:过一个红火、团圆节,花灯的存在则可以为中秋节添上几分热闹。

小榄人爱花灯,小榄花灯制作技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清代时进入鼎盛, 属于“乡土式”传统彩扎工艺,其制作过程是一门融美术、书法、竹艺、剪纸、裱糊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手工技艺。

记者留意到,挂着花灯售卖的店铺上多写着不甚相关的店名,有些是烘焙店、更多的是花店,这跟人们购买花灯的时令需求有关,在不做花灯的时间里,他们需要寻找其他养家糊口的办法。这一现象也直接影响着中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榄花灯制作技艺未来的发展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汉章在制作小榄花灯。 通讯员/受访者 何满华 供图

“时令”花灯

晚上7时许,小榄云路上的“主角们”闪亮登场,店铺上挂着的花灯亮了起来,相比白天更为靓丽。

走进云路不久,一家小店前聚满了客人,店门上方挂着各式灯笼,如“批皮橙”、鱼灯、瓜果灯等。忙着张罗客人的李翠娇是一位有着10多年花灯制作经验的手艺人,据她介绍,自己做花灯的技术是“自学成才”。

“现在店里售卖的花灯都是我自己做的,造型、手工都是我自己摸索的。全年都在做花灯,做支架、包灯笼布,一年大概能做100来个,集中售卖时间就是中秋节前这一个月。”李翠娇说,她的店里还有一些当下时兴的玩具,在不卖花灯的时间里,这些玩具就是主要售卖产品。

最早做花灯的时候,李翠娇会买回别人做好的花灯自己钻研、学习、摸索着做,有一次为了把“鱼”形状的花灯做好,她持续两个小时坐在鱼缸旁边观察鱼,直到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学做花灯是很苦的,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吃得了这种苦。”李翠娇笑着说,笑容中有些无奈。她说自己知道小榄花灯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想过把自己的手艺教给别人,但是没有人能坚持学下来。

“做花灯”对如今四五十岁的小榄人来说不是难事,他们年少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批皮橙”,这是一种用六个正方形框架组合制作的花灯,又称作“八角灯”,由于形状像削了皮的橙子,故得此名,也是小榄最传统的花灯造型,如今也仍在售卖之列。

距离李翠娇的店不远,是卢丽冰售卖花灯的地点,店铺介绍上写有“花束”等字眼,店铺一分为二,一边主要用来卖花灯,另一边则放着花瓶、鲜花等进行售卖。卢丽冰说卖花灯的位置是暂用别人的,她和自己的丈夫学习了做花灯的手艺,夫妻一起做花灯,一人做骨架、一人贴灯布。每年做花灯的时间差不多是从5月到中秋节,其余时间里,她在家料理家务,丈夫会外出打工。

据小榄镇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售卖花灯的店铺平时是不卖花灯的,只有在中秋节前一段时间,才会挂上花灯进行售卖。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小榄花灯制作技艺)何汉章。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父业子承

在和云路紧紧相连的康公路上,店名为“镇伟花灯”的店铺门口一个造型为红色鲤鱼“坐在”粉色莲花上的花灯十分显眼,寓意“年年有余(‘鱼’)”。

店铺老板何鸿辉、老板娘黄燕莹在接待来选购花灯的客人的间隙,赶忙做着客人们预定好的花灯。中秋节来临前,他们的工作比平时更为繁重。与其他做花灯的小榄人不同,何鸿辉夫妇一年四季都在为花灯相关的事情忙活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鸿辉在调试花灯的灯光效果。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秋过后,夫妻二人就要开始为明年的订单做准备了,此外他们还会参与小榄镇城市景观灯的制作,小榄菊花会上也会有他们所制花灯的身影。

“镇伟花灯”店铺名字取自何鸿辉的父亲何镇伟,这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花灯制作手艺人,店铺内有多份被装裱起来的报纸,是媒体关于何镇伟的事迹报道,当中有一篇题目为《寻找最后的手工灯笼》,报道时间为2011年。文章中提到何镇伟说的一段话“过两年,我或者已经移民了,即使在外国,我也不会停止制作灯笼,我会将技艺带到外国,向外国人宣传中国的民间手工艺,向他们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之后的2014年,何镇伟移民去了美国,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店铺就交给了大儿子何鸿辉打理。

中秋将至,镇伟花灯吸引了不少街坊前来采购。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据何鸿辉透露,自己还曾从国内给父亲寄过制作花灯的材料,即使在异国他乡,何镇伟依旧对“花灯”这一陪伴自己大半辈子的伙伴充满感情,他想试着把这一文化带去更广阔的天地。

“父亲移民后,我就想这门技艺不能就这样荒废了,自己应该挑起这副担子。”何鸿辉说。他从小看父亲学习制作花灯,在耳濡目染中,对这项技艺有了一些了解,跟随父亲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后,他做出的花灯得到认可,镇伟花灯店的生意也是小榄镇做花灯的店里最好的,一年销量达到数千。

在何鸿辉看来,现在制售花灯的店铺有所增加。“我印象中,10几年前稳定做花灯的就2、3家,如今有7、8家。我觉得这是和时代发展有关的,现在制作的花灯用途更广泛,制作花灯的技艺也可以用来制作街景造型等。”

他表示,接下来自己还会坚持做好花灯制作的创新与传承,“我们曾经创新推出了做花灯材料包,很方便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宣传了花灯制作技艺。接下来我还会寻找、培养爱做花灯的人,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何鸿辉在制作花灯。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开班授课

9月19日,中山市小榄花灯、刺绣作品展开幕,当中的小榄花灯由小榄花灯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汉章制作,那天他还现场指导亲子体验制作花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山市小榄镇康公路一带悬挂的传统手扎花灯色彩缤纷,美不胜收的景象吸引了不少市民观看游玩。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今年76岁的何汉章20岁左右就开始做花灯,他的祖父何幕舜是新市文源纸料铺的剪纸高手,何汉章在祖父的耳濡目染下学习了一些剪裁的本领,自己后来学习美工,参加工作后又师从人称“扎纸昌”的文国昌,得到师父专业指导后,何汉章逐渐掌握了做花灯的要领。1979年,何汉璋制作的“龙珠灯”参加了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的全国花灯展览展出,当时参展作品的照片他还细心保存着。

“我做的花灯主要是用在比较大的场面,比如景区、酒店等地,有人预订才会做,不会做直接对外售卖的那种民俗花灯,把这个赚钱的机会留给别人。”何汉章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山市迪美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广告业务是他的主业,用他的话说“只做花灯没办法维持生活”。

小榄镇康公路一带悬挂的花灯。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现在,他的公司依旧在营业,同时作为代表性传承人的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推广上,在中山市小榄镇文化部门的组织下,何汉章经常举办各种花灯制作体验班上,指导人们做花灯,教授的群体包括儿童、青年、老年等。

“平时开班,1期班有6节课,每节课2-3小时,制作的花灯有难有易,手工艺真的要花时间去做,没有什么捷径,都是要一步步学、一点点做的。”何汉章说。

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何汉章对小榄花灯制作技艺的传承十分关注,他希望政府能够建立较为规范、功能齐备的传习场所,让更多人能够学习这项技艺。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苑世敏

【图片】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作者】 苑世敏;叶志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