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亮,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在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岁月里,有人作诗吟诵月亮的忧伤与美好,也有人幻想着月球上的奇妙生活,站在地球上仰望月亮的我们,好似和它有着千万缕关联。和月亮有关的情景和心绪,被电影大师们反复研究揣摩,用艺术之美,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幻想而真实的“月亮”。

用艺术解读孤独

月球Mo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肯·琼斯( Duncan Jones )在 2009 拍摄的科幻片《月球》,电影海报藏着孤独的情绪。 当时,位于伦敦的新锐工作室 All City Media 运用擅长的欧普艺术,将孤立的人放在圆心位置,无限循环的黑白圆圈像极了冷漠的机械化运作,从中间点散播而开的是无尽的孤独感。

在电影中饰演月球能源开采者的人将宇航帽夹在身边,此刻像是脱离了氧气,在压抑的氛围中不知道自己的命运究竟如何。带着这样的孤单感,点击电影播放的按钮,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你会发现海报设计者的用心。

故事的时间设定是虚拟的未来,那时因为地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环保能源,而月球上的氦-3成为了地球人类的开采目标,一家专门负责氦-3开采的公司将员工Sam Bell送上月球基地,他成为了在月球地表开采月壤能源的唯一工作者,静谧到令人有些害怕的月球,空旷无人没有生机的基地,主角一个人在偌大的环境中显得渺小而寂寞。公司为了节省开采成本,在Sam Bell完成任务返回地球后,便制造了一系列拥有共同记忆、但却只有3年生命期的克隆人,于是无限反复的机械轮回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让克隆人不发现真相,基地伪造了通讯中断的假象,唯一能与他对话的便是机器人,对于家人的记忆成为了坚持下去的动力,为了重返地球与家人团聚,日日努力劳作。但意外还是发生了,Sam Bell驾驶月球车发生了事故,在基地醒来后却发现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

面对这场克隆人的阴谋,他们是纠结而无助的,地球承载着那些美好而陌生的记忆,月球则承载着阴暗的欺骗和孤独。“We are not program, we are people”——这是Sam Bell对机器人讲的一句话,而当他通过信号联络真实的地球,发现记忆中的女儿已经长大,妻子已经离世。或许电影的结局在呼吁我们思考,“人”的失落和悲伤该如何计量?“人”的自私和贪婪又该何去何从?

惊心动魄的登月之旅

阿波罗13号 Apollo 13

“Huston,we have a problem”——当我们在看《阿波罗13号》时,生死之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真实,而这也就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魅力。

1970 年4 月11 日,资深宇航员吉姆·洛维尔被任命为阿波罗13号(Apollo 13)的指挥官,与同行伙伴佛瑞·德汉斯和杰克·史威吉特开启了人类登月的新征程。守在电视机前的人们期待着月球新画面的传回,而坐在太空舱里的他们满怀憧憬,终于等到了可以飞向梦想月球的这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阿波罗13号前往月球的航程中,离地球321,860公里时,服务舱的二号液氧气箱发生爆炸,电力和氧气大量损失,天上地下的人们屏住呼吸,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拯救计划。

跟随电影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宇航员在面对生命威胁时的无助和恐惧,而与负面情绪相对的,是生而为人的坚强和沉着。面对维生系统损坏所导致的种种危机,三位航天员凭着日常积累的经验,向休斯顿指挥中心发回事实讯息,地面科研人员收集指数、分析情况,再向航天员发回操作指令。他们将航天器狭小的登月舱作为救生艇,依靠它的动力系统返回地球。

最紧张的片段是指令舱进入大气层后,由于空气摩擦产生电离而使通讯中断的三分钟,休斯顿指挥中心的全体人员都站了起来,紧张的气氛中没有人讲话,人们死死地盯着大屏,祈祷着太空舱可以逃过大气层的高温劫难。当南太平洋上空出现巨大的橘红色降落伞时,无法言喻的感动由心而生。

生命启示录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从星座上来说,狮子座的斯坦利·库布里(Stanley Kubrick)在做导演时发挥了自我欣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即便有人质疑,也无法阻挡他一往直前的信念,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恰好就是他所追求的特立独行。

在《奇爱博士》创造了黑色幽默经典之后,Stanley Kubrick转向了科幻外太空题材,1964年与科幻小说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一起创造了《2001太空漫游》,用了4年的时间将那些灵感碎片拼凑在一起,最终完成拍摄了一部“史诗般描绘的科幻片”。

为了精准地呈现外太空的环境状态,Stanley Kubrick专程聘请了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的工程师作为顾问,用于拍摄的飞船内部有一台用于产生人工重力的巨型离心机,基本还原了太空和飞船中的微重力状态、转轮内外的人工重力和失重场景。

两位大师共同构建的故事从一块神秘的黑石开始,沿着寻找黑石根源的逻辑线,展现人类的生物进化,而黑石的存在有三百万年之久,并且信号眼的发出点在外太空,为此人类带着无法泯灭的猎奇心,开展了外太空登陆计划。

电影开始的25分钟没有台词,太空的寂静让人感到神秘而陌生,当电脑在飞行过程中错乱、人类与科技智能在搏斗时,那份死寂被彻底打破,留下的是对生命和宇宙的反思。在片中还能听到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小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感谢这些经典之作,让原本只是作为配角的音乐,起到了深刻的启示作用。

还有哪些

电影中的“月亮”

值得一看?

伟大的荒凉Magnificent Desolation: Walking on the Moon

影片充满了历史考证的严谨性和事实性,导演马克·考恩(Mark Cowen)用这部3D影片颠覆以往传统电影给观众带来的登月感受。

买月亮的人The Man Who Bought the Moon

在意大利撒丁岛,一名渔夫向心爱的女人许诺,要把月亮献给她。这部小众电影,把独特的撒丁岛民俗和浪漫的月球幻想相碰撞,耐人寻味的意式幽默,让小小岛屿和浩瀚宇宙形成互动。

月吟The Voice of the Moon

作为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遗作,这部幻想喜剧由大片的意识流拼贴而成,人到中年却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萨维尼拼命地想要倾听月亮的声音,跑到屋顶上抓月亮,对着月亮侃侃而谈,像是做了一场无端的梦。

编辑— YAO

撰文— 娄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