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王夫人说江南甄家被抄家事宜,贾母听了不快,岔开话题说:“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日赏月是正经。”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甄家与贾家其实互为影射,甄家的衰败也预示了贾家的命运,纵使危机感在即,贾母仍认为中秋赏月是头等大事,可见对团圆节的重视。

贾母在山脊敞厅坐定,身边团团绕了三四十人,桌椅装饰都是圆形,寓意团圆美满。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晚宴一直持续到半夜,席间贾母还赏了吹笛的伶人一个瓜仁油松穰月饼(感觉像咱们现在的“大五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黛玉和湘云的联诗中,可一窥彼时中秋节的一些风尚习俗。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说得是中秋节的热闹可与上元节(元宵节)相比。“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媛”,看来月饼和西瓜是那时候赏月的标配,清人的《燕京岁时记》里就有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祭月很讲究,月饼要圆圆的,西瓜要切成参差的瓣状。

其祭

中秋的正席在晚间,边赏月边宴乐。“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大家分成几组行酒令,或将物件放在器皿下,让人猜测到底是什么。再有传花击鼓的游戏,贾母就折了枝桂花,鼓声停止桂花传到谁手上,谁就讲个笑话,一本正经的贾政还讲了个不咋好笑的笑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喝玩乐除了烘托节日氛围,更深层的是古人对于传统佳节的尊重和敬畏。还以《红楼》为例,八月十五一大早,贾珍就带领子侄们去祠堂行“朔望之礼”。

夏历以月亮环绕地球一周为一月,把一个月称为“朔望月”,“朔”是每月的初一,“望”指每月十五。按封建礼制,当时的大家望族们,会在这两日举行祭祀仪式。待到月亮出来时,贾母便携上一家人盥手上香,跪拜祀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现代人对于很多节日的传统仪式已经简化了,中秋节至多买个月饼意思意思,时间允许,一家人坐一起吃个饭。对于“赏月”活动,年轻一代估计再没有这个闲情逸致。

其实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早先是很严肃的祭祀仪式。曹雪芹是清朝人,他笔下的中秋亦是对当时民俗的呈现。贾府中秋祭月建有专门的月台,要“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

《礼记》中有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日月交替,是人类繁衍之根本。早在在周朝时,古代帝王就会选择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中秋节正因为古人的“祭月”行为才衍生而来,最早表达的是人们对于天象的崇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历法的演变,原本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的“祭月节”,调整为夏历(就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北宋太宗年间,宋太宗赵光义在京城开封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天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中秋节又称仲秋节。

《管子》中为我们描绘了先秦时期的祭月过程:

“天子祀于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损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

从帝王板正的祭祀仪式慢慢普及到普罗大众,在融合成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它的严肃性也被慢慢消解了。

由“祭”月到“赏”月,尚存敬畏的仪式感之余,也增添了几分娱乐性。中秋赏月活动大约开始于魏晋时期,比如《晋书》就有提到:“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

魏晋风流可见端倪,泛舟于江上,月色溶溶,掬水月在手,将单纯的对月亮的崇拜,升华到了动人的自然景观,有了审美的情致。所以《红楼梦》里,湘云安利黛玉说“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为了赏皓月清波,贾府在山坳近水处盖了个“凹晶馆”,专为玩月而设。

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灵运、鲍照、谢眺……都比较喜欢玩月,写下不少玩月诗;《明皇杂录》、《天宝遗事》记载了不少唐明皇赏月的轶事;明人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也写到中秋“今日中秋佳节,人人玩月,处处笙歌”。也正是在赏与玩的过程中,文人们催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劳动人民编织出诸如“嫦娥奔月”这般的神话故事。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礼退俗进的同时,中秋节被赋予了更多亲民美好的愿景。当我们仰望天空时,圆圆的月亮有了具象的情愫,象征着团圆,寄托了思念,所以中秋也被称作“团圆节”。

农耕文化塑就了中华文明。人们将最朴素的情感注入五谷之中,在各个传统节日里,我们的祖先都会以食物表达最美好的祝福。

中秋赏月,月饼必不可少。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里,最早出现了月饼一词。有说法是,月饼起源于唐时的胡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东坡在《留别廉守》里,也写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月饼馅是糖和油酥。我记得小时候,除了买店里的月饼,母亲还会烙一种包着芝麻馅的发面饼,也称作“月饼”,不知和东坡的“小饼”是否相似。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里,说八月十五日祭月,“月饼月果,戚属馈遗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记载的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看来明清的老祖宗们比较实在,月饼喜欢吃大个儿的……明清时期的有钱人家,中秋那天时兴吃螃蟹。明代北京民俗志《北京岁华记》,写到中秋夜,人们要“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里介绍了清朝的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江南人赏月,除了摆出月饼,还有南瓜、菱角、藕等蔬果。食物边放一个盛水的碗,妇女儿童拜完月后,蘸水涂在眼皮上,寓意可“明目”。

老北京上供用的月饼,讲究必须得是“自来红”(不能是“自来白”),用烫面做成的,外皮上打一个红色圆圈,圈内扎几个小孔。

陕西的部分地区,八月十五得蒸制形状特别的“团圆馍”,赏月时吃西瓜。西瓜取意于形,圆表示团圆,多籽代表多子,红色的瓤寓意红红火火,吃的都是吉祥的彩头。

我的老家苏北,中秋赏月时,会摆一小桌子供品先敬月亮,有月饼、菱角、花生、柿子、藕……藕很有讲究,必须是完整的几节,连着旁枝。水果可以自行搭配,但这个虔诚的仪式感是必不可少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传统节日承载的,是人们千百年来的情怀与寄托。天上明月,人间烟火,正是在这些代代相承的民俗文化里,我们拥有了血脉相连的民族记忆、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又是一年中秋至,愿天涯共此时的你我,月圆、人圆、家圆。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