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开始,人民解放军也踏入了全新的征程,部队建设也进入了正规化时期,这是一件大事,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由于当时还有很多军事行动正在推进,所以全军上下一方面实行编制体制的调整,另一方面又在组建兵种和军事院校,可以说,这些在新时代,都是“从零开始”。

在军衔制度上,最开始计划是于1953年完成,后来由于前期的一些任务没有完成,最终延后到1955年起,正式实施军衔制。

在授衔的过程中,一些将领的评定在后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其实,所谓的“破格”授予,都是基于各位的贡献来的。

那么,在1955年授衔时,被破格授予的大将中将少将是谁?成就都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代名将徐海东

在1955年,徐海东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而且还排在了第二位。

徐海东

咱们先来看看当年最初关于大将的编制军衔标准:一级军区司令员及相当于此职务者。

可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职务却出现了一些变化,当时一级军区共有六大军区,这些军区的司令员在后来都担任了元帅军衔,所以大将的人选,制定了三套方案。

这三套方案的名单中,分别是10人、15人和22人。

也有人指出,大将等人选不仅要考虑到过去的贡献,更能在胜任以后对军队做出更大的贡献,最终中央确定了10人。

在1955年初的军委座谈会上,中央领导们便在开会讨论这件事,此时的徐海东并没有在军中担任职务,而是在家中休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一代革命家其实对于军衔的高低并不在乎,有些人觉得“评低了”,其实也只是希望中央能对过去自己的贡献做一个肯定,并没有其他多余的意思。

徐海东就是不在乎军衔的一个人,1955年,周总理来到大连的时候,专门去看望正在家中休养的徐海东,徐海东立即提起了军衔的事情,他说:“总理,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实在太少,授予我大将军衔,我有愧。”

周总理马上回道:“授你大将军衔,不高也不低,正好恰当!”

徐海东在解放战争中不在战场,后期基本处于养病状态,所以他的意思,始终都是“不授衔完全可以。”

可毛主席却做了特别指示:徐海东要授予大将军衔,不仅是大将,而且得紧跟粟裕,排在第二位。

徐海东能获得如此“破格”提拔,自然跟前期的奋斗历程分不开关系。

他早年便参加了黄麻起义,先后担任多个职务,在战役中,他身上的军事才华便被体现了出来,1934年,他在葛藤山战役中一举歼灭了敌方两个团,采用的还是令敌人意想不到的迂回战术,这令敌方被俘的师长倍感诧异,还问:“对方军长是哪个军校毕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位徐海东竟然是从“山区大学”毕业的。

在敌人眼中,他就是威震鄂豫皖的“徐老虎”,经常打得敌人四散逃命。

在红军长征后,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徐海东坚决拥护毛主席的领导,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毫不犹豫地拿出来支持刚刚到来的中央红军。

看到中央红军方面困难,徐海东当即送去5000块银元,这也让中央红军在跋山涉水后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彭德怀感动地说:“雪中送炭!”

1935年11月,他率部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苏区的“围剿”,这也为中央将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地区做了铺垫。

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反“八路围攻”及“九路围攻”等重要战役,还指挥了温塘、张店等地的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

由于昼夜辗转,从1938年8月起,徐海东就病倒了,不得不返回延安休养,待到病情刚有好转,他又迫不及待地重新走上了前线,指挥反“扫荡”作战。

遗憾的是,1940年徐海东病情加重,在抗日战争的最后几年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家中休养。

“徐老虎”在战争年代英勇善战,九次负伤,全身都遍布着伤痕,左腿还有二等残疾,毛主席赞誉他:“这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而且在革命的早期,徐海东的名字在军中可谓如雷贯耳,他要评大将,一点都不为过。

后来的徐海东同样没有闲着,他奉中央军委的命令,编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一书,还积极响应起组织的号召,发表了多篇革命回忆录,这对党史和军史的研究有着杰出的贡献。

将军最终在1970年于郑州逝世,享年70岁。

常胜将军韩先楚

如果论职务及战功,跟其他将军比对,韩先楚只能授予中将军衔,然而,最终有“旋风将军”美称的韩先楚最终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先楚

他的部队影响力大得惊人,尽管部队多次整编,可“旋风部队”的威名却始终没有过改变。

当年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在调离东北的时候甚至还说:“在这里,最难对付的人便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

被称为旋风,是因为韩先楚在打仗的时候总是能抓准战机,让敌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出现,当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旋风”刮过的地方,迅速便建立起了16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从四面包围着太原城,这些也让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目标成为泡影。

解放战争时期,“旋风部队”更是威名大震。

1948年3月,主力部队攻克四平;辽西会战中,敌人被瞬间被斩为数段,最终被悉数歼灭。

在韩先楚部队的一路猛追下,很多国民党部队逃窜到海南岛上。

第四野战军希望能够尽快解放海南岛,并把相关报告呈到毛主席面前,不过,那会金门战役刚刚失利后不久,对于渡海作战,毛主席一直都是耿耿于怀。

所以一直到年底,毛主席才最终做出了批示。

韩先楚也是在作战会议上第一个主动提出要跟随第一梯队上岛的指挥员,战斗打响后,仅仅过了14天时间,薛岳指挥4个军苦苦经营的“伯陵防线”便土崩瓦解。

接下来,韩先楚的部队同样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随大军收复了平壤等重要城镇,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十军的辉煌战绩,甚至在美国陆军史上也有记载。

因此,在伟人的建议下,韩先楚也由原本的中将晋升为上将军衔。

在1966年到1968年,他先后在福建担任军管会和革委会的主任,为地方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从1973年开始,他再度出任军中职务,并且奔赴兰州担任军区司令员。

1983年,他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3年后,韩先楚将军在北京病逝,次年,他的老家红安县城专门为他召开一场隆重的仪式,最终将他的骨灰安放在红安烈士陵园。

皮有功,少晋中

无论什么军衔的评定,都无外乎五个标准:任职、能力、素质、资历和军功。

最初的时候,皮定均被拟定为少将军衔,他在红军时期最高的职务是团级干部,在红军编入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时候,职务都统一降了一级,所以皮定均最终在抗战初期的职务是营级。

皮定均

这样考虑的话,评他为少将,其实正好。

不过,当毛主席看了最初拟定的军衔名单后,专门说:“皮有功,少晋中”,因此,皮定均的军衔也从少将变成了中将。

能得到毛主席如此青睐,离不开皮定均领导的那场“中原突围”

当初,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后,皮定均便出任了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这支部队骁勇善战,也被外界称为“皮旅”。

1946年,蒋介石集合大量兵力,将太原军区的6万人围困在宣化店一带,7月1日,随着蒋介石一声令下,部队将要发动猛击,计划在48小时内消灭中原部队主力。

形势就这么突然到了危急关头,毛主席也非常着急,他担心着中原军区的安危,并提出了“生存第一”的指示,命令部队尽快找到出口突围。

中原军区的领导开会讨论后,决定让这支能打的“皮旅”承担掩护部队转移的重任,由他们东进,其余5万多人向西转移。

这是一项极为危险的任务,皮定均也知道,自己的旅很有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命令最初下达的时候,王树声便已经想到了最终的结局,他甚至对“皮旅”的几位干部说:“每位干部准备一套便装,关键时刻可以换上”。

王树声

这其中的意味,已经无需多言了。

皮定均和徐子荣当即接受了任务,他俩命令部队积极向东加固军事力量,摆出一副将要迎战的姿态,随后,部队便大摇大摆地向东方挺进。

徐子荣

国民党这边也接到了蒋介石48小时务必拿下战斗的指令,心情本来就非常着急,看到有对方部队向东挺进,他们意识到:共产党的部队将要从东边突围。

当月26日,敌军向皮定均的阵地发动了猛攻,这边的皮定均已经向全军上下下了一则死命令:利用此前修筑的野战工事,死死守住阵地,目标就是拖住敌人。

就这样,在炮火的轰鸣声中,皮旅度过了三天漫长的时光。

这也就意味着,大部队总体上已经安全了,皮定均圆满完成了任务,可是,这几千人是他全部的家当,如果全部跟国民党耗光,显然是盲目的,现在已经身陷囹圄,到底该怎么金蝉脱壳呢?

最初,中原军区也想出了三套方案:其一是马上调转方向向西追赶大部队;其二是原地打游击战,结局只能自求多福;其三便是集合力量继续向东突围,楞死咬开一个口,如果出现了意外,那么部队就能换一个算一个。

在最终的旅部党委会上,皮定均站起来直接否定了第一个方案,他说:

“如果追赶主力,对我们来说是最安全的,不过这种方式也会将敌人向西引,增加主力压力,就地打游击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闯雄关,向东闯!”

好在天空作美,26日夜间,阵地上掀起一阵狂风暴雨,皮定均抓紧时机,立即安排阵地上的战士们撤出阵地。

为了迷惑敌人,皮定均率领着部队先向西追赶主力,大概走了十公里的路,又突然调转方向,向东推进。

敌人中计了,他们以为皮定均必然是向西了,而且主力部队肯定也在西边,几十万大部队推着几百门火炮一路向西冲锋。

此时的皮定均部,在茂密的黑松林中隐藏了一天一夜,他们此时已经不知道敌情和军区的位置,只好直接呼叫延安电台。

毛主席的指示只有两个字:“快走!”

28日,“皮旅”的六千多人马迅速出动,通过了小界岭关隘,敌军紧急“围剿”,皮定均不愿再与敌人周旋,仅仅命令一个团的部队掩护大部队撤退。

在7月1日晚,部队翻过了大牛山,全部进入了大别山腹地,这次突围异常成功。

后面敌人再想追击,已经来不及了,他们甚至连“皮旅”的影都看不到了。

最终,部队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创造了中原突围的奇迹。

在解放战争后,皮定均奉命率24军进入上甘岭地区,接替起15军的阵地防御。

在战场上,他指挥全军树立起“以阵地为家”的思想,在长达13天的激战中,部队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进攻,歼灭了七百多敌人,让6号阵地成为了一块“打不垮”的阵地,因为杰出表现,他也立了大功。

最终,皮定均于1953年7月下旬回国。

正是由于这些优异表现,皮定均最终在1955年被主席亲自“点名”,由原本的少将最终升为中将。

后来,皮定均更是为军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1969年的中共九大上,毛主席再次点名表扬了皮定均。

而他更是担任了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以及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令人惋惜的是,皮定均在1976年7月7日在福建指挥军演的过程中,乘坐直升飞机从东山岛现场视察,直升机直接撞毁在灶山上,他当场殉职,年仅62岁。

资凤少将,实至名归

在1955年的人民解放军将官队伍当中,有很多叱咤风云的勇猛战将,所以“少将”这个阵容还是非常庞大的,这是给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元勋们一个肯定。

资凤的名字,或许在群英荟萃的开国将帅中没有那么起眼,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然而他依旧是在后期被提上去的开国少将。

从年龄上来看,资凤于1895年出生,也就是说,在开国的十位元帅之中,仅仅只有两位的年龄在他之上,分别是朱德和刘伯承。

从1927年加入共产党开始,年龄颇长的资凤便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土地革命这段艰苦的时期,他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新兵营军需,后来又担任第二师出纳股股长,跟随出纳科参加了红军长征。

后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继续从事出纳方面的工作,并且兼任淮北军区军供部副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了华中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留守在南京,担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从资历上来看,他真真切切是一位老革命家,可是没有前线将帅那么耀眼。

资凤

其实,管理一支部队从某些角度类似于开一家公司,要有人为了公司的发展负责,不断创造“业绩”,冲破各种各样艰险阻碍,也得有会计记账,财务部向来都是公司至关重要的一个部门。

这项工作可谓“劳苦功高”,而资凤从土地革命时期就开始从事这些任务了,国家在考虑军衔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各位领导干部,同样也得给后方人员鼓励。

可能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资凤最终被授予少将军衔。

资凤将军一生廉洁,一直从事着出纳工作,也很少出过岔子,每次都能圆满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表现非常优异。

不过,令人倍感惋惜的是,资凤在1955年便在南京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