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们来探讨的人口红利和内卷。本文将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人口红利是什么?人口红利与内卷?

一、人口红利是什么

人口红利简单地说就是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构优势。这种结构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高资本形成率和较少的养育养老支出。具体来说,人口红利的理论基础是人口转变理论二元经济发展理论[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口转变理论将人口再生产类型分为三阶段(1)“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1949年建国前。(2)“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1949年建国后至1982年计划生育实施前。(3)“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1982年计划生育实施后至今。当人口再生产类型从(2)阶段向(3)阶段转变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婴儿长大,人口抚养赡养率持续降低,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增加“的现象。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出现一种”创造财富的人口不断增多”的现象。此时,社会的消费减少储蓄增加有利于资本积累。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又提供了较高的资本回报率,由此促进了经济增长[2]。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将发展中国家分为农业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两部分。随着现代经济部门增长,在工资没有实质性增长的前提下,剩余劳动力快速由农业部门转向现代经济部门(农民工进城务工)。

二、人口红利与内卷

内卷(Involution)是指同行间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而付出更多努力的现象。做个不严谨的比喻,一个公司每星期有3000元钱按照工作时长给3个员工发工资。尽管公司规定一周只需工作40小时,但是只要有一个员工为了多分工资而加班,其他员工就不得不为了工资参与加班。内卷一词最先出现于研究印尼农业的《农业内卷化》一书中[3]。书中描述了爪哇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将劳动力不断投入水稻生活活动中。然而在一定量劳动后,单位劳动对水稻产量边际效用递减。人口红利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带来了微观个体间的内卷。

宏观而言,人口红利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从1980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每年10%GDP增长率。三十年的经济奇迹离不开人口红利的积极影响。有研究表明,人口红利对于中国1982-2000年GDP增长率的贡献为26.8%[4]。1978年改革开放、1979年城镇化加速、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无疑大大强化了人口红利的效果。改革开放奠定了经济发展的政策基础。而城镇化促使了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大量劳动人口和城市的房地产、医疗、教育、零售等行业的发展。计划生育促使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迅速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廉价中国产品占领国际低端市场,就业岗位迅速增加。

微观而言,人口红利导致了个体间的内卷。人口红利积极的宏观作用下,大量的就业岗位需求出现了。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开始有机会进城务工,城镇居民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大量的农民开始吃饱穿暖买房定居,城镇居民也从平房到楼房从老破小到大楼房。值得欣慰的是,农民终于有机会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但是人口红利期,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就业市场中的内卷也就难以避免了。笔者将工作分为低学历要求工作和高学历要求工作两类。

从低学历要求工作来看,大量时间长、工资低的岗位仍然可以存在。与996年相比,工厂工地工人工作更加辛苦单调和危险。但是,工人并没有互联网上的话语权所有逐渐沦为沉默的大多数。幸运的是,从2011年开始,人口红利抚养比开始上升,人口红利开始消失。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11年至2020年十年间,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连续十年上涨[5]。制造业面临的用工荒推动了工人工资福利上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高学历要求工作来看,大学应届生供给更是远远超出需求。这甚至引发了结构性失业。198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仅为14万人,200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103.6万人,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多达909万人。尽管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加速增长,但是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增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相比与毕业应届生的增量上涨,已毕业大学生的数量上升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仅有6.5%的中国人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然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这一比例上升至15.5%。过去,填报志愿仅仅关注大学排名,企业对于专业对口要求不严。现在,填报志愿既要关注大学排名又要关注专业就业情况,企业也严格要求专业对口。所以近年来,计算机、师范、医学专业分数线连连上升,而生化环卫、财务、土木专业遇冷。

在此背景下,每年都是大学生最难就业季、考研考编热、保研内卷、自由职业从业增加、“35岁”等一系列现象应运而生。

目前,人口红利消失导致了低学历要求工作用工荒。用工荒推动工人服务员工资福利上涨。但高学历要求工作的人口红利还未消失,内卷情况仍然严峻。高学历要求工作人口红利何时消失,欢迎大家讨论!

文章最后,希望大家可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及注释说明

[1]:蔡昉.《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

[2]: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

[3]:格尔茨,1963年

[4]:Cai, Fang and DewenWang, 2005, “ China' s Demographi c Transition:Implicationsf or Growth” , in Garnaut and Song ( eds) 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5]: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

读者朋友们对于人口红利怎么看呢?

欢迎大家评论、点赞!

关注我:用数据说话,翰语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