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网报道,为了获取更多的政治利益或者转移矛盾,莫迪政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不断加强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多次进行施压,然而中国这回不会再惯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中国化”去掉了自己

据《北京日报》报道,原本打算在印度花费10亿美元投资的长城汽车,最终选择将相关份额重新分配到巴西。由于印度政府大力推动所谓的“去中国化”,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上完全可以说是步履维艰,在大量的应用软件被封禁、电子产品生产被“替代”后,很多企业不得不重新回到国内,然而这不仅没有让局面朝着目的政府希望的方向发展,反而在去中国化的过程中“去掉”了自己。

印度的“去中国化”

印度多次对中国企业的施压,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延伸和释放,莫迪政府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而不顾印度实际的经济情况,强行推动所谓的“印度制造”。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莫迪政府一直都在想办法,让印度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上占据的份额变多,尤其是一些高端的电子件和基础建设产业,而这些领域中国毫无疑问是占据份额最多的之一。

数据显示,从手机到空调到太阳能电池板,中国进口到印度的将近4000种相关产品中,有327种可以进行替代,或者是在印度方面生产,而这些东西的价值根据了这些进口产品总额的3/4,很显然,如果印度制造可以拿下这3/4的份额,对于其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甚至是国际地位都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变化,同时这样的手段也能够巩固莫迪政府在国内的政治甚至是宗教声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空欢喜的莫迪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莫迪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施压是从去年开始加码的,因为当时我国正处在非常关键的对抗病毒的时刻,不少国家都给出了亚洲制造业格局会发生变化的想法,因此印度方面也在竭力希望在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能够将产业链转移到印度,印度方面也可以借助中国忙于病毒处理的时机来发展自己的制造业。

这看起来是打得一手好算盘,然而一年多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欢喜了没多久的莫迪不得不面对自己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考验,本国相对简陋,甚至是不完善的生产供应链,完全无法应对病毒袭来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自从去年大范围实施去中国化以来,印度对华的经济依赖反而持续上升,去年整个一年中国已经重新超过美国,成为了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今年前半年中印贸易额甚至同比增长了超过60%,莫迪毫无疑问是空欢喜一场,而中国也明显不会再惯着,这次完全不再是警告。

为何还要持续推进?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在这样的现实数据面前,莫迪政府还选择持续推进“去中国化”?这背后就有三个原因:

第一,莫迪政府需要一个能够持续推进且表现自己决心的政策,强硬的去中国化配合政治社会方面的舆论引导,毫无疑问帮莫迪在自己国内树立起了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毕竟一直以来印度方面就希望能够推动达成一个所谓的“印度制造”,并且借此将其他国家的企业排挤出去,这点与宗教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态度也很明显证实了这点。尽管莫迪始终称印度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市场,但现实显然摆在了面前。

莫迪的小心思

第二,当前的莫迪政府可以说是骑虎难下。因为它需要保持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另外一方面不能忽视自身存在的经济问题,因此通过去中国化,印度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政治态度,他希望站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这边,试图得到他们更多的帮助,从而渡过这场依赖中国产品导致的危机。

只是莫迪的这些小心思其实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因为印度所谓的各种西方盟友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中,甚至美国自己都无暇顾及最亲密的盟友,选择全方面的“紧缩”战略,当前全球大部分国家都或多或少需要与中国的合作来缓解经济问题,然而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能受到多少欢迎和帮助可想而知。

莫迪说到底就是想让印度发展甚至于代替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领域的地位,这点从他三番五次尝试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在国际上各种表态都能看出来,当然,这些野心看起来很宏大,对现在的印度来说却更像是个笑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核心的利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印度相比较其他国家而言,拥有更加复杂的地方问题,莫迪政府想要作稳,自己的位置就必须要保证自己所处的财团和政治实体需要被长期维护,中国和印度的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帮助了印度的大量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这或许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印度民众所希望看到的,但是是莫迪做一个部分利益党领袖希望看到的。

由此来看,对中国企业的施压莫迪还会继续下去,只是在这之后,中国也不会再警告,企业会做出符合逻辑的动作,只看莫迪自己能否承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