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8 日,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石枫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颁发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这也是江苏师范大学在该领域中 “0到 1” 的历史性突破。

石枫教授自 2004 年在江苏师范大学获得化学系硕士学位并入校工作以来,前后获得了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 “333 高层次人才” 、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众多提名及奖项,并在 2013 年成功取得苏州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多年来,石枫教授一直致力于杂环化学领域。2020 年,石枫教授针对手性吲哚化学展开研究课题。其设计的《构建烯烃-吲哚轴手性骨架:轴手性骨架及其催化不对称结构》(Axially Chiral Aryl-Alkene-Indole Framework: A Nascent Member of the Atropisomeric Family and Its Catalytic Asymmetric Construction)的相关研究论文,于 2020 年 4 月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

有趣的是,身为作者石枫教授通过中国古代“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作为论文封面。此外,读者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原来封面中女娲面部形象竟是石枫教授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相关论文封面(来源: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这波操作,在业界引起热议,不过大多人对此表示喜欢。实际上,这波操作并非毫无意义的“随心而至”。对此,石枫教授表示,希望可以通过“女娲使用五色石补天”来比喻自己新型轴手性芳基烯烃-吲哚骨架的构建过程。

据悉,本次研究“构建烯烃-吲哚轴手性骨架”课题弥补了杂环骨架种类的空缺,所以石枫教授用“女娲补天”这一神话典故做了比喻。

图|新型吲哚平台分子及催化不对称新反应 (来源:相关论文)

吲哚类手性杂环骨架常被利用在生物医药、功能性材料和手性催化剂或配体中。另外,由于不对称催化合成是诺贝尔化学颁奖领域,所以催化不对称合成吲哚类手性杂环骨架的研究在药物研发和有机合成领域极受瞩目。

论文中,石枫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其手性膦酸催化的吲哚烯和吲哚醇参与的不对称反应,主要包括催化不对称取代反应和催化不对称环化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不过,实现催化不对称合成吲哚类手性杂环骨架并不容易,比如具有多种反应活性平台分子的种类非常有限、具有原子和步骤经济性催化不对称反应的类型同样非常受局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难以控制等挑战性问题要逐一去攻克。

因此,石枫教授在论文中系统性的总结了对该领域研究后所采用的新策略:“(1)开发了新型吲哚烯作为平台分子参与催化不对称反应;(2)开发了吲哚醇作为平台分子参与催化不对称新反应;(3)开发了芳基—吲哚作为平台分子参与催化不对称反应;(4)开发了吲哚衍生物的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通过这些策略,高效、高立体选择性地构建了含有五元环、六元环、七元环、季碳中心的吲哚类手性杂环骨架和轴手性吲哚类杂环骨架。”

通过这项研究,石枫教授与其团队不仅发现了催化不对称合成吲哚类手性杂环骨架的新策略,而且还在该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可以说是推动了“吲哚新化学”的发展,这对于全球范围的化学科学家们都是一种激励。

石枫教授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众多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120 余篇,其中有 12 篇论文发表于影响因子大于 10 的刊物,论文内容被引用 6000 次以上,个人 H 指数 45,授权发明专利 4 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石枫教授(中)科研团队合影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 )

其实除了“女娲补天”,石枫教授的论文“创意封面”还有早期的“倚天屠龙记”。

2018 年 3 月,石枫在《德国应用化学》(IF=12.102)发表题为《双吲哚骨架的设计与催化不对称结构》(Design and Catalytic Asymmetric Construction of Axially Chiral 3,3'-Bisindole Skeleton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同样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和热点文章。

而在一众严肃的刊物页面中,石枫教授以“别具一格”的刀剑齐舞风格展现在众人眼中。

图|相关论文封面(来源:Angewandte Chemie)

此外,该论文还被收录在“Women in Chemistry”专刊内,该专刊收录了来自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女性科研者的代表性工作。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