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造反的藩王很多,但成功的只有朱棣一例。例如汉景帝时期,由于藩王尾大不掉,汉景帝决定削藩,这动了吴王刘濞等藩王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抗汉景帝,史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的父亲汉武帝去世之前,为汉景帝留下了一位名将周亚夫,汉景帝听从父亲汉文帝的遗言,启用周亚夫。周亚夫不负汉文帝、汉景帝厚望,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平定了七王之乱。

由于历史上从来没有藩王造反成功过,这给了建文帝底气,他即位之后,就和齐泰、黄子澄等人商议削藩,接连剥夺了数位藩王的封地和爵位。建文帝的削藩大棒挥到朱棣头上时,他起兵造反了。朱棣在宁王朱权八万甲兵和朵颜三卫的帮助下,通过三年苦战,击败建文帝,夺得了皇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其父必有其子,朱棣有3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炽,都是跟随朱棣造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舅舅徐辉祖,评价外甥时说:“朱高煦不但不会忠于建文帝,而且还不会忠于朱棣”。谁曾想,徐辉祖一语成谶,朱高煦不论是建文帝做皇帝,还是朱棣做皇帝,他都谋划着夺位。

朱棣的三个儿子中,朱高炽是长子,但他身体肥胖,走路都需要两个人搀扶,所以朱棣始终不喜欢他。靖难之役时,朱棣由于实力弱小,打不过建文帝的朝廷军,他带着兵马去宁王朱权封地,向他寻求帮助去了,这导致北平城空虚,但是面对李景隆的50万大军,朱高炽通过动员城中的百姓,士兵的家属,甚至妇女小孩等,让他们都加入到了守城之中,从而守住了北平。

朱高炽为朱棣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让朱棣得到宁王朱权的八万甲兵和朵颜三卫,赶回之后,率兵击败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朱高炽在北平守卫战中,立下大功,为朱棣和建文帝对抗保住了资本,但是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却比不上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

朱高煦和朱高燧是两员能征善战的猛将,他们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朱高煦,表现更加优秀,多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帮助朱棣战胜了朝廷军,还数次救了朱棣性命。朱高煦和朱棣很像,而且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大功,所以朱棣想传位于朱高煦,朱棣曾对朱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疾。”让朱高煦好好努力,朱高炽身体多病,将来还要靠他继承皇位。

立太子之事,关乎国本,所以历来是一件大事,但是朱棣手下的武将,由于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和他们并肩作战过,所以武将大多支持朱高煦做太子,而文臣,由于恪守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再加上朱高煦仁义,是文臣心中的好皇帝,所以他们都坚定地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朱棣左右为难,难以决舍。朱棣召解缙入宫,询问他的意见,解缙支持朱高炽,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这个理由,显然说服不了朱棣,但解缙随即说道:“好圣孙”。将皇位传给朱高炽,他将来会传位给朱棣最喜欢的孙子朱瞻基。爱屋及乌,朱棣决定将皇位传给朱高炽。

决定传位给朱高炽后,朱棣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将朱高煦赶回了他的封地。虽然很不甘心,但朱棣活着时,朱高煦不敢造次。朱棣去世后,朱高煦派人往返京师,查探消息,还联络大臣,密谋造反。朱高炽知道朱高煦想造反,但念及手足之情,没有惩罚朱高煦,还给了他不少赏赐。

朱高炽只做了8个月时间皇帝,就病逝了。朱高煦觉得他的机会来了,派人在半路劫杀太子朱瞻基,不让他回北平即位,但朱高煦要谋反一事,已经人尽皆知了,朱瞻基早有准备,他躲过了朱高煦的截杀,成功从南京回到北京,继承了皇位。朱瞻基也没有追究叔叔朱高煦的罪行。

朱瞻基即位后,朱高煦终于沉不住气了。他指责朱瞻基用人不当,也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了。为了避免靖难之役重演,朱瞻基亲自率兵征讨朱高煦,他很快平定了朱高煦叛乱。成为阶下囚之后,朱高煦还不安分,故意伸脚绊倒了朱瞻基,这让朱瞻基大怒,杀了朱高煦。

朱棣靖难之役能成功,朱高煦效仿朱棣,却成了一个笑话,主要是这2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朱棣的谋略、城府远在朱高煦之上。朱棣造反之前,通过装疯,以及将三个儿子送到京师等手段,迷惑了建文帝,让建文帝对他没有防备,也给了朱棣准备的时间,甚至还让朱棣将宁王朱权的八万甲兵和朵颜三卫骗到了手。朱高煦造反之前,已经弄得人尽皆知,这让朱瞻基,早就做好了准备,朱高煦一造反,他就能知道消息,并快速做出部署,消灭朱高煦也就易如反掌。

其次,朱高煦的实力不如朱棣。因为镇守边疆、防御蒙古的需要,朱元璋给了朱棣等藩王很多兵权,而朱高煦虽然也是藩王,但不需要承担抵御外敌的重任,兵权有限。同时,朱棣知道朱高煦有夺位之心,所以为了以防万一,也没给他多少兵马,这让朱高煦没有实力夺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