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总是容易出事:2019年4月,上海17岁少年,因与母亲发生争执,跳桥身亡;同年9月,杭州13岁男孩因玩手机,与妈妈发生口角,从自家跳楼身亡;2020年9月,湖北14岁男生,在学校走廊被母亲打了两耳光,之后跳楼……

都十几岁的孩子了,父母养这么大不容易,本来也没遇上多大的事儿,顶多是贪玩点、跟同学发生点摩擦、没认真学习之类,如果走过这道坎,孩子未来会有一段值得期待的人生,但所有一切,都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上戛然而止。事后,做父母的痛彻心扉:孩子,这才多大点事儿啊,你怎么就这么想不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我们大人认为的小事,在青春期孩子看来,就不一定是小事了。因为,青春期这个阶段很特殊,它处在比听话宝宝(觉得大人说的就是对的)大了一点,但比成人(有自己成熟的是非判断)还小很多的阶段。

现在的孩子,表面上身高接近成人、经常说一些大人的话(从发达的网络上学来),但很多时候,因为处在青春期阶段,本质上还是个青春期孩子,所以,不能把大人的那一套,直接用在孩子身上。

那面对青春期孩子,父母沟通的核心原则应该是怎样的呢?看完《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父母要逐步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调整为“既亲密又独立”的状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学会慢慢放手

这话听起来有点拗口,貌似还有点老套,但是,它的本质并不老套,很多父母甚至都很难做到。作为父母,不管你适不适应、愿不愿意,到了孩子青春期这个阶段,为了更好地跟孩子沟通,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出改变了。父母要充分了解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跟他们对话,才能达到和谐交流的目的,才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1、青春期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了,父母要从高高在上改为以尊重为主。

父母要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青春期孩子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目标和追求了,他们不再是以前那个乖巧可爱的宝宝了。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很听话,长大就变得不听话了?还叛逆?真是太不如小时候可爱了。

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也跟家长处成了敌人,他们总是跟父母对着干,也不爱跟父母说实话了,为什么呢?核心原因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跟之前不一样了,最大的不同,就是青春期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他们的大脑前额叶开始长开,自我意识开始建立。

很多妈妈都还记得这个场景,当孩子小时候,你不让他看电视,你可以直接跟他说:“别看了,赶紧去睡觉吧!”,孩子虽然想看,但是觉得妈妈说的是对的,最后总会听从;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你跟他说“别看了”,他很可能会摔掉遥控器,嚷一句“不看就不看”,然后三两步踏进自己房间,啪地把门关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还是那句话,但孩子已经不是那个孩子了,变成了青春期的孩子。

面对青春期孩子,家长如果对他们说话的态度、语气还像以前一样,就会出问题。因为,这时候,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也需要尊重。

甚至,很多青春期孩子,他们之所以爱跟父母对着干,是因为他们在意的并不是事实层面的对错,而是在气势上不能输。他们觉得,相比对错,气势上的输赢更重要。所以,现实中,就出现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吵架后,负气做出很多不计后果的事,就是因为他们想赢在眼前的“气势”。

这就是青春期的孩子,所以,父母如果想说服他们、改变他们,就要理解到这一点,从以前总是高高在上的姿态,逐步放下架子、蹲下来,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慢慢靠近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才会达到和谐沟通的效果。

2、青春期孩子的自我价值认同,更多来源于同龄人,不再唯“父母”是听。

青春期孩子跟儿童的另一个不同,就是,儿童更多是根据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衡量自我价值的,比如,父母说“宝宝真乖”,老师说“宝宝真聪明”,儿童就认为自己是乖的、聪明的,很满足;但青春期孩子会更在意同龄人的评价,开始变得跟大人的价值观对着干。

我们看到现实中或电视剧里,青春期孩子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开始勾肩搭背,三五成群建立自己的小团队,这个过程中,谁如果落了单,就会不开心,这是这个阶段孩子心理发育的正常规律。

因为,同龄人更容易相互理解,这个阶段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总是觉得跟父母格格不入,但是跟同龄人就很有得聊,会感到自己的兴趣、喜好被呼应,自己被接纳,感觉很好,很有归属感,就会让他们更在意同龄人的关系,变得更排斥父母。

所以,这时候,父母如果还一味地高高在上指责批评,那么,就会把孩子越推越远,让孩子变得回家不爱说话,不爱跟父母沟通,跟小时候判若两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变了”的原因,他们只发现孩子表面的变化,却反思不到深层次的原因。

父母要想走进孩子心里,就要先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学会尊重孩子、理解他们,亲子关系才会向好的方向改变。

3、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期待,不是听话,而是让他尽可能满足他自己的期待

现代社会,我们养育孩子,很多时候忘了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反应。

一部分觉得自己不得志的父母,会说:“至少不要像我这样吧,我想让孩子过得比我好点,不要重走我的老路……”带着这个目标,他们在养育中,或多或少就会说一些诸如“我吃这些苦,都是为了你,爸妈不容易”之类的话;

还有一部分事业有成的父母,会说:“希望孩子能在社会上站住脚,靠自己”,他们偶尔也会开明一些,说“只要他幸福就可以了”,偶尔又会焦虑,觉得孩子能力上不如当年的自己,时不时会说出“我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之类的话,来强迫孩子听自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单看以上两类父母,首先,第一类父母,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总是负重前行,身心压力太大,背负着父母甚至家族的使命,沉重地过一辈子。但是他们在言行中,不知不觉中表现给孩子的,就是这种姿态;

然后,第二类父母,他们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他们肯定不希望孩子为了走一条所谓的正确的路,就过得不开心、不幸福,但是遇事面临抉择时,他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指挥孩子,帮他们决定。

这两类父母的不同,在于他们背后育儿理念的不同,不同的育儿理念支配着他们,在养育孩子上做出不同的反应,最终养育出不同的孩子。

那么,我想,我们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时候,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育儿理念呢?这个育儿理念,就是我们在生孩子之前要先明确的,而不是把孩子稀里糊涂地生下来,稀里糊涂地养大。

迄今为止,我找到最好的一个答案,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期待,就是让他尽可能满足他自己的期待。

其实,父母只要理解并践行了这一句话,那么,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各种叛逆时,父母就会不那么纠结,有意识地知道放手的重要性了。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存在,决定了他们会怎样养育孩子。父母对于孩子,不是主人,而是引路者、朋友、同行者。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

孩子不是父母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命能量,他们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探索自己的生命,父母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珍惜和尊重孩子的选择。

哪怕他们想走的路,跟父母想的背道而驰,但那也是他们的选择,父母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如果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相信他们,就会无条件地接纳,爱他如他所是

当然,这不是容易做到的,我知道很难,所以需要修行,人生不就是一场修行吗,为了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