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清朝中后期,清廷在东北施行的封禁政策逐渐破产,大批移民涌入东北大地。出身各异的移民蜂拥而入,为吉林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作为吉林将军驻扎的首善之城,除了云集的商贾,吉林城也汇聚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于是城内外一些符合他们审美情趣的景观被抽象出来,评出所谓的“吉林八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取向的不断变化,“吉林八景”也有了诸多版本。早期,入围吉林八景的景点为:松江渔舟、白山鹿囿、药庙晚钟、德碑夕照、团山双峙(东、西团山分列古城东、西两侧)、八卦孤悬、龙潭印月、猴石凌云。另外龙潭胜迹、鹿苑遗踪、桃源晓日、灵岩晚钟、北山双塔、天坛孤松(吉林天坛旧址在文庙附近)、玄观吊柱、大江弯弓一说也广为流传。到了伪满时候,吉林名士孙介眉(吉林女中教师)又提出了“吉林新八景”一说,即澄阁藏碑(澄江阁藏铁保的书法碑刻)、斗宫吊柱、大东龙潭、小白鹿苑、夜桥毂声(吉敦铁路桥)、晓城江气、雀峰插云、猴石返照。这其中第一个版本的说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德碑夕照就位列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天,跨过卧波桥,越过九龙门广场,在北山公园西峰脚下,顺着廉泉向山腰仰望,就能看到一座石坊和一组石碑。这里就是吉林北山碑林。北山碑林建于民国时期。民国十四年(1925)八月,吉林县知事(县长)于芹(号朗昆)在连任十二年后离职,吉林人民感念于芹在任上造福一方的功德,于是修建“朗昆县长去思坊”和七孔“吉林县知事铁岭于君去思碑”各一座。

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农商代表又出资在北山为吉林省代理省长王树翰(字维宙)树立了两通九孔德政石碑——“代省长王公维宙德政碑”。其中一块石碑由“吉林三杰”之一的成多禄题写,以纪念王树翰在桦甸洪灾时,抗灾济民的恩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北山碑林的最高处,是两座立于民国十九年(1930)秋天,颂扬时任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的德政碑。张作相字庯(辅)忱,于民国十年(1921年)出任吉林省长兼东三省保安副司令。在主政吉林期间,张作相修自来水厂、建吉海铁路、办吉林大学、扶贫助困,为吉林省内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为感谢张作相的德政,吉林商民特树立两通九孔石碑以纪念。

一坊五碑依峥嵘山势,为绿林掩映,苍灰色的牌坊、石碑与树影交映,散发着古朴、庄严、肃穆的气质。尤其是那石牌坊,门楣之上“莫来”、“永怀”、“遗爱”、“无忘”等刻字,将思念感激的心怀凝练成隽永的情愫,穿越时光风雨,向后来人娓娓道出,别有一番神韵,成为百年来赴北山公园游览的必到之处。不过,这个德政石碑林立的景点却不是吉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德碑夕照”。

首先把德政碑叫做“德碑”,是一些不了解吉林历史者的生搬硬套。吉林八景中的德碑,指的是伫立于北山公园东侧玄天岭真武庙一侧清代吉林将军德英的墓碑。民国版《永吉县志》记载德英字润堂,姓何图哩氏,隶蒙古正蓝旗,世居吉林城北沙河子。德英文武兼备,政绩卓然,尤其是在任上平定土匪滋扰,最为后世称道。德英死后获谥号“庄毅”,在吉林迎恩门(临江门)外,官方出资修建祠堂一处。其墓碑为一座九孔石碑,在玄天岭一侧迎夕阳斜照,染落日余晖,远望去,慨然之气油然而生,堪为吉林城一处胜景。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德英将军的墓碑已然无存,于是后世竟有人将北山的德政碑误认为玄天岭的德英墓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将将北山的德政碑误认为玄天岭德英墓碑的人,诚可谓“闭门造车”。北山德政碑林位于西峰脚下偏东一侧,可迎旭日朝晖,可沐正午艳阳,唯独感受不到夕照。傍晚夕阳最美时,德政碑林处恰在山峰暗影之中,和玄天岭真武庙一带感受的光线完全不同。只要亲临实地,一定会发现德政碑林无夕阳的
情景。

关于吉林八景中德碑的由来,地方史料中早有记载。在1993年出版的《吉林市园林志》中,为推动旅游事业发展而被着重提及的“北山八景”——登楼观渡、万家灯火、山洞悬桥、翔亭烟雨、柳荫荡舟、牌坊伴月、旷亭日出、堂前赏雪中,也尊重史实,没有混淆德碑与德政碑。把德政碑林当作旧吉林八景的德碑夕照,应当是新世纪前后的事。

作为一处久负盛名的寺庙、风景城市园林,北山公园是吉林市著名旅游胜地,园内峰峦湖淀,亭台楼阁四季皆有独特景致。尤其是山风掠过寺庙碑林,扬起氤氲古韵,更引得世人向往。尽管需要历史为景点增色,但历史却不该为了配合景点而被篡改,再世俗的景点也不该为了宣传而抛弃历史的严肃性。可以肯定地说:吉林市北山公园内的德政碑林是一处值得游览的重要历史遗迹,但不能扩大影响,就武断地将其当作民国时期“吉林八景”之一“德碑夕照”。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