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马铃薯、玉米、花生和西红柿早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平常之物,价格不贵营养又高,三餐就经常有它们的身影。

红薯和马铃薯还曾帮很多人熬过历史上的饥荒时代,可以说我们对这几种食物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然而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其实它们都是几百年前从国外飘洋过海来到中华大地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虽然没少吃,然而很少去了解这些食物的“过去”。

最近读《食物的秘密》觉得很有趣,这套书 一共五册,每册都有一个可爱的食物主人公,分别是红薯、马铃薯、玉米、花生和西红柿。

通过阅读孩子们会知道这些食物从哪里来,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又是怎样成为中国人日常膳食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一个个食物,了解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场景。

不仅如此,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当对食物有了全面的了解后,孩子们对它们的接受度也会更高,要知道,很多孩子挑食跟不了解食物有很大的关系。

这套书的讲述方式孩子们也一定非常喜欢, 5个食物主人公如相声“五官争功”般,用争辩的方式将自己事迹娓娓道来,语言幽默,情节生动,让孩子愉快地阅读,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新奇好玩的知识。

轻松好读,引人入胜

这套绘本的故事从食物“小人”们的第一人称角度展开,红薯、马铃薯、玉米、花生与西红柿是五个好朋友;

在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有一个小主人公跳出来自报家门,在和其他好朋友热烈的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身世”。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会一下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五个好朋友常常拌个小嘴,吵个小架,喜欢互相比较,为谁最厉害、谁对中国餐桌贡献最大而争论不休,好似相声表演中的“五官争功”,好不热闹。

就是在这样的争辩中, 娃能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又新奇又有些“冷僻”的知识 ,比如:

世界卫生组织评选出的十三种最佳蔬菜中,看似平常的红薯竟然荣登榜首; 土豆除了能当菜吃,还是世界第五大粮食作物; 玉米是深受长寿地区人民喜爱的“香饽饽”,它在中国的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

当然,包袱和笑料也是源源不断,时不时能把娃逗得娃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比如在《玉米,玛雅人的礼物》中,大家问 玉米是怎么来中国的,玉米说自己走的是茶马古道, 结果大家都没听过这个词。

马铃薯自作聪明地说这是 “茶驮着马,啊不,是马驮着茶走的古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上去怎么觉得怪怪的?

故事里玉米把马铃薯怼到了一边,接着给出了正解。

其实是因为以前中国内地的人喜欢喝茶,而西藏地区有很多牛、羊,人们吃多了肉食,需要喝茶解腻,马对内地的交通运输又至关重要,于是就产生了交换。

“茶叶向西藏走来,马向内地走去” ,这才是对“茶马古道”靠谱而通俗的解释,孩子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类似这样幽默好玩的情节还有很多,它们让故事显得生动自然、妙趣横生。

每个故事的结尾,五个好朋友总少不了团结一心, 在欢笑声中握手言欢,大团圆结局让人着实有种喜气洋洋的感觉。

能让孩子主动翻开书,有滋有味地读下去,这套绘本已经成功了一半。

丰富知识+合理想象

既有趣又有料

仅仅有趣肯定不够,这套书的另一大特点是趣味性与知识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图书编排上,有绘声绘色的文字(包括人物间风趣的对话)、活灵活现的插图以及对重点部分的补充注解、

这三部分的有机结合、灵活穿插让孩子读上去不觉得累,同时又拓展了相关知识。

举个直观的例子,比如在《狼桃?不,我是西红柿》里,主角西红柿在开篇介绍,两千年来,世界各地的食物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此处加入了拓展知识点“各朝代从国外传到中国的食物”,梳理了各个朝代分别有哪些代表性的食物传入中国,这样的“软”科普非常有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作者还做了特殊设计,在故事主线中融合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与人物,做出合理而大胆的想象,使故事更加精彩。

据史实记载,红薯是在明朝万历年间被“红薯之父”陈振龙从吕宋岛带回家乡福建,经过广泛的栽种与推广,从此走遍全中国。 作者通过诙谐的文字还原了这段历史。

而关于马铃薯的来历,各种史料众说纷纭,究竟是谁把它带到了中国,这个问题并无定论。

而历史上最早提到马铃薯的典籍是《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也是利玛窦的朋友。

在《马铃儿响,马铃薯到》这本书里, 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将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归功于利玛窦,旨在介绍 他对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杰出贡献。

在故事里,马铃薯成为利玛窦进贡皇上的美食,也成为外国传教士敬仰中国文化的一个美好的象征。

通过巧妙串联中外历史上的趣闻轶事,并结合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结构,对历史进行“戏说”式的解剖。

让食物的故事与广阔的文化背景产生共鸣,风趣活泼的风格更容易亲近孩子。

融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

一举实现通识教育

这套绘本表面上是在介绍食物的历史,实则将历史、地理、文化与科普等多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是一套经由“食育”开启“通识教育”之门的绘本。

食物之间的交换如何促进各种文化间的交融互通,食物如何参与全球文明的进程……在书中, 这些看似深奥的问题皆能一窥端倪。

比如在红薯来到中国的前情介绍中,哥伦布大交换、麦哲伦环球旅行、郑和下西洋等内容占据了不小的篇幅,这是为何?

正是有了哥伦布的大交换运动,全球的食物才像长了腿一样,互相流动起来;

正是因为红薯从南美洲来到欧洲,当时灾难频发的欧洲,普通民众的吃饭难题才得以缓解,欧洲人口开始增长;

正是由于麦哲伦的环球旅行发现了东印度群岛,才有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来到这里,并带来了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红薯,位于今日菲宾律北部的吕宋岛成为种植红薯最多的地区;

而人人皆知的“郑和下西洋”活动,直接促成许多中国人远下南洋,“红薯之父”陈振龙就是这样,从距离中国最近的吕宋岛发现了宝贝红薯,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正是因为这一环扣一环的事件,才有了主人公红薯一波三折的历程。

通过这种全景式呈现方式,历史的脉络在孩子面前徐徐展开。

经由食物去了解这个广博的世界,孩子的视野在无形中被打开、被延展。

一桩桩史料、一条条名词解释在作者笔下变成信手拈来的配料,为故事增色添彩。

其中折射出的中西交流的情谊,也会让孩子感动不已……

这套绘本破解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各领域的界限,并使它们形成自然的联结。

孩子能够从中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兼收并蓄,感知食物发展背后所映射的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交流及融合创新,树立孩子的大局观及全球化视野。

角色扮演与延伸思考

助力孩子养成批判性思维

因为本书采用了独特的“五官争功”叙事方法,在阅读中更加方便把它作为舞台剧的剧本。

孩子可以分角色扮演书中的几个食物角色,讲述自己来到中国的经历;也可以在同一个故事中,分别从书中出现的其他人物的角度,来重新演绎故事。

如此这般,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从小建立不一样的格局。

书里可供进一步挖掘与深思的素材,那可是一抓一大把。

比如西红柿到底算蔬菜还是水果?

尽管故事里的法官判决它是蔬菜,并且有合理的解释,但是小朋友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想一想这个问题,通过有理有据的思辨,给出自己的答案。

从饮食出发,延伸到历史民俗文化等多个角度多种知识,兼具故事性、趣味性和科普性,《食物的秘密》从另一个角度带领孩子们进行历史和文化的大发现。这些有趣的秘密,一一等待着孩子们通过阅读不断深入探索,并借此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与思考体系。

《食物的秘密》正版授权书如下,艾玛平台的所有书籍保证百分百正版,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点击小程序,立即下单

查看更多精选推荐

点这里

购买

《课外语文应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