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素有“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绍兴,即将迎来一条链接杭州、开启新地铁时代的专业化程度极高的省重点大型工程——杭绍城际铁路(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这是一条由区级单位主导建设的铁路,面对沿线复杂地质、跨区协调难题、属地层级障碍等一系列壁垒,如何突破层层难关、保质保量完成?本期大型交通领域纪录片《探索·交通》节目将播出《轨道上的柯桥》,揭开铁路建成的工程密码,讲述柯桥以轨道触摸杭绍“半小时经济圈”梦想画卷,完成一次又一次创新与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杭绍城际铁路(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

杭绍城际铁路(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全线长20.3km,涵盖地下线长度9.89公里,高架线长度7.38公里,山体隧道2.03km,西起杭州地铁5号线姑娘桥站,东抵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站,设10座车站,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中两条线路的其中一条,于2017年正式开工,本着一切为了运营安全的原则,柯桥积极与知名大学、设计院和科研院组成产学研结合的联合攻关小组,针对杭绍城际铁路(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沿线的环境和地质特点,开展了多个课题的科技攻关。区轨道交通集团以安全管理网格化和安检项目清单化为载体,重点抓好“安全生产责任”、“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救援处置”和“宣传教育培训”这四大体系建设,做到“层层签订安全责任、时时检查安全隐患、常常开展应急演练、人人普及安全知识”。

杭绍城际铁路(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所经地环境驳杂,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豆腐一样的地层中的两个隧道之间,每600米挖建一座联络通道,首先需要对地层进行加固。目前,软土地区的联络通道大多采用冷冻法加固。用冷冻的办法,把两座盾构隧道之间的豆腐一样的土体冻成冻豆腐,在变成牢固的冻豆腐中按照设计尺寸挖通一个隧道,做好二衬混凝土后,在把冻豆腐融化成豆腐的过程中,为了控制隧道和环境变形,必须同步实施长达3个月以上的注浆,进行地层补充;因为地下隧道需要排水,往往在线路最低点的联络通道内部,还要向下开挖建造一座体积很大的水泵房,在软土里做一个直筒隧道已经非常困难,要在一个联络通道内再增加施工一座水泵房,其难度必然呈现数量级增加,施工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处置失误,就会出现严重后果。与此同时,运营列车通过时,联络通道与盾构隧道之间接头部位的受力始终在动态变化,复杂结构的接头部位通常会被拉裂、漏水,影响隧道结构耐久性、影响列车运营安全。

图:联络通道、水泵房

现今,BIM在工程中的应用逐渐呈多样化,在杭绍城际铁路(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的建设中,创新性地利用BIM+GIS+二维码技术,开展了盾构管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预埋件隧道内动态定位问题研究,以及数字孪生和三维可视固定资产管理平台的研发。这是一次与设计的碰撞,在设计过程中,像管线碰撞等诸多要素并不能完全在一张图纸中显示,BIM+GIS+二维码技术的这一方法完美解决了问题,它的出现不仅增强设计图的可行性,在施工与运维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平台与视频,达到远程辅助、应急指挥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BIM

图:GIS

如今的杭绍城际铁路(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在满足现有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已经解决了多个难题,攻关小组还在继续向形成设计标准化的方向继续努力,远程风险管控系统便是其中之一。建设者将这一系统比喻成人的眼睛,通过将风险评估、风险预警、跟踪处置等模块嵌入到其中,再输入各方所需数据,系统便可收集海量数据并进行过滤筛查,形成重要数据,以短信的形式发送给各参建单位,大家在办公室里就可以了解现场情况,并能够提前收到预警,相关人员根据事先制订好的应急预案对现场进行管控,既可保障施工现场安全平稳,同时避免了数据造假和信息孤岛情况发生。

图:远程风险管控系统

杭绍城际铁路(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通车后,杭绍一家亲不再停留于口头,市民通过乘坐地铁便可随意往返于两城之间,为了最大程度上方便市民,建设者考虑到互联互通的特点,在自动售票系统上采用了跨区域模式,市民不用出站,就可以享受一次购票,一轮安检,一票换乘,大大方便了出行。

绍兴,这座拥有2500年文明史的古城,因水乡与轻纺城走向全国,今天,作为绍兴轨道交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建设者再次打响绍兴两大名片,以铁路设计为载体,打开绍兴人民生活、工作一扇新的大门,让绍兴这片古老与年轻相融合的土地焕发更大生机,飞腾在通向交通强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