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面塑流行于晋北、蒙南、冀西北、以及整个华北地区,而它又是以古平城为中心的一种工艺面点。其始于北魏,融于辽金,盛于明清,兴于大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的大同面塑,于2018年新春之际,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贺新春》的拍摄工作,在全国观众朋友们的视角当中,赢得了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丰富我市的文化生活,弘扬大同本土特色文化,大同市有多家单位,举办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近距离接触的面塑学习,和面塑文化的展示,获得多家媒体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捏面人’也称面塑、花馍和面花,这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它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植物色彩,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艺人们会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就可脱手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面塑作品具有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等特点。也因此成为了旅游者们的喜爱,和馈赠亲友们的礼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被艺人们那娴熟的技艺,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为“中国雕塑”。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也是亲朋好友之间的纪念佳品。

古时候由于天灾人祸几乎不断,所以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就会用面粉捏成猪羊等动物,代替宰杀的动物供奉神灵。数千年间,面塑历经了沧桑变幻,和几度沉浮兴衰。而现在,面塑已经成为了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中国民间工艺品。

现代面塑造型简练生动,形象却更是逼真传神,其比例有夸张也有适度,色彩有艳丽也有单纯,其极具浓厚的中国民间风味。在继承面塑文化的同时,又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使面塑文化与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

面塑有花鸟虫鱼类、卡通人物生肖类、肖像塑真类等。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几乎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挂着一串串面塑。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喜馍”,这些“喜馍”都要摆放在桌子上面供宾客们欣赏、品尝。

与此同时,面塑还叫大“花糕”,有的人家要用十多斤面粉捏一个“花糕”。这种花糕,以面粉作为基础,再配上红枣和果脯,做成一层比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最上面还要捏上浮塑,蒸熟后再加色点染,既可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图/文 慕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