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增产,田鱼丰收。”近日,凯里市开怀街道挂丁村村民许高云首次尝到了开“十”字形鱼沟稻鱼共生增产增收的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顶着烈日,许高云与家人一边打稻谷,一面捉鱼,田间充满了快乐。他喜滋滋地说:“以前养的鱼没这么大。今年实行开沟养鱼,这种方法好,稻鱼双丰收!”

今年,许高云家稻田养鱼4亩,每亩稻谷增产50公斤左右,鱼比往年多得5公斤多,分别增收100元和350元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回想起年初,市农技人员上门宣传和动员大家实施“稻鱼综合种养工程”,并现场培训和指导。栽秧前,村民必须在稻田里开鱼沟,宽度为50公分,深度30公分,呈“十”字形,验收合格后,该工程示范区每亩免费发放鱼苗4公斤。

当时,不少村民纷纷议论,说开鱼沟费力,又少得一行稻谷…… “我们苗家祖祖辈辈随放随养,照样吃鱼。”

许高云思想也一度纠结。

“开鱼沟,利于排水、通风、透光,增加边际效应。”水产师曹生权入户对许高云动员说,开鱼沟光照好,田埂边的稻谷没有“瘪谷子”,颗颗饱满,而且大穗。

稻鱼共生还可以解决稻鱼用水矛盾,前期,水稻分蘖,浅灌,鱼自然会集中到沟里,可以防止高温,减少农药对鱼的伤害。

另外,鱼能摄食杂草、虫子,它的活动利于松土活水,其排泄物可增加肥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减少施肥和农药成本。

水稻抽穗扬花期间,大量的花粉粒落入田中,是鱼儿的上佳饲料,鱼吃了花粉粒长得快,肉质好,是纯天然的生态鱼,也称“稻花鱼”。

听了水产师的介绍后,作为村民小组组长的许高云和大伙一样,吃了定心丸。发展稻田养鱼,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凯里市积极推广稻鱼综合种养工程,改变过去粗放粗管的习惯,开“十”字沟养鱼。今年,共推广10.5万亩,总产值增收1.6亿元。其中,该项目示范区2800亩,覆盖9个镇街14村2600余农户,总投放鱼苗1.4万公斤。

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杨培东说:“凯里市稻田养鱼历史悠久,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因‘稻花鱼’体质肥壮,肉质细嫩,骨软无腥味,蛋白质含量高,是凯里酸汤的绝配,形成了稻田养鱼产业与餐饮文化的良性互动,助推凯里酸汤产业蓬勃发展。

来源:凯里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杨仁海

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西部百强县和贵州省经济强县。凯里市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新兴城市,被誉为“苗侗明珠”。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和“苗侗医药养生之乡”“中国酸汤美食之都”“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绿水青山生态强县”等称号。入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创建城市,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2020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凯里素有“芦笙故乡”“东方斗牛之乡”美称,有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有如同天籁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有异彩纷呈的挑花、刺绣、银饰等民族工艺,有奔放悠扬的芦笙盛会,有精彩绝伦的斗牛大赛,推出了“凯里十八菜”特色餐饮。被赞誉为“露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全球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

凯里有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浑然交融的清水江、巴拉河,有“天造山水”美誉的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下司古镇,有“世界上最长最宽”的清水江风雨桥,有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典范的云谷田园,有“一园阅尽黔东南”的苗侗风情园,有雄伟的“黔阳第一山”香炉山。被联合国世界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返璞归真、重返自然”世界十大旅游景区和“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是黔东南的旅游集散中心。

凯里消息

声明:消息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请评论留言通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赞 是一种肯定 | 分享是一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