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字幼安,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思想的英雄人物。

辛弃疾自号“稼轩”,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名字。原来辛弃疾在41时,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工作岗位,来到了风景宜人的上饶铅山(今江西上饶铅山)带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弃疾根据铅山四周的地形地势,依据“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建设格局,亲自设计了一处依山傍水的庄园。在带湖附近,辛弃疾修筑房屋一百多间,他在地势较为宽阔的地方还开辟了许多荒地种植庄稼、蔬菜。这为他们一家人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带湖新居由此成为辛弃疾退隐躬耕的天地。

对于修建带湖新居的事情,辛弃疾曾这样说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稼”的意思就是种植谷物,“稼轩”既是带湖新居的名字,也成为了辛弃疾的名号。

辛弃疾一生以家国为己任,此时的辛弃疾年富力强,正是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和人生抱负的大好年华,为什么选择急流勇退,离开他热爱的事业呢?

原来此前,辛弃疾给朝廷写了很多奏折,如《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在奏疏中,辛弃疾具体分析当时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均未被采纳,反而遭到反对者的打压和排挤,随后又遭到谏官的弹劾。

辛弃疾饱受流言蜚语,在万般无奈之下,他离开了是非的漩涡,于是来到了上饶铅山。远离官场的辛弃疾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选择闲居的生活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闲居上饶铅山带湖时,辛弃疾虽然是仕途失意,但他的创作却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吟咏带湖风光、赞美田园生活的词作

《水调歌头·盟鸥》这首词就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写下的,词题“盟鸥”看着很有意思,其实是很有来头的。辛弃疾作词善用典故,而且用典自如,信手拈来,“盟鸥”就是出自古籍《列子·黄帝》中“狎鸥鸟不惊”的典故。“盟鸥”,字面意思就是说要和海鸥结盟,成为好朋友。原词如下: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开篇句直抒胸臆,词人脱口而出:“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可以看出词人闲居带湖期间舒适的心情,“甚爱”二字总领全文。

第二句“千丈翠奁开”,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盛赞带湖优美的景色,带湖美景让词人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在词人眼中带湖的景色是这样的:放眼望去,宽阔的带湖清波荡漾,湖面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晶莹清澈的翠绿色。

这是词人的视觉体验。面对如此美景,以至于让闲居于此的词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天竟然绕湖行走徘徊了千百次。

这一句的手法像极了杜甫《百忧集行》中的“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点,以跳动的笔触把爬树摘枣的少年形象激越昂扬的形象勾勒了出来。

反观闲居带湖的辛弃疾,他一天在带湖行走徘徊千百次。夸张的手法的运用,正表明了词人对带湖自然风光的喜爱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夸张往往是具体的,新奇的,并渗透着表达者浓厚的主观色彩。夸张点是夸张物中被突出强调的某一种属性,又是夸张形象中的灵魂与核心。这首词中的“一日走千回”,无疑是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完美注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写的是,词人因为对带湖风光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种感情进而波及到在湖中栖息生活的鸟儿身上。所以词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想与湖中飞鸟建立联系,甚至与它们达成某种契约,成为好朋友的想法。

知音是贴切的默契,知己是完美的深交。接下来三句写的是词人对眼前鸥鸟之愿:希望

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互相猜疑了。很明显,词人对海鸥的描写,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

可以想到,词人在风景宜人的带湖沿岸流连忘返。他的目光徜徉于碧波荡漾的湖水,他的思绪飘向湖面上飞翔的海鸥,美好的情景,让词人放下了仕途的羁绊,忘却了烦恼。

天空中飞翔的鸟儿,它们自由快活,它们无忧无虑,这似乎让词人想到了什么。《左传·僖公九年》记载:“齐盟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而辛弃疾却说“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这两句显然是词人从《左传》记载的齐侯会盟的故事中得到灵感。

但是词人在表述的时候,没有落入生硬的典故窠臼。他用散文的句法和优美的韵律,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不仅词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且词人语气风趣,让词作趣味性十足。从这方面也能看出辛弃疾高超的纵横文字的能力。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这二句写的是词人对眼前鸥鸟的嘱咐:词人想让海鸥将他的心迹捎给白鹤,将白鹤也邀请到这景色宜人的带湖来。

词人爱屋及乌,对带湖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加深。由喜爱带湖过渡到热喜爱湖中栖息的海鸥,再由海鸥过渡到带湖中没有的白鹤。

词人毫不吝惜笔墨,多种修辞手法交相辉映,各种溢美之词不绝于口。极写带湖的美,优美的文字从词人笔端流淌而出,流露出的是词人对带湖风光的爱。

多年的仕宦生涯,让词人奔波不停;人事的往来、政事的繁文缛节,让词人疲于应付;反对者的攻击、诋毁,让词人懊恼、惊恐。

辛弃疾好不容易得到了片刻的安宁,带湖宁静的湖面、清澈的湖水,荡涤了词人的烦恼。他的心情逐渐得到了安宁,但在这看似宁静的环境与表象中隐隐透露出词人的几分孤寂之情。

词人内心的孤寂是什么呢?亦或说是什么让词人平静的心再起涟漪?其实对照一下辛弃疾的平生抱负和理想,这个问题是不言自明的。

辛弃疾在《鹧鸪天》一词中有这样的两句:“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这是词人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以及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的情形。

他也在《破阵子》中写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豪言壮语,连词人梦境中都是驰骋疆场的情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难看出,辛弃疾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沙场将帅。但此时此刻的他竟然落到了这步田地,只能选择闲居的生活,终日漫步带湖湖畔,与海鸥为伍。这样的境况与词人的雄心壮志是不相匹配的,词人落寞的寂寥的心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是词人以轻松的口气说出深藏心中的忧愁,看似平平淡淡的语气,却又很重的分量。这也是非常巧妙的写法,妙在何处呢?妙在字里行间没有一个“愁”字,全部是用轻松的笔调一气呵成的

如果要准确拿捏词人此时的心境,那么从他几年后的一首词作《丑奴儿》中就能看出端倪。这首《《丑奴儿》》同样是词人闲居带湖期间所作的,词中写道:“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以家国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与怀才不遇的落寞之间的矛盾是词人哀愁的根源。

上片中,词人说出了自己想与海鸥盟约,成为朋友的愿望,并产生美好的遐想,甚至想让海鸥邀请白鹤一同加入。下片还是词人展开的遐想,而且词意紧承上片的遐想。

词人想与海鸥结盟为友,这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只不过是词人主观意识中的美好愿望。词人如此美好的遐想,海鸥又会作何感想呢?下片开头三句写的正是海鸥的反应:

它们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嬉戏,在带湖的湖面上盘旋低飞,有时它们又会站立在水边青苔上,时而拨动水草,时而排开浮萍。带湖才是海鸥们的天地,它们没有被词人的美意感动,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

词人的用意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一句“窥鱼笑汝痴计”,词人给出了答案。原来它们站立在青苔上,为的是捕捉水中的游鱼,海鸥伺机而动,捕捉水中的游鱼,这也是它们的生活习性。

唐代诗人崔道融在《江鸥》一诗中写到:“白鸟波上栖,见人懒飞起,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江水。”对照崔道融诗句,这与辛弃疾笔下的海鸥何其相似,海鸥们在乎的事情是捕捉水中的游鱼。

词人从美好的遐想中回过神来,想与海鸥盟约只是词人一厢情愿的事情罢了,只是一份痴心妄想而已。对此,词人当然只能付之一笑了。

看来,鸥鸟亦并非词人知己,并不懂得词人离开仕途之后的情怀,也不懂得词人此时举杯的情怀,所以他怅然发出“不解举吾杯”的喟叹。

此时的词人是带湖的主人,此时的海鸥以带湖为乐园,人和鸟都以带湖为中心,两者的距离是如此的近。即使在如此近的距离里,海鸥依然不能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词人落寞寂寥的心情没有消减半分,没人能够分担他的忧愁,词人孤寂之心依旧。

这看似很近的距离,或许就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却没有交会的轨迹。

用泰戈尔经典的爱情诗句去注解辛弃疾的此时的内心感想,有那么一瞬间,或许能直抵词人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可见词人举起酒杯,并不是为了与海鸥结盟而做出的极具仪式感的行为,只是为了倾泻胸中郁结的烦恼罢了。人们常用“举杯浇愁愁更愁”这样的话语去对待特定场合中的人的心态,但词人并没有被忧愁和烦恼裹挟。

因为此时的词人闲居在带湖,带湖是一个能让他的心情归于平静的地方,带湖是他躬耕劳作的地方,是词人避风的港湾。这里有他的家人,有他一手规划营建的带湖新居“稼轩”。

这里曾经是淤积的池塘和荒芜的山丘,如今已成为风景优美的宜居之地。而且今夜的月色是如此皎洁,湖面波光粼粼,清风徐来,凉爽宜人,词人颇感欣慰。

在这个清风徐徐、月色皎皎、波光粼粼的夜晚,词人从自己新居的今昔对比中,似乎明白了一个困扰他很久的事情,这是一个有关世事沉浮与个人荣辱的道理: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

选择在带湖闲居,词人不得不面对两个既定事实:一个是在带湖新居长久地生活下去的打算,这个打算一经形成也就不允许词人后悔了;另一个就是词人对眼下初具规模的带湖新居不完全满意的心情。

词人认为,河东面的植被少了一些,尤其是沿河一带栽的树有些少,还需要再多栽一些柳树,如果绿树成荫那就更美了。由此看来,词人对带湖新居的选址是很满意的,而且这不是一个仓促的决定。

有句诗说得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个宜居的地方怎么能少得了绿树呢?从词人打算栽树这一想法就能看出,他要在这里作长久居住下去的规划和部署了。

词到此处曲终阕尽,与开篇句“带湖吾甚爱”首尾相应,开篇句总领全文,结尾句照应开头,首尾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