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设计了宇宙和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设计师必看,什么是粗野主义?

起源

粗野主义设计最早源自二战之后柯布西耶对于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探索的产物,它把沉重、毛糙和粗野作为建筑美的标准,在20世纪5、60年代甚为流行,对建筑思潮演变起了很大的作用。粗野主义风格不加掩饰地把混凝土结构暴露在外,以功能与结构为重,而不拘泥于材质与细节。我们可以把粗野主义当做一种设计态度、设计伦理,甚至有些时候粗野主义设计并不见得是美的, 而粗野主义这种相对激进的特征也让它自从被人定义开始就充满了争议。波士顿市政厅作为美国最标志性的粗野主义建筑之一, 一直以来都不讨周边民众的喜欢, 波士顿已故前市长 Tom Menino 曾提出出售市政厅;由 Bertrand Goldberg 设计的芝加哥普伦蒂斯女子医院(Prentice Women's Hospital),这座怪异的、外星人眼睛一般的四叶草形建筑虽然拥有火热的保护运动呼声,但最终这栋超过30年历史的粗野主义建筑还是被拆除了。粗野主义在突然走红之后迅速衰落,而在沉寂了这么多年之后又突然地回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士顿市政厅(Boston City Hal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Raphael Olivier

粗野主义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粗粝与壮观并存

粗野主义建筑的外观主要是直接用混凝土构成,通常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建筑,因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包含了粗粝不羁与庞大宏伟的感觉。而这种大面积混凝土的运用也导致了粗野主义的建筑给人一种冷峻、压迫、不近人情的感觉。

2. 造型独特而大胆

粗野主义诞生的年代是一个计算机技术开始蓬勃发展的年代,当时世界刚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出来,而粗野主义代表了当时战后复苏的一种直观而有力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的外在表现就是粗野主义不羁而又大胆、奇特的外观。粗野主义的建筑往往会和周遭环境形成巨大的对比,一下子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3. 强烈的态度,还原建筑的本来面目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粗野主义是一种设计态度,这种态度就是不加修饰地展露建筑本身的状态与形式。在二战过后百废待兴,混凝土的建筑成本相对较低,也导致了粗野主义在那段时间开始大规模流行开来。

Marcel Breuer的“粗野主义”建筑

“BRUTALISM”一词一般温柔的直译为“粗野主义,也有更加煽情的译法——“野兽派”,无论如何翻译,这个词里总是带有一些逆”的意味。“粗野主义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建筑流派,也不是建筑师刻意推导的建筑形式,它实际上是一定时间、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的产物,在审美上表现为 “粗犷”、“真实”。

“粗野主义建‍‍‍ 在二战后急需大规模建设、但又缺乏充足财力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盛起来,一直延续到70年代。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不加任何修饰的清水混泥土作为主材料 ,真实地裸露着混凝土模板的痕迹以及浇筑的分缝。许多这样的建筑体量巨大,简单直接、旁若无人、我行我素地出现在原有的、精工细作的砖石建筑环境中,破坏了原有的宁静的、细腻的氛围,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有些建筑甚至由于当时的施工粗糙、缺乏维护在使用一定时间后遭到废弃。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国马赛公寓(195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马赛公寓类似的德国柏林公寓(195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波士顿市政厅(1968)

虽然早在1949年瑞典建筑师Hans Asplund就使用了“Brutalism”这样的词汇,但这种风格真正广受关注仍然是因为现代建筑大师Le Corbusier的影响。他于1952年设计的马赛公寓、1955年在印度昌迪加尔新城设计的议会大厦等等都被认为是“粗野主义”的代表建筑。

关 于Marcel Breuer

Marcel Breuer(马塞尔·布鲁尔,1902,5,21- 1981,7,1),出生于匈牙利、后定居于美国的现代派建筑师及家具设计师,包豪斯(Bauhaus)最早、最小的学生之一。他的作品包括美术馆、图书馆、教堂、办公楼、大学建筑和住宅等,许多建筑呈现出“粗野主义建筑”风格。

除了建筑外,在包 豪斯时他设计的瓦 Wassily椅和、Cesca椅、长躺椅等也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椅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Wassily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esca椅(©Holger.Ellgaard,CC BY-SA 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躺椅

‍‍‍‍‍‍

荷兰海牙原美国大使馆

(1958建成,现为文化地标,2017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圣约翰大学校园内的圣约翰修道院教堂

(1961年,合作建筑师Hamilton Smit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Rick Burtzel(CC BY-NC-SA 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John(CC BY-NC-SA 2.0)

纽约大学布朗克斯校区Begrisch演讲厅

(196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Kristina D.C. Hoeppner(CC BY-SA 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eorge(CC BY-NC-ND 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yusunkwon(CC BY-SA 2.0) ‍

美国纽黑文的阿姆斯壮橡胶公司大楼 (又称倍耐力轮胎公司大楼,后被IKEA收购,与& Robert F. Gatje, Sargent Drive合作设计。197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 Kenneth C. Zirkel (CC BY-SA 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aul Goyette(CC BY-NC-SA 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unnar Klack(CC BY-SA 2.0) ‍

美国耶鲁大学Becton中心

(1970年,合作建筑师Hamilton Smit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unnar Klack(CC BY-SA 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jreddaway(CC BY SA 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jreddaway(CC BY SA 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jreddaway(CC BY SA 2.0) ‍

美国华盛顿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大楼

(Hubert H. Humphrey大楼,197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unnar Klack(CC BY SA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粗野主义建筑实际并不是“粗鲁”、“粗鄙”、“野蛮”的代名词,从许多粗野主义建筑中我们能够发现许多精致的、创造性的、经典的设计。在物质极大丰富、虚假美颜成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所谓“过时”的建筑时不难发现其中的 “闪光点” ——真实、直接、不矫揉造作、直击内心。

最后废话一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图形设计中应用粗野主义的粗糙感并不是真的要做的粗糙, 其实是通过设计上的手法去建立一种粗糙感, 通过这种粗糙感加深粗野主义想要强调的一种真实、真诚、坦率的感觉。粗野主义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设计风格, 当然由于风格太强烈可能并不见得适用的场景很广,在同一种类型的设计风格过度使用之后用粗野设计风格加以调剂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元本设计—深圳DDM-mall购物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