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高世名:开始一种艺术生活——2021级新生开学第一课

开始一种艺术生活——新生开学第一课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高世名

2021年9月17日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大家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成为国美的一份子。大家知道,我们校名的背后蕴含着三句话:

中国 艺术的先锋之旅

美术 教育的核心现场

学院 精神的时代宣言

每句话的头两个字加起来,就是“中国-美术-学院”。这三句话是我们的三面旗帜,希望大家牢记在心。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都在北京,在中央党校学习,所以无法现场参加这次开学典礼。但我的心跟大家在一起,我会跟你们一起分享开启大学生涯的喜悦与期待。去年的开学典礼上,我讲的题目是《独立的精神生活》。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我们最熟悉也最感到理所当然的事情——画画

同学们,你们考进美院之前,大都受过专门的绘画训练。你们能考入国美,说明你们是绘画训练的佼佼者。你们画素描色彩考上美院,进了美院,等待你们的第一年还是素描色彩。那么在考前班画画和在美院画画,到底有何不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一年级课堂作业

进了美院,你首先要认真地想一想,你画的是什么?

美院学生首先面对的还是写生。写生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和根本,是艺术家自我养成的第一步。写生时,你画的当然是对象,是模特儿。然而严格说起来,画室中的静物和模特儿,其实并不“真实”,他们只是现实生活的“例如物”,是事物的模型而非事物本身。伊朗导演阿巴斯·库亚斯塔米宣称自己在电影中从不使用道具,因为对他来说一切道具都是虚伪的,他说:“那把铲子出现在画面中,只是因为它本来就在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想想我们画室中的老大爷,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鲜活的人,他有性格,有脾气,有阅历,有故事;但是到了画室里,他就成了所谓的模特儿,被当成工具人,仿佛石膏像的替代品。画室中的你所要做的,是要用你的画笔,把模特儿重新变成那个活生生的“人”。这是艺术家的天分和良知。

这要求你对自己的对象感兴趣。为此你要学会更深入细腻的观察,捕捉和理解他、她或者它的性格特征,发现他们身上内在的、卓越的特质,鲜活生动地表现出来。无论是画人体还是画花鸟,无论画一棵树还是画一座山,都要根据事物生长的情势与机理笔笔生发。中国画讲究“师造化”,不是去模仿一山一水,而是去研究、演历万物的生成变化,天地的化育之道。理解了这一点,形式语言和视觉对象一道开展生发,绘画也就从“造型艺术”转化成“造形的艺术”。

同时,尽管面对着对象,无论它是不断变化还是静止不动,你都要学会凭记忆作画。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凭记忆完成的,无论对象是否在场。模特儿明明就在眼前,但是你却不能简单地抄袭复制它,你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努力去建构最打动你的那个形象——那个激发和构成你绘画动机的形象。你必须通过观察和回忆的反复运作,去发现真正让这张画开展出来的东西。你将体会到,一幅画的开展,就如同花朵的绽放。这样,你和你所描绘的事物就会彼此成就,你通过绘画成就它,也通过它成就画面上的世界。所以同学们,理解世界就从你今天所要画的事物开始,你们要相信,最平凡的事物都会牵引出一整个生活世界。

同学们,进入美院,你还要认真地想一想,你画不出来的是什么?

你们在课堂上可以把模特儿画得很像,但那却称不上是一幅“肖像”——如果我们把伦勃朗的自画像称作“肖像”的话。“肖像”要展露出是内心的隐秘、生命的故事,要刻画出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你们可以画出一个人,一群人,却画不出一个家庭,画不出一个家族的前因后果、离合与悲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伦勃朗自画像

我们要反复追问——画不出的是什么?真正的艺术经验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慢慢地,你将进入到一种循环往复的视觉发现和心灵对话之中。慢慢地,事物会重新变得陌生起来,手法会再次变得生疏起来;而你的感觉和你的绘画语言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纯。你会逐渐发现,世上并不存在孤立的、外在的“对象”,不存在客观的风景或者景观,只有与观察者共在的自然,只有与自我彼此应答纠缠着的世界。

艺术史家T. J. Clark说:“绘画的能量在于它就是沉思本身。绘画可以利用这种沉思,在自我的世界之内,完成凝滞时间与分离物我的使命”。

我常常在想,绘画所呈现的究竟是事物的短暂状态,还是一种独特的永恒?或者说,画家所捕捉的,只是恒转如流的世界中的短暂停留?在《一天上午的回忆》中,普鲁斯特提到:过去的时间并没有烟消云散,它只是藏了起来,躲藏在时间的暗室中,等待着我们找到记忆的钥匙,让回忆的光线照进来,那过往的时光将会再次闪耀。普鲁斯特的时间黏着、缠绕在每个具体事物之上,是浸入每个个体生命的“绵延”。绘画不但关乎记忆,更关乎绵延,因为它是命运般地遭遇、记录、描画、显现……。对画家而言,绘画是与对象共在,共同打开并完成生命中的一段时光,同时,绘画也是让时间凝滞进而超越时间之流的一种方式。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长镜头。世界无穷无尽,我们的眼睛如同摄像机,我们的一生也就是一部连绵不断的电影。绘画并不是这漫长生命影像的片段,相反,绘画是一种解放的行动,为了从这场乏味冗长、没完没了的老电影中挣扎而出,获得片刻的超脱——在这些时刻,我们清醒且自主地活着。这就是我十年来反复宣称的“艺术时刻”,那是自我觉醒、自我解放、自我成就的时刻,足以比肩浪漫主义者所追寻的生命中“那浪尖般明亮而持久的光芒”。

同学们,从你最熟悉的绘画出发,你要尝试着开始你的艺术生活,这是你美院生涯的核心。 这个学期,我们良渚校区的第一期建筑刚刚启用,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事。良渚校园的特点是“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居学一体的学院生活”,我们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学院即社区,生活即教育”。

我们常常听说,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话没错,但艺术生活并不是美好生活,也不是所谓审美的生活。你在美院中不只是接受审美教育,通常说的“美育”对美院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艺术生活充满挑战、奇迹和冒险,同时,因为它植根于技术的磨砺、身心的修持,也就会有斗争与反复,会推倒重来,也就会有枯燥和苦闷。所以,在巴黎的拉雪兹公墓我们已故校友黄永砯的墓碑上,才会铭刻着他的那句话:“艺术是一种危险的生活”。

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不同。凡人都可以有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一种观照和感知,其中的最殊胜者,已经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感性基因。孔夫子面对大河滔滔,眺望时间流逝,曹孟德登临碣石,俯瞰沧海横流,查拉斯图特拉所目睹的“壮丽日出”,歌德沉思的“一切的峰顶”,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审美经验。而艺术经验则往往是在具体的制作中发生,需要上手,需要行动,在经年累月的劳作中经受洗礼和打磨,在点滴工程的操作中创造性不期而至。

艺术生活中最本质的是用上手训练形成身体感觉,继而打通身心,这需要所谓“情意直观”。 “情意直观”不单是近取诸身,更要把所有道理印证到自己身上来。这里存在着一个从劳作到创作的演化过程——通过实践与劳作获得身体经验,通过劳作的累积进入创作状态,在创造的状态中获得解放和超越。这是庄子的道,蔡元培先生为我们学校前两届毕业纪念册题写的“技进乎道”四个字,就是强调这个意思。

1933年,蔡元培先生题词“技进乎道”,载《国立艺术院第一二届毕业纪念刊》

2003年的秋天,我去拜访我们学校的老版画家赵延年先生,他是鲁迅最重要的视觉诠释者,也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了不起的版画家。他的黑白木刻不是用刀痕去组构形象,他的每一刀都是一个形象。在那个秋日,赵先生有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他说:“我做一辈子木刻,就是为了每一刀下去都能够做到有情有义”。这些年,这句话常常翻滚在我心中。我以为,艺术学院所要创造和传承的,正是这种“有情有义”。

同学们,进入国美,我们要共同去探索和经验的,就是这种有情有义的知识。

有情有义的知识需要身心具足的思考。 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只有在我们生命经验的测量与演练中,才能够做到有情有义。艺术需要身心发动,艺术家需要全副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和生命的体验之中。因为,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学会生活,只有通过爱才能学会爱。艺术经验是复杂的,艺术家是一群对复杂性高度敏感、极度尊重的人。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正是这样一群人,在不断地磨砺我们的感觉,更新我们的知见,解放我们的身心。

历史不但是时间的迁流,更是一次次的“开端”与“发生”,是由无数人类的双手和心灵创造出的文明果实。我们可以说,在文化创造的意义上,“二十世纪”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那么“二十一世纪”的精神奠基,可能就是始于这次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这次疫情改变了许多东西,“后疫情”时代,许多东西将会改变。

“现在史”·2021年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同学们,你们是在这样一个关口进入国美,进入你的大学。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现在即历史。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我们要以艺术家的敏感和善意,去用心感知,悉心体察。

同学们,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建立起直面现实的学与习、直指人心的道与艺,学院的重要功能是“化孤独为共同”。你们的大学生涯、你们的国美生活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参与到国美人共同的艺术生活中,在共同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目的与可能;让我们共同创造,去发明一种贯穿群我、打通身心的知行之学,在上手的制作中自我创造,在现实的磨砺中“成为自己”。

编 辑 |方 舟 刘 杨 赵雨岑 郭 娟

审 核 |徐 元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融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