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的蒙古人

众所周知,土尔扈特部回归是清代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其实招徕流落异国他乡的华夏儿女重回祖国的举动,在明代就已经存在。走回人,就是这一政策下的产物。

明朝与北方少数民族长期处于对峙状态,一些原本在北部边疆地区的明朝军民或因掳掠,或因生活困难,不得已逃向塞外。为了能取得有利的战争情报以及减少一些有军事才能的汉人对明朝边疆产生的破坏作用,明朝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招徕走回人,不仅免除他们的徭役,赏赐银两,还给予官职,吸引他们重返明朝,这对加强明朝边防、增强民族融合都有很大帮助。

土尔扈特东归

一、何为走回人

“走回人”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宣德十年(1435),“戊申,镇守大同总兵官都督同知方政奏,大同右卫百户李智将虏中走回军丁马祥等匿而不报”。走回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原本是明朝治下的百姓,因为被蒙古或女真掠夺到塞外或在内地犯罪偷渡到塞外,之后反悔又再想回到明朝的社会群体。

走回,等同于逃回,是说这些到塞外后的明人以“逃”的方式“回来”。回到故土,因此他们也被称为“逃回人”。走回人还有其他称呼,比如回乡人、归乡人、脱归人、逸归人等等。大漠荒原,不仅缺衣少食,还要逃避追兵,可以说走回人在重回明朝时,困难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草原的汉人

二、走回人的类型

走回人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主动奔赴和被动奔赴。被动奔赴就是被蒙古或女真诸部掠夺的明朝百姓,沦为奴隶后,时刻想着回归大明。主动奔赴的走回人还分以下五种:

1.元朝入主中原时,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内迁。朱元璋北伐之前曾颁布“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的诏书。元朝以汉人为主,但明初时有些元朝贵族曾携带部分中原百姓北返,朱元璋在招降时则以蒙古等少数民族为主,日本学者荻原纯平也将他们也列为了“走回人”。

2.宗教信徒。走回人中一大批人是宗教信徒。白莲教在明朝北部地区影响广泛,有大批信众。1365年,朱元璋就下令剿灭白莲教,结果却导致信徒愈来愈多,“河以南北,多信白莲”,黄河一带百姓大多信奉白莲教。万历时期甚至出现“京师人,人无女男,皆立会焚香,动辄数百”,所以白莲教始终是明朝政府打压的对象。嘉靖时期,山西白莲教造反,遭到镇压。白莲教头目赵全、丘富等人带着大批心腹逃入蒙古。

俺答的王廷

3.逃兵投敌。明中期以后,贪腐成风,也蔓延到边疆地区。戍边之卒不仅拿不到兵饷,还要被边将盘剥,常常难以饱腹,往往酿成逃亡。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发生了陕西军卒200余人逃亡的恶性事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发生了大同军卒500余人“投虏”事件;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辽东镇因为太监高淮的剥削,发生了数千军卒阴谋“举家北投”之事。泰昌元年(1620年),发生了甘肃军卒“声言投虏”之事。

4.贫民逃亡。主动奔虏的大明百姓,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生活困难,不得已逃亡塞外。《经世文编》中说明朝沿边地区百姓赋税“岁无空役,役无空时”,再加上战乱、自然灾害等,导致生活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沿边百姓只能逃窜,以塞外为家。

抢粮

5.明朝主动派遣的间谍。随着九边防御体系的确立,明朝对北方蒙古及东北女真就以防御为主。但为了掌握对方相关军事情况,明朝常往这些地区派遣间谍。比如正统十四年(1449年),有“夜不收五人入虏”刺探情报。嘉靖中期,总督蓟、辽、保定的杨博就特别选取蓟镇夜不收“探丑虏向往”。明朝间谍种类众多,有尖哨、夜不收、通事、家丁等。其中有些间谍潜伏敌营长达数年,他们是走回人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走回人为何走回?

走回人毕竟曾是明朝人,被掠到塞外或关外的自不必说,就连主动投奔者,也因多方面原因,最终回到中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古军

1、为了生活返回中原。草原环境恶劣,朱元璋北伐完成后,为了边境安稳,曾多次下发诏书,以中原的花花世界诱惑草原人民主动返回中原。荻原纯平统计明初至少有60万旧元官兵、人民来投奔明朝,这中间甚至有大量的蒙古人、女真人。

2、受到明朝诱惑,主动回国。宗教信徒和逃亡士卒,从本质上来讲,二者一样,他们主动投敌,对九边威胁最大。他们长期活跃于九边,熟知九边状况、地理、语言。白莲教信徒丘富等就依附于当时的草原大汗俺答,给俺答当带路党,指引蒙古兵“数犯宣府,屡袭大同”,给当地百姓造成巨大损失。

逃亡士卒性质更恶劣,不仅打击九边士气,他们当中有些人还借用人脉,一度潜回九边充当间谍,可谓罪行严重。明朝中央为了招抚他们,特意下令只要这些人“返乡”就既往不咎,如果杀死少数民族贵族来归,还能赏赐爵位,“斩大虏来归,爵赐如常”。在名利诱惑下,1558年,丘富、赵全等白莲教头目差点“悔罪来归”。这起了示范效应,隆庆年间,重视招徕走回人,“应诏而返者络绎不绝”。

明军

3、明朝安抚政策下平民“走回”。土木堡时期,英宗和大量明朝军士被掳走,英宗对草原生活深有体会,所以归国之后十分同情在草原的汉族百姓,为此景泰、天顺时期,朝廷鼓励在草原的汉人,想尽办法返回中原。明朝曾下令只要百姓“自还”(主动返还)可以免军役三年、徭役终身,杀贼而返者领有赏赐。

四、走回人的作用

走回人“走”而又“回”,在华夏、夷狄之间流动,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此举并不寻常,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1.促进民族融合。走回人本为明朝百姓,他们在汉族和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来回流动,实际上相当于为彼此架起了一座的桥梁,帮助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物质、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来到中原的蒙古人

2.充实大明军队,巩固边防。精壮男子是明代走回人的主体,他们常年生活在边防地区,有较强的军事素养和战斗力。嘉靖时期,甘肃巡抚石茂华大力提倡以走回人增加边军战力,“抚而用之,俱为劲卒”;戚继光镇守蓟州时也很认可走回人的军事作用,主张把他们别立一营。明末,驻防于皮岛的毛文龙打游击的时候,为了补充军队,也大量招收走回人;而关宁明军所构筑的山海关防线自始至终都没有被清军正面攻破。

明军

3.提供军事情报。明军九边在防守状态下,要想获取草原情报,就需要派遣间谍,比如正德、嘉靖时期的甘肃总兵姜奭就收到过走回人朱氏的报告,说哈密王子要来甘肃抢粮,当时甘肃实际作战兵力不足两万,分散各处,实际能调动的兵马不过千人,但就是因为走回人的情报,姜奭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挫败了哈密的阴谋。

文史君说

走回人是明代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构成复杂,既有被掳走的汉人,也有蒙古人、女真人,甚至还有色目人。明朝出于安抚所需,对他们一视同仁,积极招收他们返回中原。明朝不仅给予走回人优厚待遇,甚至将他们编入军队,用于巩固边防。明朝招抚走回人的行为,正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襟。

参考文献

1.赵茜茜:《明代“走回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2.王桂东:《明代中朝边疆地带的人员流动及遣还》,《中国边疆民族研究》2018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