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记者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获悉,我省五大经济区“十四五”规划已于日前发布。这五大规划分别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川南经济区“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川东北经济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攀西经济区“十四五”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十四五”发展规划》。

成都平原经济区“十四五”规划公布

定位“一极一地两区”

记者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获悉,《成都平原经济区“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已于日前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总量力争突破4万亿元。“十三五” 时期,成都平原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二五”末的1.91万亿元增加至2.95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 四川日报新媒体签约摄影师 陈成

《规划》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为“一极一地两区”,具体来看,“一极”是高质量发展活跃增长极。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充分发挥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城镇体系支撑作用,加快建设高能级都市圈,培育高层次市场主体,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新型城镇化引领示范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和国际消费中心。

“一地”是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平台密集、创新人才集聚等优势,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全面增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能力,持续产出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复制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两区”分别是内陆改革开放示范区、大都市宜居生活典范区。围绕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市场化改革、创新型试验、系统式集成等方面率先突破,创造新时代内陆改革新经验;依托全方位开放通道和高能级开放平台,提升完善开放门户核心功能,培育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陆开放战略枢纽。同时,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充分发挥经济区自然禀赋优越、人文底蕴厚重、综合承载能力较强等优势,统筹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布局,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大幅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规划》还提出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经济区内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经济区要素集聚力、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显著增强,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川南经济区“十四五”规划公布,

迈上万亿台阶

记者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川南经济区“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近日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川南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将达到1.1万亿元,迈上万亿台阶。

川南城际铁路

“十三五” 时期,川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482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884亿元,占全省比重从15.9%提高到16.2%。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5%,增速居五大片区首位。“十四五”期间又该如何发力?

《规划》提出,到2025年,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区域综合实力、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打造成为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发展能级全面提升,经济和人口承载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展望2035年,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成为带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规划》对川南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为——

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强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作 用,扩大开放开发战略叠加效应,提升对区域资源要素的集聚集成和转化能力,打造产业和人口优势承载地,建设辐射带动和服务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发展重要的经济中心。

现代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坚持高端产业引领带动,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融合,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川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加快南向开放大通道建设,拓展对外开放渠道,提升开放平台能级,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南亚和东南亚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成为四川南向开放主战场和排头兵。

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产业,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变,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树立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川东北经济区“十四五”规划公布,

打造成渝发展新兴增长极

记者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川东北经济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已于日前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川东北经济区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发展新兴增长极——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全省,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巴南铁路仪陇站施工现场 马永红 摄

2020年,川东北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5.5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年均增长7.1%,总量位居五大经济区第3位。

《规划》对川东北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为——

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充分发挥经济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要素聚集和转化能力,构建现代产业集聚区,打造辐射带动川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消费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

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突出东向北向出川门户功能,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强化与国家运输大通道无缝衔接,优化铁公水联运港以及物流集散中心等布局,构建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围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健全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长效普惠性扶持机制和精准有效差别化支持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强化区域内有机、生态、富硒特色农产品优势,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依托区域内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深度挖掘蜀道文化、红色文化、巴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规划》还提出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经济区实现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基本建成,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攀西经济区“十四五”规划公布,

定位“一区三地”

记者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获悉,《攀西经济区“十四五”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已于日前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攀西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80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西昌现代花卉产业园区

“十三五” 时期,攀西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24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774亿元。

《规划》对攀西经济区提出“一区三地”的发展定位,其中,“一区”是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力量整合,重点突破钒钛、稀土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集群、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基地。

“三地”分别是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清洁能源方面,将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加快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推动风光水多能互补,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现代农业方面,将实施安宁河谷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做强以特色水果、错季蔬菜、优质蚕桑、多彩花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建设全国知名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和粮食增产战略后备区。

康养旅游方面,将发挥四季阳光明媚、气候温暖宜人、自然风光绚丽秀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的优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攀西文旅经济带和阳光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打造世界知名的阳光康养休闲度假胜地。

《规划》还提出2035年的远景目标:经济区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钒钛、稀土深加工及应用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普遍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十四五”规划公布,

建成全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范

记者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已于日前发布。在我省五大经济区中,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唯一没有提出经济总量目标,《规划》对其发展目标设定为: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达到更高水平,建成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若尔盖花湖风景区

“ 十三五”期间,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2020年达到822.4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6.6%。

《规划》对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为——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探索生态资源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路径和模式,建设全国生态文明高地。

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突出绿色生态、红色长征和特色民族三大主题,强化资源整合,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和品牌,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坚持绿色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导向,因地制宜成片成带成规模建设特色生态农牧业基地,促进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产品品牌和质量建设,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建设经济效益好、增收带动作用强的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

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 科学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加快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提升能源输送能力,推进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水风光多能互补的国家级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基地。

《规划》还提出2035年的远景目标: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不断增强,特色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成为全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来  源:四川日报

编  辑:董天元

校  对:郭姝艳

责  编:王兴元

审  核:王 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