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人们会有这样的感觉:猪肉的价格便宜了不少。今年以来,国内生猪产能恢复势头快,生猪市场出现“量足价跌”。央视财经报道,生猪生产大省四川,生猪价格已经跌破成本线,生猪养殖持续亏损,有农户告诉记者,十天前刚出栏了100头猪,生猪卖的价格是每斤7元,相比2月份下降了一半,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六成以上,卖一头猪亏了七八百元。

猪肉价格为什么连续下跌?

猪价持续深跌,可从供给和消费两方面看。供给增加、消费低迷,导致生猪和猪肉价格连续回落。

从国内供应看,生猪出栏量连续3个月同比激增,超过了今年春节消费高峰期。5月份至8月份,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均明显高于消费高峰期的1月份,且同比增幅持续增加。8月份,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同比仍大幅增长97.5%,成为自2020年以来屠宰量最高的月份。而通常情况下,这几个月都是生猪出栏量相对较低的月份。

从进口看,猪肉等肉类进口量大,价格保持低位。虽然自4月份起,我国猪肉进口环比开始下降,但月进口依然保持在30万吨以上。今年前7个月全国猪肉进口累计达266万吨,同比增长3.9%。鉴于8月份猪肉价格并未出现预期中的上涨,进口贸易商开始看跌后期市场,猪肉冻品价格下调到每吨10000元至15000元。

从消费看,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8月份猪肉消费需求提振有限,未能像往年一样出现猪肉消费的季节性有效增加。屠宰企业鲜肉销售率上年同期保持在90%以上,当前维持在70%至80%。

生猪产能供应上来了

全国生猪价格连续6周回落,猪肉价格连续8周回落。

价格降低的同时,养殖成本还在升高。9月10日-9月16日,国内一批饲料企业宣布饲料涨价,涨价范围包括猪料、禽料、水产料等多个品种。近期,丹棱正邦、大北农等多家企业宣布饲料涨价25-100元/吨。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在近几个月内已宣布过涨价。

“归根结底还是生猪产能供应上来了,导致价格走低。”专家表示。本轮猪周期的猪肉价格随着生猪价格同步上涨,2020年2月第3周攀升到每公斤59.64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涨幅达164.5%。同时,生猪生产从严重滑坡到基本恢复大约用了一年半多的时间,这也是从后备母猪补栏到生猪出栏上市的最短自然生产周期。猪肉价格从最高点回归正常用了16个月时间,比前几轮“猪周期”缩短了6个月。

价格出现适度波动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表现,像全球主要养猪国家也都有“猪周期”,但是一旦出现价格大起大落、大涨大跌,就会对养猪行业,甚至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所以要让猪肉价格尽量波动平缓一些。

这些措施,稳定猪肉价格

价格“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减小价格波动幅度,加强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才能实现稳定的产品生产供应。

针对近期生猪价格持续偏低的情况,9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挂牌收储5万吨猪肉储备,近日已启动年内第二轮收储工作,此轮收储持续时间会更长、规模会更大,第二轮第一批收储工作即将开始。据初步统计,17个省份已开展或启动收储工作,其他地方也将在四季度开展收储,各地收储总数量明显增加,力度明显加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几个月,随着收储“托市”效果逐步显现,叠加秋冬季和两节猪肉消费趋旺、需求增加,生猪价格可能会逐步有所回升。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密切跟踪监测能繁母猪补栏、生猪存栏出栏变化与猪肉价格走势,加强分析研判;并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采取进口调节等跨周期措施,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面对“猪周期”,养殖企业向哪走

进入下行通道的“猪周期”引发了是否会有行业洗牌的担忧。价格的持续下行,让养殖企业的扩张步伐慢了下来。而长期来看,生猪养殖企业面临的压力仍然不小,除了“卖不上价”的终端产品,饲料价格的上涨,也让成本压力的阈值提升。在解决之道上,有专家将方法指向了提升科技、降成本。

既防“肉贵伤民”,又防“肉贱伤农”,专家表示,每轮猪周期都会带动行业洗牌,过快扩张企业可能会面临资金流动压力,成本竞争力高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因此,养殖企业在调整生产节奏的同时,应加强产业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以保障未来可持续发展。

专家认为,成本偏高、扩张过快的企业可能会在猪价下行周期存在经营的稳定性问题,如果企业开拓下游屠宰深加工以及猪肉及制品营销网络,这种类型企业未来具有发展壮大的机会,单纯依赖养殖端的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综合来看,养殖企业还要通过提升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掌控能力,达到提升生产效率、平抑成本来对冲当前的风险。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新悦 整理报道 资料来源:央视财经频道 证券日报 中国网 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