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吉甫是湖州豪门娄中堂家的老仆人,奉命为娄家看守坟山。

这一年夏天,娄三公子和娄四公子离京回乡,他们乘船路过一个小镇时,只见两岸桑叶稠密,景色优美,便让船家泊船,二人联袂上岸闲步。走着走着,迎面来了一个年轻人纳头便拜,口称“少爷”。两位娄公子连忙扶起了年轻人,发现不认识,忙问对方是何人?

年轻人道,我是邹三啊,是为老太爷看坟的邹吉甫的三儿子。

邹三告诉两位娄公子,说自从父亲看坟以来,家中的日子过得十分兴旺红火。不仅又置下好几块田地,还在东村买了新房子。于是邹吉甫便将旧房子让给弟弟一家住,两个哥哥便东村先后娶亲,姐姐嫁到了新市镇——此地便是新市镇。姐夫去世后,便将父母和我接来住在一起。

邹三告诉娄家两公子,说父亲一直感念邹家的恩德,叹息没机会见面。

得知邹三姐姐家离此不远,两公子当即便请他带路,来见这位老家人。

邹吉甫拄着拐杖出迎,邹老太亦已是白发齐眉,他们看到两位少爷来到,十分惊喜。彼此寒暄见礼过后,捧出了齐齐整整的饭菜,鸡鸭鱼肉、蔬菜美酒,热情款待。

邹吉甫对主人无比敬重,他请两位公子坐下后,自觉身份卑微,还不敢相陪,被平和亲切的两公子再三相让拉扯,方才坐下。

他们喝酒聊天,聊起被拘押入狱的读书人杨执中,邹吉甫一再为之说好话,激起了两公子的爱才之心,随后他们想办法将杨执中救了出来。

两公子离开时,邹吉甫不仅拄着拐杖殷殷相送到船上,还让儿子邹三“捧着一瓶酒和些小菜”给他们带上宵夜。而自己,一直站在岸边,看着大船渐行渐远,才依依不舍地回了家。

《儒林外史》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亦有一些家庭群像:穷困生烦恼的范进一家,锱铢必较的匡超人一家,明争暗斗的严监生严贡生一家,恩怨纠缠的鲍文卿一家等等,都栩栩如生,让读者过目难忘。

相比之下,居住在湖州乡下的邹吉甫一家,作者不过闲闲几笔,却将这一底层人家的烟火岁月,描摹得无比温暖动人。

首先,邹家生活不错,小康估计还差点,但衣食不愁,但温饱无忧。

过年时,邹吉甫带着二儿子邹二来给娄家公子拜年,身上穿着是“头戴着新毡帽,身穿一件青布厚棉道袍,脚下踏着暖鞋”,这当然算不上多富贵有钱,但家境着实不错,比范进、周进等穷书生强多了。

在新市镇,邹家女儿住的是“七八间矮小房子,两扇篱笆门,半开半掩”,也就是寻常百姓家。但两位娄公子意外来访,邹家女儿也很快就能端上一桌“齐齐整整”的酒肉菜蔬,可见衣食不愁,温饱无忧。

其次,邹家人勤劳能干,善良重情。

邹吉甫本是奉命为娄家看坟的仆人。然而他并没有只看坟,而是一边看坟,一边在用心打理自己的家事。数年间,他买田地、盖新房、娶媳妇、嫁女儿,将自家的日子经营得无比兴旺。

他们一家人都懂得知恩感恩,对娄家的感念、对年轻公子的敬重发自肺腑。意外相见,三儿子邹三主动上前拜见;过年时,老人带着二儿子邹二专程上门来拜年,并带上“许多炒米,豆腐干”,聊表存心。

更难得的是,邹吉甫与穷书生杨执中不过是泛泛之交,却在娄三娄四公子面前竭力说好话,促成两公子仗义相助。后来两公子来拜访杨执中,深谙人情世故的邹吉甫知道杨执中穷困潦倒,没钱待客,便主动向女儿“要了一只鸡”,然后自己掏钱“去镇上打了三斤一方肉,又沽了一瓶酒和些菜蔬”,自掏腰包为杨执中做面子,也成全了两位娄公子一心追求的“礼贤下士”的佳话传奇 ……

最后,邹家人相亲相爱,温情和睦

邹吉甫一家人虽然身份卑微,身处底层,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却相亲相爱,和睦温暖。兄弟姐妹、父母儿女之间,都是各尽所能,并无丝毫嫌隙芥蒂。没有对家产的明争暗斗,没有因为抚养老人而算计计较——邹吉甫老夫妇在女儿和儿子家自由来往,想去谁家就去谁家,无拘无束。无论娶了媳妇的儿子,还是守寡的女儿,哪里都是家,都是其乐融融,都是温暖人间。

儒林的世界里固然充满无奈讽刺,让人辛酸感伤,但也还有厚道的邹吉甫一家,他们的一蔬一饭、一言一行虽然平凡朴素,却都有最亲切动人的味道 ……

岁月如梭,转眼又到了中秋月圆。我们需要节日,不仅为了抚慰身心,也是为了舒缓疲惫。愿岁月静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