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9月的一天,一位八旬老奶奶携同老伴走进武汉一家银行。

她要给一个黑龙江的账号转账300万。

银行的工作人员担心她被人骗了,立刻找来行长,还报了警。

警察对老奶奶仔细询问,才发现,这是一个暖心的误会。

原来,这位八旬老奶奶是要向木兰县捐款一千万,要分三次转出,这300万只是第一次。

这位老奶奶就是中国首位女空降兵——马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中木兰

在捐款之前,没多少人知道马旭。

1933年,马旭出生于黑龙江木兰县,父亲早年过世,只剩下妈妈和姐弟俩。

母亲靠说书讨生活,一家人食不果腹,经常得去捡别人收割后遗落的粮食颗粒或土豆。

12岁那年,抗日战争胜利了,马旭才第一次尝到吃饱的滋味。

1947年,14岁的马旭在乡亲的护送下参军。临行前,母亲将一枚铜板缝进她的衣袋。

那枚铜板,跟着她上过辽沈战役的前线,也跟着她上过抗美援朝的前线,但马旭一直没舍得花。

这枚承载着乡愁的铜板,让马旭走到哪里都记着家乡。

解放后,马旭进入军医大学学习。

1961年毕业分配时,她被分到武汉某部队当一名外科军医。

部队当时正组建空降兵部队。

她想:战士们去跳伞,军医若是没跟上,自己岂不是发挥不了作用吗?

于是,马旭申请参加跳伞训练。可那时候的马旭身材娇小,身高和体重都远远达不到空降兵的要求。

领导委婉地拒绝道:“小马,你回去多吃点饭,把身体养好了再说。跳伞可不像跳绳那么好玩!”

可马旭怎能就此放弃?她想:“他们会跳伞我也会跳伞,我才能跟着他们,给他们医疗的服务。”

她心里想做一件事,就会有办法。

马旭在自己的宿舍里挖个三尺多深的大坑,填上沙土,再用桌子椅子搭成跳伞练习台。

她悄悄练习跳伞的动作,每天要跳五六百次,就算白天忙了没得练习,夜里不睡觉也要补上,即使有伤痛,也要咬紧牙关坚持。

半年之后,到了空降兵考核的时候,马旭再次恳求参加测试。

经不起马旭的软磨硬泡,师长只好答应让她试一次。

她毫不犹豫地背上伞包,登上跳台,从500米高的热气球上一跃而下,落地时稳稳当当。

标准的动作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马旭终于获准加入空降兵部队,成了当时跳伞兵中唯一的“铿锵玫瑰”。

这一跳她就跳了20多年。

服役期间她创了三项中国之最,成了军中传奇:她是最早的女空降兵,是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还是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携手共进

在部队,马旭不仅找到了人生的奋斗方向,还遇上了同为军医的爱人颜学庸。

他们俩不仅是相濡以沫的伴侣,还是共同学习追求进步的伙伴。

结婚后,马旭却暗暗发了愁:要是怀了孩子,就至少要停止跳伞一年多,再回来就生疏了。

为了不影响跳伞,她不想生孩子。

这个想法也得到了颜学庸的支持,颜学庸还亲自给她做了节育手术。

解决了后顾之忧,马旭就一心扑在事业上,在为部队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潜心搞科研。

1995年,马旭发明的供氧背心,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的空白。

她和爱人合作发明的“充气护踝”是空降兵获得的第一项专利。

战士们戴上“充气护踝”,跳伞着陆时可以保护脚踝安全。

几十年来,马旭被誉为“科室一把刀”,还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被称为军中“居里夫人”。

为了搞科研,78岁高龄的马旭,还和老伴一起读研究生,活到老学到老。

勤俭节约

马旭和老伴离休时,军区给他们安排了电梯公寓楼,在安静的小区,房子宽敞明亮,墙壁粉刷一新。

马旭却拒绝了,并坚持住回原来郊区的平房,她说:“感谢组织上关心我,照顾我,让我搬到这里,但我还是想回去继续搞科研。”

其实,她要搬回平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怕以前找她看病的病友找不到他们了。

她卖掉了城里的房子,主动住回郊区的平房。

她住的平房仅仅30平米,墙壁已经多年没有粉刷,一些墙皮已经剥落。

室内的陈设非常简陋,家具用了数十年,沙发已经破得露出棉絮,家中最好的家具就是马旭搞科研用的摆满书的书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旭的生活极其简朴。

两人共用一部十多年的翻盖手机。外出,他们就推上一辆老式的28寸自行车。

他们自己种菜,对吃的都是能省则省。他们和寻常老人一样,买菜时会讨价还价。

马旭还节省到几十年都没有买过衣服。

她外出的穿着,都是军装。这身军装也早已洗得发白。

她的衣服穿破了,就缝缝补补,她总是说:“补补还能穿,扔了就可惜了,买多了也是浪费。”

马旭脚上穿的最贵的鞋子,还是一双几年前花15元买的雪地靴,脚底脱了胶。她还是不补再接着穿。

对于自己,马旭说得最多的就是“可以了”“够穿了”“买多了就浪费了”。

马旭的生活为何如此节俭?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能为家乡做点儿贡献。

她深知,自己的家乡木兰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家乡的人民还过着贫困的生活。

她心里想:如果没有家乡人当初送我去当兵,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于是她选择回报社会,回报家乡。

而马旭给予家乡的回报,就是她毕生的积蓄——辛辛苦苦攒下的一千万!

捐款千万

一心想为家乡出力的马旭,在参加部队活动时遇见了来自东北的小金。

马旭和这位年轻的战友成了忘年交,小金把马旭称为“老娘”,马旭把小金叫“儿子”。

马旭将想给家乡捐款的愿望,告诉了这位来自东北的战友,并委托他帮忙牵线。

马旭的心愿是为家乡办教育。她说:孩子是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改变命运。

在战友小金的帮助下,几经辗转,马旭的“家乡人”找到了。

来和马旭对接的是木兰县教育局的局长和工作人员。

他们耐心地和马旭交流,再三确认马旭的捐款意愿,确认这捐款一千万也得到马旭爱人颜学庸的支持。

等到明确木兰县对捐款用途的方案,马旭犹如吃了定心丸。

于是,马旭夫妇和两位“家乡人”走进了武汉的一家银行,才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2019年,马旭的一千万捐款全部到账。

她一生牵挂的家乡,收到了这位军中木兰最赤诚的爱。

马旭的故事传遍了中国,成为2019年感动中国的人物。她和爱人颜学庸一同登上了领奖台。

马旭说:“有人觉得我们日子过得很苦,有人觉得我们自己太抠门儿了,但我觉得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财富。”

“我把我毕业的积蓄,都回馈给当年送我参军的故乡,不为别的,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获得知识的力量。”

追梦不止

捐款一千万以后,前去拜访马旭的人络绎不绝,人们都想看看这位“千万富翁”的生活,但是大家都惊呆了。

捐款之后,已是88岁高龄的马旭仍然一身素简。

她对自己简朴的生活还很满足:“我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那些旧家具用起来挺好的,稀饭小菜吃起来也挺香。”

后来,马旭和老伴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正遇上军运会,她强烈要求加入志愿者行列。

考虑到马旭年事已高,大家都劝她三思。

马旭却说:“我觉得身体还好。要是有可能,我还想在军运会上跳伞。”

“我如果能够争取到军运会当志愿者,我将感到无比高兴,无比幸运,要全心全意为军运会服务。”

这就是马旭,在捐完毕生积蓄之后,她对自己的付出还不满足,她的付出仍未停止,她对自己的初心永远牢记。

马旭热爱蓝天。她在部队就想着做贡献。战友们到哪儿,她就保障到哪儿。

离休后,她甘住简陋平房,默守清贫,积攒千万财富,只为回馈感恩。

马旭一生无儿无女,她把所有都献给了祖国。

泰戈尔说: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正如马旭,哪怕离乡万里,也从没忘本。

她毫无保留地付出,并且,不认为自己有多伟大。

就像她为家乡捐款千万之举令人咋舌,可她却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

伟大很可贵。

但这种自觉平凡的伟大,更为可贵。

这也是我们今天谈论马旭的意义。

. END .

【文| 南小雨】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