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郑渝川

本号原创首发

所评图书:

书名:《1941:德国走向失败的那一年》

作者:(美)安德鲁·纳戈尔斯基

译者:袁鑫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二战转入1941年,战局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剧烈转折。

德国对苏联宣战,却挑在了夏季过半的6月下旬开战。不仅如此,德国并没有抓住苏联因加速工业化、集体农庄和政治清洗带来的政治虚弱,许多地区和民族陷入离心离德的机会,甚至连流于表面的拉拢都没有做,而是一味进行野蛮地镇压、屠戮。这使得本处于严重困境的苏联,各方被动地拧为一条绳,德国侵略军陷入与苏联全境军民全面战争的困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军装备优越,行动效率极高,开战初期迅速击溃苏联部署在两国边境上的防卫部队,长驱直入,几乎一个月内就能直捣苏联首都莫斯科。但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在这种情况下,却命令德军主力转而攻略乌克兰等苏联的矿产、粮食主产区。莫斯科、列宁格勒的防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重新予以实施的,并最终因德国在冬季展开攻击,而成功挫败了德军攻势。

可以说,苏德战争打响以后的前半年,希特勒就示范了中国人经常说的那句话,即如何将一副上好的牌打得稀烂。

但在战争打响以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扮演决策失误者角色的人,则换成了斯大林。美国历史作家安德鲁·纳戈尔斯基曾任《新闻周刊》驻香港、莫斯科、罗马、波恩、华沙和柏林等记者站站长,在其所著的《1941:德国走向失败的那一年》谈到了导致1941年二战战局出现戏剧性转折的两个领导者的误判。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无论是《我的奋斗》,还是公开场合的讲话,希特勒都不曾掩饰过对于苏联的敌意,并认为要巩固击败法国的霸权,必须致力于与英国结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希特勒的战略眼光已经很接近了一战战前的威廉二世,还距离俾斯麦还相去甚远——与威廉二世相似,希特勒懂得拉拢英国的重要性,却没有意识到英国的欧洲战略从来是避免一家独大,不可能容许德国完成大陆霸权。

德国军政两界的要员劝说希特勒放弃自己的疯狂计划(在没有击败英国之前,对苏联作战),并举出了德国战时资源不足,德国甚至在军事原料和粮食供给等方面严重依赖苏联的依据,但希特勒却得出了通过击败苏联,可以将苏联的资源据为己有,从而有利于威慑或打败美国的结论。同样,希特勒贬低美国的战争潜力,认为犹太人主导金融的后者根本不足以与拥有坚强战争意志的德国抗衡,手下人举出美国重工业和资源实力可观的实例,希特勒马上转变了思考方式,得出结论应当尽快击败英国和苏联,在美国没有完成充分武装之前完成(对美)作战的准备。

德国在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宣战的第17天,苏联也趁火打劫加入了作战行列。这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沙皇俄国与普鲁士瓜分波兰的丑恶历史,对于苏联在西方世界以及亚非拉国家中的声誉造成重创。而苏联发起的对芬兰的攻击,甚至败得灰头土脸。相比德国在西欧战场的摧枯拉朽,苏军陷入的困顿,让斯大林感到相当不安——所以,希特勒在击败波兰后,转而攻击西欧和北欧的对手,这让斯大林一方面松了口气,另一方面则千方百计避免尽早与德国开战。

这种避战心理使之不愿意正视各方面的情报信息,包括英美外交和情报部门、苏联驻其他国家外交使节、苏联的谍报人员,甚至开战前从德军脱逃赶来报信的德共士兵传递的德国对苏部队部署以及开战迫在眉睫的信息。甚至当苏联的军事情报机关不断传递德方的军事行动信息,斯大林还把该机关的长官进行了调整,继任者马上更换论调,迎合领导宣称德国对苏作战的消息纯属英国编造,目的是将苏联拖下水。斯大林的这种心理很显然已经被希特勒清晰地捕捉(希特勒本来就轻视苏联的军事能力),加快对苏进行作战部署。

关键时刻,还是墨索里尼“帮助”了斯大林(以及整个同盟国)阵营。因为艳羡德国战果,意大利法西斯的元首墨索里尼决定也掀起一股攻势,其对手是军备陈旧、军力疲惫的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事实证明,在当时那个时代,意大利除了男子足球运动发展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在军事领域与“德国战车”相去甚远,被打得丢盔弃甲——这导致德国不得不分心抽出精力来帮助盟友意大利完成作战目标。而这就导致了对苏作战拖到了当年的6月下旬。

德国占领波兰(大部分)以后对当地居民实施惨无人道的种族清除,并实施饥饿政策,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德国不仅不将多达接近50万的正规军部署在占领地才能控制局势。所以,德国军界人士希望希特勒在对苏作战后,能够摆出解放苏联其他民族和地区人民、解放苏联农民的姿态,瓦解苏联的抵抗意志。这一建议被希特勒拒绝。相反,他明白无误地签署了“政委令”,即俘获的苏联红军各层级的政委将一律被枪决;而德军在进入苏联所辖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区后,皆按要求拒绝接纳当地民族向德国靠拢,滥杀平民,无差别地屠戮对其进军造成阻碍的任何对象。

换言之,斯大林的错误部署曾严重削弱苏联的战争能力,尤其是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国家团结,而且一味纵容德国,希望逃避、大大延迟战事所采取的绥靖举动,还助长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只不过,斯大林造成的问题,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被希特勒外加墨索里尼给“修复”了。希特勒让最强大的德军伤害了苏联人民,人们不得不全身心团结在苏军周围,给予侵略者以毁灭打击。几年后,正因为德军入侵时造成的暴行给苏军将士带来了过于显著的情感伤害,所以攻克柏林以后,德国的苏占区也相当程度上再现了类似的暴行。

等到1941年9月,希特勒终于下令开始再三推迟的夺取莫斯科的军事行动——在之前的近3个月中,斯大林摒除了自己陷入与德国战争的惊恐情绪,苏联完成了部分战略设施向着西伯利亚地区的转移,重新完成了一轮军力部署。但希特勒仍相信自己的运气要比100多年前的拿破仑更好,可以轻松击溃苏军。此时,雨季来临,随即就是冬季,冬衣装备不足的德军陷入前所未有的被动局面。

1941年12月,尽管没能如期按目标攻克莫斯科,苏德战事陷入焦灼,希特勒仍然自信会从这场战争中获取最终的胜利。或许,这场战争的命运就像他给攻苏战事所起的名称(“巴巴罗萨”,即腓特烈一世,中世纪时期的德意志国王,远征中溺亡)那样,逃不过失败的结局。

而且,日本突袭美国,让德军将领最不希望面对的对手卷入了战事。《1941:德国走向失败的那一年》书中不无讽刺地描绘了希特勒在听闻珍珠港袭击的消息后,莫名的狂喜情绪。他很可能是认为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拖住美国。

因而,幸好,他错了,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法国,最终成为了二战战胜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战败。人类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