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法西斯的纳粹军在战争初期接连取胜,入侵了苏联大片腹地。

占领斯摩梭斯克城之后,德军最高统帅部却突然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放弃对莫斯科全力进攻,战略重心转向南部的基辅,这正是二战史上著名的基辅会战。这场被认为是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以德国的胜利,俘虏了六十多万苏军为结局。

为何苏德战争初期,德军会突然叫停继续进攻莫斯科,转而南下夺取基辅?这是希特勒的决定吗?

现在再看基辅战役,它得到的评价却是与胜利恰好相反:尽管德国赢下了基辅战役,但这场会战却是巨大的战略错误!它间接导致了苏德战争里德国的最终失败。这场战役为何得到了这样特殊的评价?德军究竟犯了什么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德军的分歧:莫斯科与基辅

1941年6月,全世界都在关注德国与英国的激战。此时在希特勒眼中,整个欧洲大陆上,未被纳粹正式入侵的苏联如此刺眼,连斯大林也没料到他的想法,就在6月22日,英德战争还未结束时,德国突然对苏联发动了闪电式袭击,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

苏联仓促应战,由于军事准备不足等种种缘故,在11月底之前,德军在苏联的土地上连连取胜,深入腹地1000公里,占领了150万的苏联领土

这让苏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斯摩棱斯克战役爆发之前,苏军已经损失了将近30个师,有70个师折损过半,西部边境线在三个方向倒退四百公里,德军已经逼近列宁格勒。战争前期,德军一直保持着明显优势,试图在初期一举消灭苏军主力。

德军的闪击式突袭兵分三路三线作战,北、中、南各有目标。北方以元帅勒布指挥北方集团军29个师为主力,战略目标是列宁格勒。元帅冯·博克的中央集团军共50个师指挥,最终目标是苏联首都莫斯科城;南方集团军群辖57个师,以元帅伦德施泰特为指挥,目标是乌克兰的基辅地区。

“巴巴罗萨”计划的第一阶段目标定在第聂伯河一线1941年7月10日,斯摩棱斯克迎来了德军的突袭。强渡第聂伯河的德军中央集团军试图拿下这个苏联西部重镇。

双方激战到16日之后,德军中央集团军攻占斯摩棱斯克、奥尔沙与叶利尼亚,19日,德军兵分南北,第2装甲兵团向南,与南方集团军配合,在基辅地区做包围战役,与此同时德军第3装甲兵团北上,目标是进攻列宁格勒,并与北方集团军群进行相应配合。

与此同时,德军陆军总司令部的争论还在继续,接下来究竟是进攻莫斯科,还是南下进军基辅?

实际上从1941年7月初到8月,关于中央集团军战略方向的争论在德军内部从未休止。

在6月份入侵苏联之前,德军就没有明确这一问题,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军事指挥无法在这一问题达成一致。

“巴巴罗萨”计划并没有确认一个重要问题:第一阶段攻占斯摩棱斯克之后,德国军队的战略重心究竟放在哪里?仅仅只是规定了在第聂伯河、斯摩梭斯克作战的任务。

本质上反映了德军内部对战略方向的巨大分歧,希特勒为首的将领更倾向于进攻南部基辅,而哈尔德参谋长等则坚持德军应该东进莫斯科,一举拿下苏联首都,这个争论一直没有结果,双方各执一词。

在1940年下旬,德军马尔克斯、洛斯贝格等人拟定的对苏作战计划草案中,德军兵分两路分别进攻莫斯科和基辅,但以莫斯科作为主攻方向,强调莫斯科是灭亡苏联的关键,而南方的基辅地区的战略地位是次要的。

国防处处长洛斯贝格也提出了类似的方案。马尔克斯、洛斯贝格的方案被拟定为“奥托”作战计划,德军将分为南、中、北三个集团军,向乌克兰、莫斯科、彼得格勒三个方向同时进攻,其中以莫斯科为主攻,另外两个地区为次要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托”计划起初得到了希特勒的同意。在“巴巴罗萨”计划的第一份训令里,希特勒也表示同意将莫斯科作为德军的主攻方向,但他一再强调自己之前的想法:必须首先摧毁苏联军队的武装力量,并提出“只有占领了列宁格勒地域后才能向莫斯科发动进攻。”

德军最高统帅们为此爆发了巨大的分歧。希特勒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向基辅倾斜,他认为“占领乌克兰是关键,而控制列宁格勒和波罗的海地区也同等重要,相比之下,莫斯科无足轻重。”

希特勒的想法并不是没有道理,乌克兰、列宁格勒等地都是苏联的工业区,不论对苏联还是德国而言,这些南北城市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和资源价值,他认为苏联一定会死守这些城市,在此基础上,德军将灭亡苏联军队的有生力量。

另一个考虑是因为德军的作战方式缺陷。德军在二战以“闪击战—围歼战”而闻名,但这种作战方式的缺陷也同样明显,德军的侧翼在闪击战中将暴露并且遭到威胁,装甲师和步兵师之间运动速度的空隙是苏军突围攻击的目标。

在希特勒等人的考虑中,如果此时德军选择东进莫斯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将暴露在基辅地区苏军西南方面军面前,这将给德军造成较大威胁。

德军内部存在第二种战略方向,即主张进攻首都莫斯科,以陆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哈尔德为首的将领为代表。在哈尔德等人看来,莫斯科的地位超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对苏联有巨大意义,占领莫斯科是击溃苏联政治的重大措施,何况它还是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哈尔德一方计划在进攻莫斯科方向时将苏军的主力消灭。

从战略意义上看,不论是希特勒还是哈尔德等人,最终目标都是摧毁苏联红军的武装力量,但他们在进攻方向上意见无法统一,在开战时期仍摇摆不定。

尽管德军以损失15万军队的代价拿下了斯摩棱斯克地域,使得德军为抢占第聂伯河渡口,以及向北方和莫斯科方向的进攻做足了预备,然而德军此时也意识到了隐患——聂伯河至德维纳河附近的苏军有生力量并没有被摧毁

二、最激烈的围歼战:基辅战役

这场关于东进莫斯科,还是南下基辅的争论继续了将近一个月,这在苏德战争里是不妥当的。支持希特勒南下围歼基辅计划的,还有凯特尔、约德尔等军事指挥,最终决策天平仍向希特勒一方倾斜了:德军第二阶段目标为南北两翼的基辅和列宁格勒

8月21日,第34号训令发布了,确定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包括克里米亚、顿聂兹的工业地区,直指南方,并切断苏联与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供给联系。在北面的德军则包围列宁格勒。

8月,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对基辅进行了激烈的围歼战。德军共约50万军队,其中第1装甲集群强渡第聂伯河,2个集团军,1个装甲兵团,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兵团和2个集团军等部队发起进攻。9月初,苏军增援基辅地区7个集团军60万部队,决意死守第聂伯河与基辅,苏联在此时犯了错误,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死守基辅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于9月3日南进,第2集团军、第17集团军掩护两支装甲集群,9月10日攻占罗姆尼。此后16集团军、17集团军向卢布尼、波尔塔瓦等地挺进,苏军西方面军遭到重创,情况危急,但斯大林下令必须坚守基辅。

16日,德军合围了苏军的5个集团军,当天莫斯科下达撤退指令,但苏军多次突围失败,19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攻下了基辅,博里斯波尔等地的苏军绝望向东突围,9月24日被歼灭,此次被俘苏军共66.5万人。

两天后,基辅会战结束了。苏军损失惨重,4个集团军共43个师被歼灭,西南方面军几乎被摧毁,苏军伤亡19.32万人,共损失超过70万军队,被击毁超过800辆坦克、3000门火炮,阵亡、被俘数名高级将领。德军损失13万余人。这是二战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围歼战,史无前例。

三、兵败莫斯科

基辅会战的失败导致苏联遭受重创,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又失去了西南战线。然而对于德军而言,这一次基辅会战的胜利反而带来隐患,由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部分军力都用于对付苏联西南方面军,导致战机贻误,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拖延了4个星期

这种拖延引起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参谋长哈尔德、元帅凯特尔、冯·博克在内的德军将领,都认为希特勒的基辅决策是一次巨大失误。他们认为德军在攻占斯摩梭斯克城之后,应当迅速进军莫斯科方向,摧毁苏联中枢,再对基辅进行军事行动,但希特勒一意孤行,酿成悲剧性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底,当德军终于重新投入到莫斯科战线,令人不安的苏联的恐怖冬季却要来了,德军对冬季作战缺乏信心和准备,在此之后,德军被迫在苏联的寒冬中打消耗战,被苏军反击撤退,失去了夺取莫斯科的机会,逐渐在东方战争中深陷泥潭,苏联人强烈的反抗更令冰天雪地里的法西斯军队无从招架。

文/斜杠青年
参考资料:
1、《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威廉·夏伊勒
2、《基辅会战再评价》,王泽方
3、《苏德战争初期的转折点——1941年苏德斯摩凌斯克会战及其战后苏德态势评析》,唐文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