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我国历史的一个节点,虽然最终落寞,但也曾有辉煌,清朝初期,国内风调雨顺,对外十分强势,能够获得如此成就,与那些机关大臣密不可分。

清朝时期,名气最大的大臣无疑是和珅,和珅的经历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翻拍成多部电视剧,不过若说地位最高的大臣无疑是张廷玉,这位历经三朝的大臣,被授予了至高无上的荣誉:配享太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为太庙

太庙始建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代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供奉着历朝皇帝以及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王公大臣,在那个封建年代,能够享受这份荣誉的汉族大臣,也就只有这一个人。

明朝能够配享太庙的都是常遇春、徐达这些帮助朱元璋建国的大功臣,而整个清朝历史当中,能够配享太庙的大臣一共只有13个人,那么张廷玉能够跻身这13个人当中,究竟代表了什么含义?

在这13个人当中,有接近一半的数量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例如努尔哈赤的长辈、努尔哈赤的弟弟等,他们也许并无太多的功绩,但对努尔哈赤的帮助至关重要,故而进入太庙当中。

剩下的几位皆是身经百战的勇猛战士,例如多尔衮、豪格等人,在整个太庙中,文臣只有两位,那就是鄂尔泰和张廷玉,张廷玉也是唯一的一位汉臣,由此可见他获得了怎样的荣誉。

最为关键的一点,太庙中的很多位置都属于“追封”,意味死后的封赏,唯独张廷玉不同,他在世期间,便由雍正皇帝亲口承诺配享太庙,在整个清朝历史中独此一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廷玉是否够格

但对于张廷玉配享太庙一事,很多人都保持质疑态度,其中就包括了乾隆皇帝,雍正弥留之际,曾亲口嘱咐乾隆,张廷玉配享太庙之事,可乾隆继位后,却对此时绝口不提,摆明了是一种质疑的态度。

以至于一向做事谨慎的张廷玉,不得不亲口询问配享太庙一事,让乾隆大动肝火,直言张廷玉何德何能,于祖宗配享香火,并一度下旨取消配享太庙一事。

乾隆下旨后,张廷玉抑郁成疾,没多久便病逝,乾隆深感愧疚,便借口要遵循父亲的遗愿,重新恢复了对他原本的安排。

从臣子方面来说,张廷玉无愧为一代名臣,在雍正的手下,一步步提升着国力,将一个强大的清朝交给了乾隆。可从整体来看,张廷玉最多算作雍正手下的秘书长,他的执行力很强,也获得了军机大臣的身份,但张廷玉自己所主导的事情却少之又少。

在太庙的13人大名单中,鄂尔泰与张廷玉的身份最为接近,相对比之下,张廷玉好像确实没有配享太庙的资格。

鄂尔泰在康熙时期入朝,但他得到重用已然是雍正时期,鄂尔泰本人经历脾为丰富,从地方官,一路经历了布政、巡抚、总督,是雍正时期的四大总督之一,民间威望颇高。

而在功绩方面,鄂尔泰主导了当时的土改归流,为清朝整体的国力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鄂尔泰的行为影响了后世数年,这点乾隆也深刻认同。

在军功方面,虽然鄂尔泰的军功比不上开国时期的多尔衮等人,但也凭借自己的力量镇压了四川地区的土司叛乱,最终获封伯爵,达到了大臣封赏的顶峰,这样的功绩,配享太庙众望所归。

张廷玉的重要性

从功绩上来说,张廷玉并不够格,可为何张廷玉能够让雍正临终前下旨,安排太庙之事,皆因张廷玉的真实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个国家之中,很多人能够加官进爵,其本身的实力固然重要,可朝廷给予的机会同样重要,鄂尔泰平定土司叛乱,立下大功,但这件事放在别的人身上同样能够成功,鄂尔泰的胜利,并不在于他用兵如神,而在于清兵强大的战斗力。

换句话说,在清兵战斗力的基础上,指挥者作用并不大,即使张廷玉本人去指挥作战,依旧可以获胜,从这个角度来看,鄂尔泰的功绩,其实是朝廷赏赐给他的。

同理,从功绩上来说,张廷玉虽然看起来功绩不多,就像是雍正身边的一个小秘书,但对于国家的整体运作,张廷玉功不可没。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早在康熙时期就开始崭露头角,康熙征战一生,眼光极其毒辣,张廷玉是康熙专程留给雍正的治国人才。从这点可以看出,康熙起码是十分认可张廷玉的,只不过那时的张廷玉还很年轻,需要一些政绩加身,也需要更多的历练。

雍正上位后,张廷玉立刻成为了朝廷重臣,为雍正做了很多事,这些事看似轻松,但其中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并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再加上雍正本身是一个工作狂,能够跟上雍正工作节奏的,也不是一般人。

在雍正去世前,他向父皇康熙一样,试图将这样一个好用的大臣留给乾隆,让他继续治理国家,为了让乾隆更加的信任张廷玉,雍正才特意赐予配享太庙的荣誉,从表面来看,这是针对张廷玉的,但其实也是针对乾隆的。

可乾隆却有另外一个不同的想法,在雍正去世之前,乾隆早已开始参与政务,再加上爷爷康熙的喜爱,让乾隆有点目中无人,他对于父亲留给他的政治班底并不喜欢,一直试图寻找自己的大臣。

对于张廷玉配享太庙一事,乾隆反对的真实原因并不是觉得他不够资格,而是不满父皇临死前的安排,所以乾隆才会故意刁难张廷玉,甚至在张廷玉的晚年,还查抄了他在北京的府邸。

不过在张廷玉去世后,乾隆认可了他的能力,作为清初的名臣,张廷玉的所作所为有目共睹,他成为太庙中唯一的汉人,虽有争议,但鲜有人直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