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甘涩,回味清甜,近年来茶饮市场的油柑茶被不少人青睐,油柑作为原料水果,销量和价格跟着“水涨船高”,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42岁的油柑农民朱日耀乘着市场的“东风”,油柑越种越有劲儿。

在这阵油柑热潮来临之前,朱日耀沉寂了15年。他告诉南都记者,2006年,他返乡承包果园,当时油柑的市场价是八毛一斤。他将当地的油柑果从“小又甘涩”改良至“大而清甜”,如今优质油柑的市场价最高可达每斤五十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河县河口镇田墩村成片的油柑果树。

“就爱闻家门口油柑树的味道”

油柑,又称“余甘子”,淡绿色的果实成熟时便有一股甘香味,入口有些苦涩,可当再咬第二口时,喉头会感受到一股清甜的回甘味。

一走进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的田墩村,便能闻到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这里有着数百年的油柑种植历史。朱日耀今年42岁,在他关于童年的记忆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摘油柑”,村里绝大多数村民都以卖油柑为生,村里孩童的学费都是父母靠卖油柑得来的。

朱日耀向南都记者回忆,幼时,这个靠种油柑为生的家庭没能帮助他完成“上大学、读英语”的梦想。1997年,年仅18岁的朱日耀就和亲戚朋友一同前往东莞,加入九十年代兴起的“打工浪潮”,在东莞靠制鞋为生。

采摘油柑。

直至2006年,朱日耀在与朋友小张的一次聊天中,偶然聊到离开多年的田墩村,便萌生返乡务农的想法。“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家乡的油柑。”

作为田墩村人,朱日耀对油柑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与亲切感,“靠近我的油柑树闻到那个甘香的味道,心情会变好。”他说。

可是,当年的油柑不同于今日,那是一种土生土长、未经改良的野油柑,其大多用于蜜饯制作,生吃时的口感苦涩,市场价每斤八毛钱,种植成本和经济效益非常失衡。于是,朱日耀决定,学习嫁接的方式改良油柑品种,种植出品质更好的油柑果树。

“苦涩”:花费15年时间改良油柑

2006年,外出务工九年的朱日耀辞去东莞的工作回到了家乡田墩村。由于经济上的困难,朱日耀称刚开始时承包的土地和果树数量并不多,农户们商定租赁期最低年限为十五年,租赁金额十分庞大,朱日耀不得不将在东莞制鞋时的“全副身家”投入其中。在资金所剩无几、经济周转困难的情况下,朱日耀不得不拉下脸四处向亲朋好友借款。

“改良的方法就是嫁接,把原来的树枝锯掉再重新嫁接。”经历了漫长的嫁接、育苗、拔草、采摘、修枝的时光,截至今年,两个油柑品种才全面成功改良,这耗费了朱日耀十五年的光阴。“2006年到现在,孩子慢慢长大了,我也慢慢变老了”朱日耀感慨道。

“我对油柑改良种植很感兴趣,相关方面的书籍叠起来有七八十厘米高!”十五年间,只有初中学历的他阅读了大量专业书籍,不断进行改良实践,希望探索出正确的改良思路和嫁接技术。

不过,事与愿违,十年如一日的勤恳摸索未能让朱日耀避免失败——花费五年时间改良而成的红油柑仍旧颗粒小而味道苦涩,五年心血付之东流。朱日耀不得不将大片的红油柑果树砍伐掉以重新种植,再次探索红油柑的改良之路。“改良那么长的实践却没能成功,很心痛”朱日耀如是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日耀手持嫁接果树。

“苦尽甘来”:口感甜、产量高,供应茶饮品牌做油柑茶

返乡创业、种植油柑之路在时间的“浸润”下,“苦涩”逐渐溢出“甘甜”,正如同“三秒微涩,五秒回甘”的油柑一般。

朱日耀带领当地农民相继改良种植出两个品种的油柑果,凭借“口感甜、颗粒大、产量高”的优势成功进入市场,受到商家们的广泛欢迎。改良后的优质油柑清甜,回甘感足,售往粤东乃至广东多地,市场价格最高达每斤五十元。

油柑销量得到大大提升,在销售旺季时,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市场上热门的茶饮品牌相继推出的油柑系列饮料,掀起了油柑茶的“爆火潮”。“今年,其中一个品种的油柑茶预计产量可达278万,产值可达4460多万元。”朱日耀告诉记者。

油柑果。

从一开始带着家人进行油柑改良种植,到如今拥有由一百多户农民共同管理的合作社,朱日耀的油柑种植规模越做越大,“15年前哪能想到今天?不过生活还是得有所向往。”他向南都记者谈到,未来,他们或将通过完善的油柑加工厂,制作油柑蜜饯、油柑茶果干,让品质优良的油柑产品迈向全国。

采写:南都记者 黄小殷 通讯员 曹咏仪 李雨桐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