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拍详表,见文末)

热闹了3天的成都二批次集中土拍,

终于在今天下午落下帷幕。

在这不同于往常的9月,相信大家都看足了精彩好戏。

盛事结束,李信今天来打个小总结,跟大家聊一聊:

结论放前面,

成都一二批次集中土拍最大的变化:

1、规则在优化(从中央到成都的政策背景)

2、热度在分化(从区域到开发商的战略选择)

首先看,为什么会有规则的优化?

因为一批次的时候,各地都是小规模尝试,

规则不一,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冷热不均。

一批次22个重点城市里,只有12个城市有双限(既限地价、又限房价),很多城市的土拍都是“放飞状态“,所以出现了深圳、北京、南京、重庆等地的土拍火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中央再度发声,二批次的规则有了调整:“限房企、控溢价”

限房企

一批次,某些城市热门地块多马甲,再加上三道红线,所以二批次加强了房企资质审查、资金来源等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控溢价

据传在自然资源部闭门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要调整土拍规则及溢价上限。

所以,成都二批次的土拍规则,

就是“1个保持,1个加强,1个优化”:

  • 保持了对土地溢价率的控制(基本在10%以内)
  • 加强了对参拍企业的资格和资金审查(有负债危机的拍不了)
  • 优化了“地价熔断后的竞拍规则”,那就是:从自持租赁住房,调整为可销售的人才公寓。

尤其这“1个优化”的规则调整最重要,它有两重意义:

一方面是算账角度,可销售的人才公寓比自持租赁更适合主流开发模式。

自持长达30年的租赁住房,对于绝大多数跑现金流、预期2-3年回款的开发商,都是一本难算的账,所以这次合理调整自持租赁的占比,有利于推动开发商的拿地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保障供应的角度,在住宅用地就这么些的固定供应下,商品房的正常供应量应该优先被保障。

租赁住房的供应,市场上可以有多种主体存在(比如政府的公租房、小业主的出租房等),但作为年均成交量稳定在2300万方的城市,成都的住宅土地供应和建设,应当重点满足商品房,毕竟这才是20万个家庭的主流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完规则优化的背景后,再来看属于成都的“感叹瞬间”:

比如,土拍第一天上午,主城区9宗地,全部底价成交;

比如,高新区新川88亩,历经72次举牌,最终由北京天恒以100%人才公寓成功拿下。

从“热度分化”的种种迹象,我们都容易有两个直观感受:

1、区域在分化:城南(高新、天新)继续火热,主城理性,而近郊更是冷静。

2、房企在分化:国企、央企、平台企业大拓疆土,而民企普遍选择“躺平”。

其实区域的分化,并不意味着主城或者近郊就没有了增长价值,只是在这样的市场行情下,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讲,更倾向于选择“客容量多”的区域。

像高新区、天府新区,近3年的人才落户数量,几乎占到了全成都的60%以上,也就意味着源源不断进入的高素质人才,以及持续增长的潜在购房客户群。

单凭这一点,高新天新的土地被“众星捧月”,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看房企的分化,则是明显的

“国企反超”和“有恒产者有恒心”

所谓“国企反超”,是说:

相比于一批次的“民企激进、国企蛰伏”,

二批次风向变化为“国企积极、民企躺平”。

在成都6月份的一批次集中供地里,40宗地里面有60%以上都是民企拿的,很多我们在成都熟悉的国企面孔都选择了沉默。

但在二批次里,国企全方位地“激情爆发”了:

前期报名中,国企30家、民企15家;

缴纳的保证金总额TOP15中,国企占12席、民企3席;

总共成交的52宗土地中,国企42宗、民企10宗。

(注:此处国企泛指国企、央企、平台企业等)

深究背后的原因,最大的影响来源就是:

今年的房地产信贷紧张。

很多民企的资金压力非常明显,要保障施工正常、交楼顺利都有困难,更别提专门安排资金去拍地了。

相比之下,资金成本优势明显的国企们,就抓住时机、趁势而上了。

而在成都这样高要求的土拍环境下,

除了主动肩负起区域建设使命的平台公司们,

李信还看到“有恒产者有恒心”的领袖级房企。

越是在成都深耕的房企,越是敢有魄力地加码成都。

比如中铁建,比如龙湖,比如首开。

他们给秋意渐浓的成都楼市,增添了几分坚毅果敢的定力和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场周期轮回,潮起潮落,但核心城市的价值和信心永恒。

成都是个好地方,值得托付未来和希望。

本次土拍的详细列表,

数据来源:四川中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