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经历过今年ED轮的同学,都能感受到今年申请季有多卷吧…这让主页君不禁好奇:十年前的申请季是什么样的?我抓了身边朋友问了一圈,发现大家当年的申请经历跟现在一对比,简直都在Freestyle…十年前,出国党都是怎么搞申请的?当时大家对留学什么看法?你看下去就知道了…

From Stoooges三士渡

微信号:StooogesEducation

高中老师听到我要出国,都以为我要自我放弃了

本人上海普高党,临时决定要出国。高中老师听到我要出国,都以为我要自我放弃了,于是让我坐在最后一排,跟我说:“你不要影响其他同学。”我就跟学校签了脱产保证书,坐我旁边的是一个顽皮捣蛋但已保送同济的学霸,老师跟他说的话和跟我说的一样。

我的申请方式土得很,想着男生就该肝工科,直接拉开工院前10的排名,一路往下申,前面的全拒,最后去了UIUC

我梦校一共两所:康奈尔和布朗。原因也很简单,ED康奈尔是因为有亲戚在那读书,选布朗是因为Emma Waston。十二月份打开UC申请系统发现怎么也申请不了...

ED康奈尔后,我拿到了校友面试的通知。当天一去,看到有8个人在排队,面试现场还架个录像机,场面整挺正式的。我准备了面试,谈笑风生并且自我感觉良好,没想到过几天就给我拒了。

后来去美国上了一年学,我那亲戚也成了校友面试官。一问才知道,去年康奈尔上海面试那场,一个人也没录,校友面试只是走个过场。

直到我帮别人改文书,才知道UC系统原来是八选四

那年,我没考上青岛最好的高中,考到了第二好的高中。自那天起,我每天不好好学习,只对英语感兴趣。父母实在看不下去了,说:“你给我出国吧。”

他们帮我找了一家提供GAC课程的国际部。它自带ACT考试和升学辅导服务,也会提供一些大学预科课程。

我对做活动没啥概念,上夏校对我来说简直像天方夜谭,连文书都不是自己写的。我只知道提交申请材料,机构帮我翻译文书,坐等录取通知书就行了。后来UCLA毕业,辅导亲戚家孩子写文书,我才知道UC文书原来是八选四。

社区大学转大U,在当时是一个不太能被接受的操作

我在普高,班里有6-7个同学是出国党。当时学校要求我们就算是出国也要两头兼顾的,不能放松学业。

那时,班级里出国的人有一股无形的压力。班上其他同学都在准备高考,下了课大家都在静悄悄地写作业。没有人说话,气氛有点压抑。

直到高三下半学期,学校才允许我们脱产。我没有很多时间准备标化活动,只考了个托福。我妈有个朋友在加州,她建议我先去社区大学读两年,再转学到一个排名高的综合型大学。

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太被接受的操作,身边人会觉得:“你干嘛出国去读个大专?”我妈认为能省一点学费蛮好的,便听取了她的建议。

上大学后,身边多数人转学去了加州系的学校,我妈也希望我转去UCB。但我不想四年都窝在同一个地方,美国这么大我也想去看看,最后转到了中西部的一所公立大学。

中介告诉我:你这个SAT,最想去的梦校没法去

我原本打算在上海某市重点直升高中的,想着出国就转进了一所学校新建的国际部学AP。学校允许学生不选理科,我就一门理科没上。我SAT考了两次不想考了,中介很直白地告诉我:“以你这个SAT成绩,最想去的梦校是去不了的。”

后来,十几个文理学院招生官飞来我们学校演讲一天。我之前都没想过申请文理学院,但在那场宣讲会上,美中地区招生官的态度明显好很多,我就在选校列表上加了几所文理学院。

我的梦校是布朗,中介说没戏。我比较懒,就ED了个基本能进的学校。出申请结果的时候,我身边几个ED梦校的都被拒了。

申请季一切都是跟着学校的IB系统走的

我是UWCer,申请季的一切都是跟着学校的IB系统走的。

IB有那个CAS系统,学校会提供2-3个活动,再加上我们夏天有8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要求,和高中没出国前做的一些社团活动,拼拼凑凑也能填个8-9个活动。

UWC有很多人去文理学院的,经常能听到大家在那里的生活。我感觉大家去了文理学院后特别开心,那个氛围感染了我,最后我只申请了5所文理学院,没申请UC系统。

选专业有几所是Undecided,另几所选的是经济,选它是因为IB学了经济。我在文理学院上了几门不同学科的课,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决定转专业去读教育学。

现在新一代的出国党拥有很多资源,在高中就有机会探索自己的专业方向,等于把我们当年做的规划都提前了,我挺羡慕他们的。

美高党申请资源少,除了自己刷题,基本没什么办法

我在美国读过三个美高,两个公立一个私立。

美高不论是私立还是公立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好的私立高中同校竞争太激烈了,有学术和活动上的压力。公立高中学术压力可能没那么大,但也有自己的社交压力,像电影里拍的那样很人类学,相似的群体会抱团在一起。

美高党大多都是DIYer,申请资源也少,除了自己刷题,基本没什么办法。那年还是老SAT的时代,只要你上了2200,什么学校随便申。我SAT考了三次,第一次1740(换算成新SAT大概在1300分左右),第三次正好考上了。所以你第一次分数考的低也没关系的,多刷几遍题总有提升空间的。

我申大学没什么梦校,就知道自己想念Classics。不为什么,就为了装逼。当时申请季正好出了EA、ED这个选项,EA进了圣母就放飞自我了。

申请没有主线,看高中选课决定自己擅长文科还是理科

我接连去过两所野鸡美高。第一所美高念的是宗教类型的寄宿制女校,学校的ESL语言课程太限制我选课了,老师管得也非常严。我意识到白富美氛围不太适合我,便转去了一所选课更宽松的走读制学校。

学校里基本没什么人念书的,开的AP课也很少,我想考AP Government就只能一个人在校长办公室里考。我想搞竞赛,周围同学太佛了,没人跟我组队。活动做的也很散,学校的科学展、艺术展,排球队…只要是感兴趣的,我都试了一下。

申请也没什么主线,看高中选课决定自己擅长文科还是理科,打开US.News前50名的学校,看自己能够到哪里。

快到申请截止日,大家都飞回国过年了。同学拜托我提交申请,把卡号告诉我,让我帮着递交材料。于是一月一号那天,我熬到了下午。大家都去庆祝新年了,我一个人在昏暗的卧室里倒头就睡。

十年前的留学不存在「前期规划」这个概念,大部分人在申请上都是摸索居多

十年前,你上个夏校就算非常罕见的活动了,而现在夏校几乎是所有申请者的标配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AMC培训、科研竞赛培训、科研机会…这些资源在当时都还没开启过。

那时新东方还是考培届机构的一把手,大家考托福、考SAT都跑去北京上海上大班课。现在呢,市面上涌现的各种私塾为新一代的出国党提供了小班学习的机会。

当年也没什么国际学校,国内高中不让学生脱产搞申请。于是一大批普高党既要跟着学校上课,跟着高考党一起参加会考,又要准备出国留学的各种事情,不断向老师请假,在有限的资源里面尽力在学校里搞活动。

如今时代变了,留学行业变得更加产业化标准化,10年前申请者的群体记忆在现在看来显得单纯许多。你当年的申请季有什么申请故事,不妨在留言区跟我们一同分享吧?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Stoooges三士渡,微信号:StooogesEducation,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