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许多工程设计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堪称“世界第一坝”。它蓄水量极大,若稍有闪失就会给下游的民众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3年,武警湖北宜昌支队成立三峡船艇大队,这支被荣称为“长江前哨”的队伍,已经先后六次被评为年度“基层建设先进大队”。他们兢兢业业地坚守这自己的岗位,肩负起三峡大坝上下游警戒区域的安全保卫工作,极大地提升了三峡大坝的安全系数。

除此之外,在三峡大坝进行的抗洪抢险、水上作战,甚至发生恐怖袭击需要维稳时,都能看到武警船艇大队骁勇善战的身影。他们的存在,就是居住在三峡大坝及三峡水域附近的人民最大的安全感来源。

“刚建好时的三峡,由于其地位和影响太过重要,对普通人来讲显得非常神秘,除里面工作人员外,鲜有外人能够进入”支队长赵钢介绍。

随着后来三峡旅游区建成,中外游客纷纷慕名前来参观。逐渐增多的游客给三峡的安全防卫造成了非常大压力。

尽管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巨大压力,船艇大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忧患意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三峡大坝上游3.5公里处,有两个突出部位:五厢庙和叫凤凰岛。船艇大队在这里设置了两个执勤点,如长江上的两只眼睛,一刻不停地监察着江面任何的动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任何风吹草动,大队就能以最快速度执行任务。

建队以来,船艇大队东及沪杭,西达巴蜀,共计航程30余万公里,执行临时出航勤务超万(艇)次,排除威胁大坝安全及人身安全事故近40次,是当之无愧的“三峡卫士”“长江前哨”。

克服艰苦,坚守岗位

据三峡船艇大队长黄杰介绍,船艇上基本是三个月轮换一次,在执勤点之间论调。

尽管每三个月会换一个环境,但执勤点都还是要在水面上。新兵总是要克服反复晕船和呕吐的“洗礼”之后才能适应。

今年43岁的杨胜奎是三峡船艇大队的一名战士。从2003年建队以来,他已经在船上度过了18个春节。

这18年,他一直随队驻守在三峡库区,很少回家。

由于三峡水域安全是重中之重,要害多、拦截难度大,三峡船艇大队的任务很重,就连春节期间也不能放松,无时无刻都要肩负起值班任务,时刻监察着江面的动静,才能保障“世界第一坝”及附近水域的安全。

一次,一名妇女带着一个小男孩,朝着江面大喊:“喂~我们来看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名妇女正是杨胜奎的妻子。她带着孩子从湖北恩施老家过来探亲,然而杨胜奎正巧有任务在身,按规定不能下船与妻儿相聚。

于是双方只能遥遥地隔水相望,互相挥手呼喊,情景令在场的人都十分动容。

当时正值7月汛期,长江水量增大、流速增快。上游的船舶随时有可能会脱锚,对大坝构成威胁。他们必须时刻监视着江面,准备随时执行拦截驳船的任务,以确保大坝的安全无虞。

有一次一艘1200多吨的大马力拖轮被一截30公分的树桩卡住了舵叶。发动机失灵,失去动力的大船如脱缰野马般,顺着迅猛的水流向大坝冲来。

情形相当危急。驻守在大坝前的杨胜奎,立即联络战友,他们驾驶着两艘交通艇,四条碗口粗大的缆绳急切地向拖轮驶去。抛绳、跳帮、固定……他们奋力将拖船控制住,杨胜奎采用交替牵引的方法,迅速控制住险情。

事后他们才发现,这四条碗口大的粗绳,竟然有三条已经被扯断,着实令人捏了一把汗。

为了排除这样的事故,在整个汛期结束前,杨胜奎和8名队友足足在船上待了20天,吃住都在船上。他们不幸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江上执勤,条件十分恶劣。由于工作性质特殊,队员们需要常年待在船艇上。由于船身小,活动空间极其狭窄,仅有的100多平方米就是队员们的活动空间了。

他们每日所面对的,都是山与水的固定颜色,每日所听,都是滚滚长江及发动机的声音;他们还需要克服船体摇晃,以及摇晃带来的种种呕吐、头晕等身体不适。

在船上,饮食条件也不容乐观。由于船艇常年停泊在水面,队员们极少上岸,每日所需的蔬菜、水果都是集中由冲锋舟加以配送。而船上贮存条件有限,于是每到夏季,船员们仅能依靠干粮充饥。

更令人难以克服的还是枯燥的生活和工作。他们每天只能在百余平米的活动空间,利用缆绳、防护架等进行体能训练,训练设施单一,生活也十分枯燥孤寂。

“未到三峡想三峡,到了三峡怕三峡。”有战士意味深长地说。

尽管如此,但船艇大队的队员们对此都不后悔。22岁的新兵姚威说,执勤站哨是军人的天职,只要能够维护三峡大坝的稳定,感觉就值了。

过年的时候,和战友们一起吃完饺子的杨胜奎,来到船外和家人打了个电话,报了平安。尽管之前妻儿来探亲时,他没能近距离见上一面,但他并不后悔。

他说,他十分想念妻儿,但现在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我是一名战士,也是一名党员。需要我,我就上。”

为了安慰克服艰苦,坚守在岗位的前线战士们,柏爱军政委写下《大坝前哨》朗诵诗:

长江三峡真伟大,江心轻舟是我家,漂浮的哨位晃动大呀,寂寞的生活苦和辣。万里长江真浩大,漂动船艇是我家,履行使命会有风吹雨打,峡江卫士无所惧怕,坚守岗位报答国家呀,迎来日出送晚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做一面旗,再脏也要冲”

汛期过后,要面临又脏又麻烦的清漂工作。

这时的三峡大坝之前聚集着一层漂浮物,若是清理不及时,不仅会污染长江水质,这些漂浮物若进入三峡机组,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于是,每年这时,在江面严密巡逻执勤的一袭橄榄绿,就成为了三峡大坝泄洪融为一体的壮丽风景。他们忙碌的身影,早与三峡融为一体。

然而清漂作业不仅脏,繁,且难。汛期过后,从上游冲刷下来大量垃圾、树枝等漂浮在水域上,在烈日的照耀下,水面温度高,散发着异味,令人难以忍受。

水面上雾气蒙蒙,方向极难辨清,更别提大坝附近水域水情复杂,驾驶着世界上最大吨级的清漂船进行作业,对执行清漂任务的官兵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

周兴海总是第一个自动请缨。

被战友们亲切称为“三峡活地图”的周兴海,对三峡水域从宜昌到重庆每一个码头、每一块水域、每一个浮标,都近乎了然于心。

尽管入伍14年的他,早已是队中的老资历,按说可以将这样的工作交给更加富有体力的年轻人,但他说:“党员就是一面旗,再累再脏也要冲。”

他常说,三峡无小事。每天早晨6点,他准时发动“清漂一号”出发执勤,直到晚上10点钟结束作业。

发动机舱工作热量,常常使舱内温度达到60度,这令他们每天的工作都处于汗流浃背的状态下。

烈日炎炎之下,阳光暴晒后的金属甲板、船壳会形成十足的高温,有如被置于铁板之上炙烤。尽管江风不时拂过,空气之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柴油烟和油漆的气味,混杂着江上的潮湿气味及腥味,令人闻之欲呕。

结束任务后,有些战士甚至会被高温灼伤。

有一年三峡爆发特大洪峰,漂浮物增多,周兴海和战友就吃住都在船上,常常几个星期都不离岗。

这样单调枯燥,又极其艰苦的工作通常要持续到9月底汛期结束。等到结束之后,每一个执勤的战士几乎都瘦了一大圈,平均瘦下10公斤。

抢险救灾,无惧危险

2009年4月,重庆境内的三峡库区发生了大面积滑坡,村民连同房屋被滑坡的山石泥流一同卷入滚滚长江水之中,长江航道一时受到阻滞。

船艇大队收到警报后,立即出兵前往救援。

大队长黄杰率两艇兵携带救生器材火速驰援。

在他的指挥下,三峡海事局、三峡通航管理局等有关部门一同携手,不仅成功对4名落水者施加了救援,同时还清理了漂浮物5余吨,长江航道的秩序才得以恢复,过往船只的安全才得以保障。

2017年7月,一艘滚装货轮正准备向三峡大坝上游的银杏沱码头靠岸。这时,船舱机房突然冒出了滚滚浓烟。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船上运载着大量的油料、液化气罐的,遇热可能随时会爆炸。

船上30多名船员顿时慌了,附近船只纷纷避之不及,银杏沱码头上也是一片混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监测到险情的船艇大队立即启动救灾预案,多艘船艇出发实施救援。

这时,一名船员在慌乱之中不慎落水。当时正值7月汛期,由于水位达到峰值,水库正在泄洪,附近水流形成了具有强大吸附性的漩涡,若是这名船员落入漩涡之中,后果将不堪设想。

危急时刻,黄杰不顾自身安危毅然跳入水中,冒着生命危险将落水船员救了上来。

船艇大队有了新装备

由于三峡大坝保卫工作日益繁重,在国家军事力量日益强大的背景之下,船艇大队陆续获得了一批科技含量极高的新装备。

为提高三峡船艇大队的战力,近些年大队逐渐配备了冲锋舟、战斗艇及大型巡逻船、指挥船等,战斗力大幅提升。

同时,大队内部制订了一系列培养人才、人才奖励等规章制度,支队内部掀起了一股争当“三峡卫士”的热潮。

杨胜奎接到了负责维护“亚洲1号”清障船、“长江1号”消防艇以及综合性交通艇和高速巡逻艇的轮机保障工作,设备价值高达上亿元。他不负重托,勇于挑战,熟练掌握了世界先进保养技术,每年为支队节省维修经费几十万元。

中队长刘浩文领头与潜艇研究所进行合作,针对水下防护的实际难度改良了排爆机器人,大大提高了深水探测精度,并克服了传统排爆机器人图像与现实夹取存在误差的难题,他的研究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

三峡船艇大队,正在不断地进取之中。争取以更好的姿态,守卫三峡大坝的安危,守护大坝库区人民的安危。

看惯了繁华,亦受得住寂寞。若不是对使命的信念,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部队又怎能做到确保三峡大坝的绝对安全?

战士们说,也许他们退伍的时候会很难过。他们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受到多少苦也是深有体会。不过,守卫三峡的机会,也不是谁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