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群、姚玉峰、孔胜东、杨倩、诸鸣“履新”了!9月16日下午,由浙江省文明委主办的首届“浙江有礼·文明使者”聘任仪式在杭州举行,首批5位文明使者正式亮相,陈立群校长就是其中1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前,浙江正阔步走在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新征程中,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如何实现省委提出打造文明和谐高地、培育“浙江有礼”省域品牌的目标任务?这是一项富有时代感、挑战性与生命力的崭新命题和现实课题。

“‘文明使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模范,也是‘浙江有礼’的最佳代言人。”省文明委主要负责人说,此次聘任的文明使者中,有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的时代楷模,有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行业翘楚,也有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是新时代浙江精神的生动诠释和最好注脚,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将更好地激发人们心底的道德情感,推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把“浙江有礼”省域品牌擦得更亮。

聘任现场。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璐怡 摄

聘任现场也是一堂生动的文明课。时代楷模、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的分享让更多人看到了文明的力量。2016年,陈立群退休后毅然选择到贵州省黔东南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他帮助许多苗乡孩子用知识改变了命运,他说:“相信知识的力量,相信文明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有礼·文明使者”陈立群现场分享支教故事,讲述文明的力量。省文明办供图

聘任现场陈立群校长的分享视频

一篇来自新书《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的文章

一起感受陈校长的无私大爱

让孩子对未来有想法

作者:陈立群

摘选自《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战略构想,这给学校教育赋予了重要使命。台江县民族中学是台江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如何在高中教育阶段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让孩子对学习有目标、对未来有想法,是我始终在思考并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

孩子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我来贵州支教的第一年,对于在校生的教育引导,总有一种拉不起、推不动的感觉。他们的思考与追求较多局限于生活层面,热衷于唾手可得的快乐,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想法。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怎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

家访途中(书中插图)

为了解答这些疑惑,我一直坚持家访,以期由此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在校表现背后的故事。走进200多个家庭深入了解后,结合当地社会现实,我将学生在校表现不佳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家庭教育的局限。我在家访中发现,很多家长不会说普通话,也从来没有走出过台江。他们习惯与推崇的生活模式是出生—长大—成家—生儿育女—终老,一种根系大山的封闭循环。他们一定要生儿子的目的是为了防老,最担心的是儿子娶不到老婆。平日里与孩子交流的,都是生活琐事。在一个高二教室的愿景墙上,我看到一位男生写着“娶一个老婆回家”。这位男生还告诉我,这是他父母对他来读高中的期望。

第二,闲适文化的影响。苗族群众推崇闲适文化,注重享受生活,往往安于现状,自我感觉良好,幸福指数较高。眼界往往局限在祖祖辈辈生长的这方山水中,没有宏图远志,也缺乏励志教育的氛围。

第三,奋斗目标的缺失。应试教育一味追求当下的考试成绩,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对未来没有明确定位和想法,只知道要通过努力在中考、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很大程度上,他们都是被学习、被高考,谈不上有什么国际视野、本土情怀。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学校启动了一系列励志教育行动,希望由此让学生树立高远志向,激发高昂志气,养成高雅志趣。

“三志教育”

激发学生的志向、志气、志趣

三志,即志向、志气和志趣。学校开展“三志教育”活动,激励学生“立志”“励志”“乐志”。

陈立群与学生一起跑步锻炼(书中插图)

“立志”,就是明确人生目标,立高远志向。我们告诉学生,今天的你们身逢盛世,但世界风云变幻,需要有忧患意识。我们号召学生要自觉地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而不是躲在小圈子里吟唱风花雪月;应该多一份爱心和责任感,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那个“小我”;要身在台江、胸怀天下,立志走出大山,学有所成后反哺苗疆。

我们的“国旗下讲话”先后围绕“心中有山,生命多彩”“志为气之神,气为志之形”“志趣求高雅,生活方丰盈”等主题展开。我们还要求班主任召开相关的主题班会课后续跟进,利用苗文化对树的崇拜,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种“志向树”,形成“志向林”:每个学生写下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和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志向在母校的沉淀,埋藏于校园“志向林”下每班一棵“志向树”的根部,时刻激励自己。

每年的科技体育文化艺术节,学校都举行“励志青春,成就梦想”主题演讲比赛。同学们在演讲中纷纷表示,要立志成才、发奋求知,用知识改变命运,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苗族山区的落后面貌,并且要把个人志向、民族志向和国家志向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伟大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立群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书中插图)

“励志”,即开展多种活动,扬高昂志气。朝着一定的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走到底、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为此,学校努力营造励志氛围,举行励志仪式,讲述励志故事,以持续激励学生。

我们在教学楼前先后挂上了“志向高远,志气高昂,志趣高雅,书山探幽志为径;勤奋求知,勤勉习术,勤心悟道,学海行舟勤作帆”“立足苗疆,寒窗苦读,读天读地读未来;放眼世界,励志求知,知己知人知天下”等直幅对联,努力营造校园励志氛围,时刻激发学生奋斗的激情。

每年12月9日是学校的“励志日”,同时举行高三学生的成人仪式。2019年的成人仪式宣誓词如下:“我是台江民中2019届学生,在励志日成人之际我庄严宣誓:我将从此成熟、理性、担当,励高远志向,扬高昂志气,养高雅志趣。我将谨记‘爱与责任’的学校精神,珍爱自我,做对自己负责的人;关爱家庭,做对家庭负责的人;热爱社会,做担当时代责任的人。我将发奋学习,拼搏高考,立志成才,奉献苗疆,做无愧于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接班人。”

学校还要求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大力开展励志教育,并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在励志故事中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也激励自我。有的学生在作文中提出了“心穷”的概念,认为物质的贫穷是暂时的,“心穷”是永久的、根本的。学校还开展班级黑板报评比,在校园宣传窗张贴学生的优秀励志作文,宣传苗族学生励志成才的典型案例。

放飞梦想活动(书中插图)

“乐志”即让精神脱贫,养高雅志趣。通过让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百般难”,助力学生精神成长。

首先,让学生通过“读万卷书”、参与社团活动等,丰富其内在精神世界。如在每个班级里设立教室书柜,学校订阅种类丰富的报刊;除了早读课以外,晚自习留出半小时作为学生的课外书阅读时间;双休日开放阅览室,为住校学生提供阅读的好去处。此外,学校还创设了国学经典、苗歌舞、书法、绘画、篆刻、棋类、球类等25个学生社团,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学校“翁你合唱团”还曾受邀参加杭州市中小学艺术团文艺汇演,获得特别奖。

其次,我们努力促成学生“行万里路”。在各方的资助、支持下,我们组织学生去贵阳、杭州、北京等地游学,并开展游学日记评比活动,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志向。游学回来的学生都表示收获满满,一位学生说:“一直以来,我心中的世界太小了。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但挡不住我的梦想;大山局限了我的阅历,但限不住我的斗志。”

再次,我们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锻炼意志,“经百般难”。一些学生虽然抱有远大志向和抱负,但在平时常常畏难怕苦,表现为志长气短,甚至有志无气,说到底是因为精神意志的锤炼不够。每年军训结束时,我们都会进行宏志毅行活动——5公里的快速徒步行走。各年级的宏志精神实践班,还组织了20公里的宏志毅行活动。

修家谱,理家训

写家史,传家风

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对个体自我实现的追求,来自对光宗耀祖的追求,来自对民族复兴的追求,来自对人类进步的追求。家,通常是一个人内驱力的最大来源。

陈立群在学生家中家访(书中插图)

寒假开始时,我们向全体高一学生布置了一份特别的假期作业:建议他们不忙着做寒假作业或补课,先好好放松身心,并腾出时间和祖辈聊聊天,加强亲情沟通,了解家族的兴衰故事。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从自己开始往上数四代,为自己的家族写一个简单的家谱。由此,学校逐步发展成家文化系列必修课——“修家谱,理家训,写家史,传家风”。

修家谱,让学生发现自己在族谱中的位置,思考与寻求自己在族谱中的定位,进而萌生自我实现的责任意识。在采访、整理的过程中,学生接受家训的熏陶,汲取前辈的智慧,感受亲情的可贵。族谱上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都与自己血脉相连,由此,一份沉甸甸的家庭责任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写家史也是写国史,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这一活动让学生在历史中找寻个体的生命意义,在熟悉、传承和建设家族文化的过程中,激发自我实现、家族升华和国家发展的三重动力,增强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我始终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育人,是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影响。几年来,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我们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所在,志向、志气、志趣有了普遍提升,精气神发生了明显变化。作为一名教育者,这最让我欣慰。

陈立群与学生在一起(书中插图)

《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

陈立群 著

内容简介

陈立群,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杰出代表,曾荣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2019年中宣部授予其“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躬耕教坛40余载,当校长30余年,在退休之际,陈立群婉拒东部学校百万年薪聘请,远赴贵州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支教,让一所“垫底”的民族中学完美“逆袭”:学校辍学人数从每年的100多人变成了现在的实况“净流入”;高考本科以上录取的指标完成率已连续多年排名全州第一。

陈立群将奇迹发生的原因都写入新书《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用朴实的语言和心中的大爱,首次全方位记录支教之间的工作和探索,记录为贫困地区学生、教师、社会层层立志的故事,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扶贫扶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范本,并启发读者站在更高角度,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置于更长的时间维度中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探索更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之策,确保脱贫不返贫。

特别介绍:

每本书里都有一张台江当地风情的明信片

每张明信片背后都有陈校长写的一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人民出版社| 创造有价值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