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我们总能够听到一些类似“富二代”、“拆二代”的词语。总而言之,背负这些标签的人,往往都依靠着父辈所留下来的成就而成名发展,这些人显然已经,比绝大多数人“赢在了起跑线上”。但也有许多人,他们一向不依靠父辈们的努力,而选择自我奋斗,用自己的踏实肯干和任劳任怨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

建国之初,最为瞩目的一群人当属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支撑起一整个家族的兴盛。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却选择了放弃可以“沿袭”的功名利禄,让子孙后代自我努力。刘少奇便是这些人中令人为之尊敬的一位,而他的儿子刘源,也在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领导之子却寻常

1948年,刘少奇与王光美在西柏坡结为革命伴侣,这一爱情故事在当时的解放区广为流转。虽然此时的刘少奇已经50岁,而王光美刚刚年满25岁,但他们炙热的爱情却让所有人为之动容,并送上祝福。当时刘少奇已经有了六个儿女,王光美对于孩子们也是一视同仁、十分疼爱。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王光美就跟随刘少奇定居于北京,细心照顾刘少奇的日常生活。1951年2月,王光美为刘少奇生下了一个儿子,名为刘源,这也是刘少奇最小的儿子。按道理说,对于小儿子应该有更多的宠爱,但是刘少奇却并没有这么做,他始终以一个严格父亲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刘源在逐渐长大的时候,反复被刘少奇灌输“平等”的思想,无论是刘源上的学校还是穿衣打扮全都不允许有特权现象的存在。

在小学里,同学问刘源他的父亲是谁,刘源总会骄傲的说:“我的父亲是国家主席刘少奇”但换来的却是一片嘲笑声,因为孩子们没有见过国家主席的儿子还会来上普通的学校、穿布满补丁的衣服。这位领导人的儿子,确实寻常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下放农村志且坚

1966年的一天,由于政治问题,刘少奇被下放至河南农村地区进行劳动改造,同行的还有王光美。刚刚年满15岁的刘源,见到自己的父母被人压着带走一下子慌了神。但还好,在好心的左邻右舍的帮助下,刘源和他的妹妹才得以温饱。

第二天,刘源在大街上看到到处都是污蔑自己父亲的字眼,内心充满愤怒,便上前撕毁印着侮辱话语的纸。因为此事,刘源被人污蔑为“同党”,下放至农村进行劳改。在刘源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只记得被下放的那一天,只有我妹妹站在车窗外,哭喊着我的名字,源哥儿……”

当时刘源被下放的地方是山西省山阴县白坊村,这个村子一直以来都十分贫困。刘源被下放到当地后,被安排住在村子外边的牛棚里。当时正是寒冬腊月,牛棚四处透风,刘源只能把自己深埋进麦草堆里取暖,却丝毫没有胆怯。

得知刘少奇的儿子刘源被下放到村子里后,白坊村的村民们就时常背着监督刘源的卫兵,给他送吃的喝的以及被褥衣物,这才让他安然度过了那个冬季。

三、为国奉献铸辉煌

刘源在白坊村一待就是七年,这七年里他每天都到村子里帮各家各户做农活。村民们也真正认识了这位“领导人的儿子”,对刘源赞不绝口。

1973年,刘源被周恩来总理从白坊村接回了北京,在北京的一个起重机厂里当工人。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刘源积极报名参加了第一届高考,并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王光美问刘源想去哪里工作,刘源毫不犹豫的说道:“我想要到父亲,曾经受苦、蒙难的地方去。”

1982,在北京市领导的安排下,刘源到河南省新乡县的七里营人民公社工作。在当地,刘源积极深入基层关心民生,为当地的脱贫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刘源本人杰出的工作成绩,刘源接连高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8年,年仅37的刘源成为河南省副省长。之后,刘源从政转军,进入军方负责多项重大水利建设。2009年,刘源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结语:

像刘源这样不靠父辈、自我拼搏的“红二代”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开创了一片片崭新的世界,为国家也做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如今,已经七十岁的刘源将军虽然从军队中退休了,但本人仍活跃在北京多所高校的讲演台上,为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