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为期三个月的“出差”,神舟十二号以及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终于回家了。

神舟十二号任务100秒回顾。视频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神舟十二号重返地球

时间线一览

9月17日13时34分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 17日12时43分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9月16日8时56分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

9月17日13点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状态良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动解|重返地球:3D看“神舟十二号”落地全程 新京报动新闻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船返回舱抛防热大底

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工作,成功着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着陆现场

90天的太空出差,3名航天员都做了啥?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航天员乘组于当晚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开始了太空生活。

飞船与核心舱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核心舱

在轨运行期间,航天员在空间站组合体中完成了长期驻留试验,考验了空间站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健康的保障能力、相关技术,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与此同时,航天员组织实施了两次出舱活动,在机械臂支持下,开展了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

空间出舱活动

返回之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径向交会示意图

神舟十二号创下了哪些纪录?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创下了多个国内纪录。”以下八项值得关注:

◆首次实施了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仅用六个小时;

◆首次实现了长期在轨驻留,长达三个月;

◆首次借助于机械臂进行太空行走,共两次,且持续时间均六小时以上;

◆首次验证了再生生保系统,包括废水利用、氧气再生等;

◆首次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航天员按计划健身锻炼、记录监测,让身体状况“天地互通”;

◆首次在舱外安装设备,对空间站进行了九类四十二项测试;

◆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

◆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着陆场的能力,使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了相对范围,提升了适应性和可靠性。

航天员返回地球后怎么样?为啥还要“隔离”?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返回地球。落地后,3位航天员状态如何?

航天员汤洪波表示:“回来的感觉非常好,飞上太空的感觉真的好!三个月的太空之旅,我们完成了诸多任务,也领略到太空的深邃和奇妙。”

航天员聂海胜说:“无数攀登者、奋斗者,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未来,中国将会有更多航天员刷新纪录,创造中国高度。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也一定会不辱使命,再立新功!”

航天员刘伯明:在中国空间站太空漫步是我的幸运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9月17日,还是航天员刘伯明的生日,刘伯明表示,“这个生日,我终生难忘。以后,我们会飞得更远、更久,会将外太空更美的风景带给亿万华夏儿女!”

图片来源:航天女教头黄伟芬

返回地球后,3名航天员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期。有网友发出疑惑:难道太空中也有新冠病毒?对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航天员回地球后隔离和新冠病毒没有关系。

“我们不是怕航天员在太空中感染了一些病毒。因为航天器舱内的环境,我们控制得非常好。”黄伟芬表示,航天员落地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是因为长期的飞行会使航天员各方面身体情况发生变化,免疫力也会下降,因此采取隔离措施主要是出于对航天员的保护。

据了解,落地后,航天员需参照三级隔离制度进行隔离。黄伟芬解释说,这个阶段叫做“隔离恢复阶段”,主要是让航天员保证充分的休息和膳食营养,适度地做一些活动,促进体液的再分布,改善心血管调节功能,同时还要进行相关的理疗保健和身心调养。

评论│神舟归来,欢迎航天英雄“回家”团圆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聂海胜(中)、刘伯明(右)、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当此之时,也恰逢我们的传统佳节中秋前夕。每逢佳节倍思亲,“出差”已经三月之久的三位航天员,此时返回,刚好赶上这个阖家团聚的温情时刻。而在此之际,平安回家,既是中国航天的实力彰显,也寄托着我们的传统情感慰藉。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返回的过程,更是处处体现着大国航天的技术保障。

由于本次返回高度变化范围较大,落地选在了更符合需求的东风着陆场,而非过去常用的四子王旗着陆场。这也意味着东风着陆场从“备份”变为了“主场”,短时间内各项需求指标被相继完善,这无疑也体现了我国航天能力的“储备深度”。

同时,神舟十二号配备了北斗导航终端,用以精确定位飞船位置,为安全落地和搜救队赶赴现场提供基础支持。中国的导航系统将为中国的载人飞船指引回家之路,也展示了中国科研成果的“全链条覆盖”。

回顾这次“出差”,意义非同一般。三个月时间里,航天员们执行了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任务、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及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在多个领域创造了“第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这些工作,都是中国迈入“空间站时代”的扎实步伐。三位航天员是天和核心舱的首批航天员,他们的“工作成果”,将直接给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宝贵经验。

而中国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从此在太空有了自己的“家”,将具备在稀缺空间资源里进行科学研究的条件,并直接带动整个航天科技产业链相关的科学技术进步。

回顾神舟十二号的任务全过程,不仅在航天的专业领域有着重大意义,放到社会层面看,也可谓一次对民众航天知识的深度科普,大幅度拉近了普通民众和航天工程的距离。

载人航天并不是一种经济效益快速反馈的工程,不能快速、显豁地作用于国民经济。但其意义是重大的,其技术是尖端的,其成果也是影响深远的,因此载人航天获得民众的深入了解与高度认同也就尤为必要。

显然,本次任务也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出征伊始,航天员在太空怎么吃、怎么喝、怎么睡就被人们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过程中,人们也反反复复提醒“还有三个航天员在出差”,时刻“盯”着航天员们的工作进展。

这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民众大规模、长时间、深层次的观察着航天任务的细节,加深了对航天工程的了解,也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航天由此凝聚起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

早在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就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前两步已经实现。如今,神舟十二号圆满归来,也意味着第三步——建造空间站阶段的实现,也已指日可待。

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载人航天从一张白纸到世界瞩目,可谓突飞猛进。这当中是几代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拼搏奉献、攻坚克难,这值得我们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在中秋这个望月怀远的佳节前夕,三位航天员“赶”回了地球,共赴团圆,与国同庆,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动人时刻。而面向无尽苍穹的中国航天,也将永不止步。今天,我们欢迎英雄的航天员们平安回家,也期待着中国航天再度出征!

综合自人民网、海外网、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新京报此前报道

编辑 常江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