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的朝堂是君主接受大臣们的觐见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是一个十分庄严的场所。

在朝堂上,皇帝安坐龙椅,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当着至尊之面,群臣议事自然要小心翼翼,不能显示出粗鲁来。

像李世民那么宽容的君王,因丞相萧瑀和陈叔达在朝堂上争吵,都被双双罢官。

到了明太祖时期,朝廷的威仪要求更甚,谁敢在朝堂上闹事?那纯粹是没事找事。

但在明英宗朝,却出了一件稀罕事,满朝官员不光大闹朝堂,而且还在朝堂上当着主子的面打死了大臣,这就不是一般小事了。

事情的起因源自于明英宗的任性。

(1449年)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大举入侵略,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力排众议要“御驾亲征”,临走前交待由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

一切交代完之后,就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了。

谁知大明军队在“土木之变”中遭遇惨败,王振被乱军杀死,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就连皇上都做了瓦剌的俘虏。

明军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师后,满朝震惊,百官恸哭。

国不可一日无主啊,群龙无首可怎么办?于是皇太后孙氏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并立明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8月23日,匆匆上任的郕王朱祁钰在摄政朝议时,计划和众大臣商议如何击退瓦剌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正事还没有商议,群臣先提出锄奸之事。他们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导致皇帝被俘、明军溃败的罪魁祸首是王振,如今他虽然已死,但其亲信党羽还在,应该彻底清算。所以朝廷的当务之急,是铲除王振在朝中的奸恶势力。

右都御史陈镒上奏,请求诛杀王振全族,并称:“振倾危宗社,请灭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诏,群臣死不敢退。”

陈镒边上奏边痛哭,顿时群臣纷纷响应。

朱祁钰觉得抗击瓦剌的事情恐怕议不成了,于是宣布改日再议。

可是这把干柴已经点燃,哪能那么容易熄灭?

在众大臣的请求下,朱祁钰只好下令,派锦衣卫指挥马顺前去查封王振宅邸。

但那马顺本来就是王振的党羽,之前帮着王振迫害过不少大臣,大家对他早已恨之入骨,所以不答应,一致推举陈镒去完成任务。

谁知群臣说完,朱祁钰还没有发表意见,一贯跋扈惯了的马顺厉色呵斥群臣,这一下激起了群愤。

给事中王竑素来身怀正气,如今见马顺狐假虎威,大声训斥群臣,更加愤怒,于是二话不说直接就动手了:

“奋臂起,捽顺发……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明史》)

在朝堂上将朝廷命官殴打致死,这在明朝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看到这血腥场面,朱祁钰吓得急忙起身躲避。

但此时群情激奋之中,大家都咬定了要为国除奸,一看郕王要跑,群臣哪能轻易放过,于是紧追不舍。

朱祁钰看走不脱,便战战兢兢的问群臣,你们想要干什么?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除恶务尽,王振的铁杆还有毛贵和王长等人,这些余党都要受到惩处。

太监金英见势不妙,赶紧派人去找毛贵和王长随,将他们扔入大殿中,大臣们一见,顿时一阵拳打脚踢,很快,二人也被打死。

“众又捶杀之,血渍廷陛”。(《明史》)

此时的朝堂上已呈现出失控状态,如果赶快加以制止,恐怕郕王都有危险。

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他挤到郕王身前,劝谏道:“马顺等人罪当死,不杀不足以泄众人愤怒。况且群臣心为社稷,没有其他想法,请不要追罪于各位大臣。”

说这个话时,于谦的袍袖已经被撕裂了。

朱祁钰看到有人解围了,哪还顾得上其他的,于谦的请求没有考虑全都答应了。

一场朝野震动的风波,就这样暂时平息了。

后来,陈镒奉旨将王振的侄子锦衣卫指挥王山处以傑刑,其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了家产。

众人拥戴朱祁钰做了皇帝。

但他刚当上皇帝,就接到一封奏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事件发生后,镇守浙江的宫中宦官李德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他于是上书:诸臣擅自杀死马顺,等于藐视朝廷威严,这样的贼臣断不能再用。

李德说得也有道理,马顺等三人即使罪该万死,那也得按朝廷的法律来办事,先由朝廷下令逮捕,然后交三法司审理,根据刑律再行刑罚。

这次大臣们动手将人打死,全然不顾朝廷法纪,就是一种犯罪行为。

可是此时全朝的工作重心已经回到京师保卫战的筹备工作中,定策有功的于谦也当了兵部尚书,李德的上奏已经无足轻重了。

最后朝廷上下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这一起大闹朝堂事件也就无人再提及了。

参考资料:《明史卷170》清·张廷玉《明史纪事本末·卷33》清·谷应泰